例子能证明什么?

点赞:22272 浏览:10456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一本作文选上读到2012年甘肃一考生的高考习作,题为《专注铸就成功》.文章主体部分举了四个例子:李贺“瘦马驮诗”,肩背“诗囊”,专注写诗,写古佳句;王羲之废寝忘食,临池练字,心无旁骛,成为著名书法家;居里夫人幼时读书一丝不苟,专心致志,成为著名科学家;杜甫了解人民疾苦,全身心投入到作诗上,成为伟大诗人.文后的评语认为该文“选用的材料十分典型,给人以丰富之感”.

“多用例子 等于 内容丰富”,这样的认识在一些师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实际教学中,“多用例子”也的确是某些老师指导写作时强调频率最高的一点,高考阅卷时发现这类例子组合拼接式的习作实在是大有拥趸的.

例子能证明什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例子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写作文当然可以用例子,例子选得好、用得巧无疑会令习作内容充实、分析具体,从而得个理想的分数,而选得好、用得巧应该是建立在对作文题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 “事实胜于雄辩”,并不是说你只要把例子摆出来对方就心服口服了,必须对例子作理性分析,揭示出例子所蕴涵的使观点得以成立的内在逻辑必然性,或者有助于突破所谈话题认识理解上的关键节点.总之一句话,要有高质量的思维分析,只凭“感觉”或“感性”写出来的作文就可能变成简单的例子叠加,甚至有可能变成表面冠冕堂皇但却经不住推敲的伪劣文字.

《专注铸就成功》中的四个“例证”段落形式上基本一致,都是先概述事例,然后对事例做简单化的因果分析.解剖其中一段,窥其一斑即可见全豹.

居里夫人小时候读书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她读书时,伙伴们在她身后放了一摞凳子,只要她一动便会倒下来.但是伙伴们玩耍回来后,她依然在读书,对旁边的凳子丝毫没有察觉.正因为专注,她才从几吨材料中,提取出几克镭,才成为著名科学家,在人生道路上披荆斩棘,成就辉煌.

“专注铸就成功”既是题目,又是中心论点.这个道理同样属于那种人所共知的公理,按说是没有必要花太多的笔墨来论证其正确性的.而该文所举的四个例子,基本上是从同一个向度、同一个层面,以简单化的“因为某某专注,所以才取得成功”这一机械呆板的因果推论,证明“专注铸就成功”的颠扑不破性,貌似充实、丰富,其实是叠床架屋,是单调的罗列.姑且不论这四个例子是否“典型”、是否准确,不论这四个例子的排列顺序是否合理,也不论李贺、杜甫两例均专注于作诗是否有些“挤车”,单就分析说理而言,这四个段落基本上处于同一个层面的换言表述与重复呈现.这样的“例证”,从说理的效力上讲,一个与十个是没什么区别的,说白了,这样的“例证”,大部分是废话,是无用的话,当然也就谈不上“丰富”,而是彻头彻尾的啰唆.


居里夫人小时候读书能沉浸其中与其后来在科学上的重大发现,两者之间绝对有内在的事理顺承关系.问题的关键是,她为什么能做到“一丝不苟、专心致志”?弄清这个问题,才可能给那些正苦于在学习、工作、做事等方面不能做到“专注”因而与成功擦肩而过,那些因自己的教育对象(如学生、孩子)不能做到“专注”而愁眉不展、束手无策的人们以有益的启发.通俗一点说,谈“专注铸就成功”,重心要放在“如何”做到专注上.说起来也很简单,一要有兴趣,二要有耐力,有了兴趣,才可能产生耐力,才可能真正沉下去,乐在其中,自然就能坚持长久而不会倦怠.至于兴趣怎么产生,这是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话题,此处不再展开.

实际写作中,有的考生可能在确定中心论点之后,就只能想到具体的事例.怎么办?唯一的出路是学会加工处理事实材料,从中提取抽象的关键信息加以概括、凝练,这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由具体到抽象”的分析方法.

有一篇以“相信自己”为题的习作,作者在提出“相信自己才能成就人生辉煌”的观点后,举了三个例子(李斯、贝多芬、泰格·伍兹),但习作者对这三个材料的处理都只停留在“他们都是相信自己而成功”这一点上,分析表层化且给人以堆砌材料的感觉.这是典型的“观点+例子”的写法.可取的做法是,首先对基本观点里的关 键 词以及关 键 词之间的关系作具化的阐释与解析,或将中心论点分解为有内在逻辑关系的几个方面,然后从这几个例子中挖掘出“相信自己”与“成就人生辉煌”两者的必然联系,而且要注意尽量做到每个例子在阐述道理时侧重点各有不同,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可能深入、深刻而立体.

具体示范一下.第一步,确定“相信自己才能成就人生辉煌”的基本观点后,还要考虑如下问题:①要在哪些方面“相信自己”,即相信自己什么.②“相信自己”与“成就人生辉煌”二者之间的连接点何在,即“相信自己”会产生怎样的积极作用进而“成就人生辉煌”.③写这篇文章的现实意义是什么,即文章最后的落脚点在哪里.

李斯、贝多芬、泰格·伍兹这三个例子的选择是较为恰当、新颖的,如果加工得法,可以写出材料充实、分析具体、层次感强的佳作.接下来的第二步,是如何处理这三个材料.李斯原来只是上蔡一个小小的狱卒,后来做了秦的宰相.他的人生轨迹陡转的原因很多,如个人的才能、不懈的努力、天赐的机遇等等,也与其“相信自己”的心态有很大关系;贝多芬在耳聋后写出大量不朽的音乐作品原因也很多,如高超的音乐造诣、扼住命运咽喉的坚韧等等,同样与“相信自己”的精神关系也很大;泰格·伍兹成为高尔夫之王,原因有自己的天赋、科学的训练、过硬的计算能力,以及“相信自己”的心理素质等等.写作时要考虑的是,“相信自己”这句话在三个人的成功中所起作用的“着力点”有何不同?“相信自己”让李斯确定了高远的人生目标,让贝多芬能经受命运的考验,让泰格·伍兹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的训练中.这样,三个材料就是从不同角度来阐释“相信自己才能成就人生的辉煌”这一中心,文章就是立体的.

谈举例论证,就不能不提到一种常见的分析问题的方法——归纳法,也就是从个别到一般,通过许多个别的事例归纳出它们所共有的特性,从而得出一个一般性的结论.一般情况下,归纳法应先举事例再归纳结论,但如果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以及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定位不清的话,这种基于事例之上的归纳分析就可能犯片面或绝对化的错误.举个例子.2009年高考天津卷作文要求以“我说‘90后’”为话题,有一篇题为《腾飞的“90后”》的习作用三个“90后”的事例,归纳出“90后”是“腾飞的一代”.三个例子为:“5·12”地震中临危不惧、英勇救人的小英雄林浩,写出《谁的青春有我狂》的“90后”青春作家子尤,2008年奥运会举重冠军龙清泉.

小作者没有把握住“90后”的普遍基本特征,所以选取的人物是有失偏颇的.这和作文题本身也有关.作文试题提供的材料提到了社会上对“90后”的三种态度,但社会赞扬嘉许什么,担忧什么,“90后”“自己的方式”有哪些,却语焉不详,而对这些问题的清晰化、明朗化决定着写作指向的清晰度、内容的充实具体感.还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要清楚,就是作文题所言之“90后”应该指的是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青少年中的绝大部分(特别出色、少年得志的不算,特别不成器、在监狱里啃窝头的也不算),赞扬、鼓励、批评、否定、辩解等等,都应是对这些人而言.所以,切不可用“90后”中的那“一小撮”人(即“最优秀”与最“不优秀”)的表现来“以偏概全”地评说“90后”.比如林浩、子尤、龙清泉是“90后”中的佼佼者,但不能据此说“90后”全都如何如何;就像不能因为“90后”中有、吸毒、犯罪、变态者就因此说“90后”全都如何一样.一个年龄段人群的两个端点其实是这一群人中的“特殊分子”,一般情况下是不能作为解剖这一人群基本特征的“样本”的.

总之,要证明某一集合有哪些特征,应该以这一集合的大多数元素为参照,这是毋庸置疑的.要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就要以从古至今几千年中的大多数中国人为例,用他们追求真理、不惧艰难等方面的表现来印证,若只是用文天祥、不食嗟来之食者、闻一多的例子,只能证明 “部分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因为我也可以举出秦桧、吴三桂、汪精卫的例子来证明中国人没有骨气,当然我证明的对象同样也只能是“部分中国人”.其实,吴晗《谈骨气》中举这三个例子的作用是对“骨气”的内涵做具体的解释或形象的示范.对作文题(或题目中的关 键 词)做具体解释或示范,是例子在文章中的另一种作用.

退一步讲,写“我说90后”用前文提到的三个例子也并非绝对不可以,但若达到“用得巧”的标准,还需在提高思维质量上下功夫.必须说出林浩、子尤、龙清泉三人能有“上佳表现”的根由,即家庭教育、社会环境、个人毅力与意志等因素对他们的成长起何作用,有了这些分析,才会给读者尤其是其他“90后”以人生的启迪,进而走好今后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