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效应: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定位的再

点赞:11563 浏览:4634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每天绽放新精彩,这是新时代东莞的城市之魂.

在风云际会的三十多年中,东莞人以包容、务实的精神创造了经济领域的诸多奇迹,今天,这里正建设一个全新的“文化名城”.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东莞职业教育也经历了从基础能力建设、办学规模建设到内涵发展建设的华丽转变.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部分,东莞职业教育的每一次跃动,都为“每天绽放新精彩”的城市之魂增添了新注解、新风采.

近年来,东莞以高姿态、高标准的诉求,拉开了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跨越发展的大幕.现在,作为第一个“广东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东莞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职业教育的改革必须回到原点重新思考,立土重新设计.正是如此,东莞职业教育以“专业性职教”、“开放式学校”和“职业化人才”为表征与内涵,进入了个性张扬与特色展示的全新时期,不仅正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历史,也正探索着属于广东职教的未来,乃至全国职教的发展方向.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职教?中职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哪里?东莞现在的新抉择与大行动,能给我们职教人带来更为深远的思考.


专业性职教——越是专业的,越是市场的

职业教育与地方经济的血脉相连,决定了区域职教的品格和脾性.东莞市镇域经济特色明显,产业集群化程度高,这一特点赋予了东莞职教与众不同的特质.

在高教领域,综合性大学和专业性学院的走向,一直是饱受争议的话题.其实,在中职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综合性的中职航母和专业性的职业中专,究竟该如何发展,也是东莞在不断厘清的问题.地方经济与职业教育同频共振的发展,让东莞通过多年的摸索、实践,最终确定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径:学科门类齐全、多学科综合发展固然是好事,但不是所有的学校都有能力和实力,尤其对于中职学校来说.只有另辟蹊径,才有发展潜力!

“在设计领域,越是个性的越是人类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如此,越是专业的就越是市场的.”杨靖波,这个曾在国有大型企业、政府机关以及党校任职过的现任东莞市教育局局长的话表述简洁,却一语中的,直接指向东莞职教的发展走向.

今年是东莞市大手笔推动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一年.这不是东莞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突发奇想或闭门造车,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深入探讨、深刻论证后的谨慎选择与理性行为.实际上,这一过程的酝酿,要回溯至五年前:

——2007年,东莞将全市高中阶段办学收归市直接办学,全面调整中职学校布局,职业教育从办学改为两级办学,中职学校规模小、效益低、专业设置雷同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2009年,东莞开始筹建职教城.东莞职教城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实训实习、技能鉴定等功能于一身,将资源进一步优化,重点打造东莞职业教育高地;

——2012年7月,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了《东莞市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十二五”规划》,将“推进资源整合”作为改革发展的五大原则之一;9月,《东莞市中职教育资源整合实施方案》出台,该方案制定了东莞市中职教育资源整合的目标任务、调整方法和机构编制;10月,东莞市公办中职学校校名更改活动、挂牌仪式相继举行,根据东莞市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状况,结合学校专业特色,所有公办中职统一以“东莞市+行业(或专业)+ 学校”格式命名.

这些年,东莞市的中职教育发展思路越来越清晰,其改革行为越来越走向理性与自觉,与其说今年的大调整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全市中职学校教育资源大整合活动,不如说是一个明确发展方向的专业性中职教育探索之旅.虽然名称只是一个外在符号,一种表现形式,然而它指向的却是职教的本质属性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东莞市各中职学校着眼自身的软硬件设施以及专业发展需要,通过更改学校名称、调整专业设置、配置学校班子和师资力量等方式来实现教育资源的最优化和最大化.资源调整的最终目的和根本动力都源于一点:怎么写作东莞地方经济,助推全市产业升级.无需宏大的论述,无需专业的解读,这里略举几例,便可管中窥豹:

将威远职业高级中学与大朗职业中学合并,命名为“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虎门是闻名遐迩的中国服装名城,不仅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还配备庞大的服装市场,已形成产、销一体化的服装基地,每一年的中国(虎门)国际服装交易会都是全国瞩目的焦点;而毛织业则是大朗富民强镇的特色产业,中国(大朗)国际毛织产品交易会已实现 “全球化”和“国际性”的重大跨越,形成了规模庞大的产业集群、较强的装备应用水平和集中的产业区域.服装和毛纺织是这两个学校的骨干专业,将两校合并,命名为“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不仅能更好地体现学校专业特色,且与两镇产业相适应,达到做强、做优、做出品牌的办学效应.

改建寮步职业技术学校,更名为“东莞市汽车技术学校”.“国际汽车城”是寮步的城市名片,已成为有一定规模和档次的汽车交易平台,产生了强大的汽车销售集聚效应.因此,改建寮步职校,扩大汽车技术人才的培养规模,建立必要的人才储备机制,将为寮步城市名片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

将大岭山职业技术学校校名更改为“东莞市家具学校”.在大岭山镇,家具产业以其规模大、设备先进、出口能力强的特点,连续多年出口值位居全国乡镇级第一位,并且具备全球最完善的家具配套产业.突出专业特色,优化资源配置,加快东莞市家具学校的发展,将为“中国家具出口第一镇”的飞跃再添羽翼.

至此,东莞市公办中职学校已经结束“职业”时代,全部改为专业学校,职业教育发展的步伐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脉动更加协调.杨靖波局长介绍,目前东莞全市的公办中职形成了两个层次:一是综合性的规模大校;二是以专业为主导的职业中专.

东莞的选择,也让我们反思,各个地方具体情况不同,经济发展程度不一,学校的专业结构、发展形态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无论是广博还是精专,抑或兼而有之,都需要针对自身的实际情况来量体裁衣,而不是一刀切,或者蜂拥而上争办中职航母、万人学校.东莞在用实际行动表明:精专也能做到最强.

继学校调整之后,下一阶段就是学科深度整合.东莞职教发展的每一步,都在杨靖波局长的脑海里,清晰、明确而有条理.接下来的学科专业调整,将按照优胜劣汰的原则,通过市场的手段进行选择,按专业招生无疑是推进这一改革的突破口.从今年开始,东莞市在公办中职全面实行按专业招生,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需填报具体学校及专业,如果不被第一所学校录取的话,则会分配到第二所学校的相同专业.对于学校而言,这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如果有些专业无人报考,学校将不得不做出调整.因此,按专业招生将会使一些没有市场的专业退出学校,零散的专业逐步整合分流,而优势专业则会更强大更有活力.

这一招生政策带来的另一直接效益,就是解决了不同办学主体之间的利益博弈.学生选择某一强势专业,实际上就是选择了对应的学校,专业力量势均力敌的不同学校的生源大战会烟消云散.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东莞也是幸运的,因为东莞市直接设镇,市镇之间没有县一级的行政区划,经过2007年的调整之后,职业学校也没有多层级的办学主体,这无疑是解决生源之争的有效办法.但是对于其他地区,镇、县、市(区),甚至一个省来说,如何打破地方生源保护的壁垒,合理解决不同办学主体之间的利益之争,并保证各个行政级别的学校都有发展有进步,是每一个职教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东莞中职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优化,犹如百江入海,强势汇流,各中职学校的专业特色更加突出,发展方向更加明晰,内涵建设更加深入,“职教成才”战略更加凸显,助力产业升级的后劲更加强大.我们有理由相信,东莞中职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将在东莞经济发展的最前线,更加稳固地撑起经济腾飞的半壁江山.

开放式学校——借企业之水,行职教之舟

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更具有跨界的特征,它突破了课堂的局限,超越了校园的边界.因此,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不可回避的话题.的确,实实在在的校企合作可以很好地解决中职生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问题,并且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不断提高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但是如何合作、何时合作,其“度”如何把握,是东莞职教人一直在思考、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如今的东莞职校,已经彻底打破“花盆效应”,学校教育不再封闭于校园,拘囿于课堂,定位于知识,而是以开放式的方式,步步推进,层层深入,校企合作模式犹如套路清晰的“组合拳”,招招制胜,功力毕现:

第一招: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摸索出 “车间进校”、“企业课堂”、“企业专班”、“订单培养”等多种实用教学模式.

第二招:开展技能培训活动.积极鼓励、动员各中职学校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开展组织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退伍军人职业技能培训和提升企业员工素质培训等方面的专项技能培训活动.

第三招:举办联合技能竞赛.每年都与市计算机、会计、汽车维修、服装等行业协会、学会或企业联合举办有关专业技能竞赛.

第四招:引进师资培养模式.除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省组织的各类培训外,东莞市与联想集团等企业或单位合作,利用企业培训模式对全市中职学校教师进行轮训.

现在,“政府搭台,企业参与,职校唱戏”的模式已见成效,正如杨靖波局长所说:“各个学校都积极行动起来,寻找更多的合作企业,探寻更新的发展路子,真正是百舸争流、各显神通.”

这些措施,改变了企业对学校和学生的消极态度,学生做的不再是简单的、重复性的流水作业工作;解决了岗位工作与学生学习毫不相干、专业对口度低的问题.在这里,车间进校已经超越了传统模式,而是将专业建设依托于生产车间,将实训教学融入了生产车间;在这里,企业课堂,尤其是牧野课堂,学生已经不止于技能训练,而是成为尖端技术的掌握者,并随着先进设备进入大量企业,成为先进技术的传播者;在这里,企业员工足不出户,零学费零负担,即可以学习知识,获得学历,成就自己等

东莞市的校企合作模式已经呈现出万马奔腾、千帆竞发的局面,移步换景,处处精彩:

——2012年7月,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开启校企合作新篇章.7月5日,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2012级正瀚“半工半读”班开班典礼隆重举行,标志着学校开创全省探索企业人才培养、企业用工困惑、学校送教上门怎么写作企业的先河.学校将在塘厦镇的100家重点企业开班授课,企业员工的教育费用30%由塘厦镇政府支付,剩余费用则由企业以及该镇人力资源部门申请政策补助.学校为每个企业制定一套完整的教学计划,定期派老师到企业,利用企业员工休息时间,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学习时间为三年.课程内容包括企业自选专业技能课程、学校自主开发的职业素养课程以及根据企业的培训需求开设更具针对性的课程.学生经考核成绩合格者,可获得广东省中等职业学校和有关部门颁发的国家承认的学历和岗位技能证书.学校与塘厦镇政府、企业三方合作,在全省率先推行当地重点企业员工免费享受非全日制学历教育的新措施.其效果如何?肖胜阳校长如是说:员工留得住,企业欢迎!技能有提升,员工欢迎!发展有突破,学校欢迎!

——2012年10月,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校企合作又上新台阶.16日,东莞市模具技术人才培养长安论坛暨“企业课堂·岗位学制”启动仪式在长安举行,省教育厅叶小山副厅长、东莞市喻丽君副市长、东莞市教育局杨靖波局长、长安镇党委杨晓棠书记等省、市、镇领导一起见证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企业课堂·岗位学制”的诞生.为了解决目前顶岗实习中学生往往难以胜任岗位工作的难题,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将后第三学年划分成“0.5+0.5”课程模式,即先到“企业课堂”学习一学期,然后再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学期,形成“2(年学校学习)+0.5(年企业课堂)+0.5(年顶岗实习)”的课程模式.最终,学生实现知识技能到岗位能力的跨越,完成由学生到岗位熟练从业人员的完整教育过程.谈及学校的校企合作发展历程,曹永浩校长如数家珍:2007年,车间进校;2009年,企业课堂;2012年,“企业课堂·岗位学制”,一步一台阶,步步有推进.现在,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和东莞钜升公司携手打造的“企业课堂·岗位学制”人才样板,成为东莞市职业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的示范,接下来将在全市推广,进一步促进职业教育和企业发展的深度融合.以上只是东莞职教校企合作两种模式的代表,如果走进东莞的各个中职学校,会发现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有自己的“武功秘笈”.在这种开放式的合作氛围中,大量的“双师型”教师成长、成熟,让东莞职教的发展基础更加稳固;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工作起薪大幅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形象大为改观.这些成就,依然依赖于东莞中职的成功转型.杨靖波局长对东莞中职的定位转变作了深入的分析:过去的职教,是高中阶段的补充,甚至处于第二高中的地位,当时的观点是办学成本越低越好,读完中职有活干就好.而现在的东莞职教,已经向独立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和怎么写作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转变.职教培养出来的人才是未来社会财富的直接创造者,是怎么写作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线劳动者,所以对人才的定位应该是适销对路,即专业性、技能性更加突出.所以,现在我们要考虑的不仅是学生完成学业的问题,而是为社会造就全面的技能型人才,因此,紧贴社会需要,紧贴产业需求,广泛对接行业、产业、企业,是我们发展职业教育的不二选择.

东莞效应:区域经济与职业教育定位的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职业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发达的地方经济、完整的产业集群能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更加开放的空间和辽阔的视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东莞兴办职业教育的优势得天独厚.目前,东莞拥有全球500强企业四十多家,境外上市公司八百多家,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以及许多高科技产业集团陆续落户东莞,这给东莞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搭建了良好的平台和广阔的舞台.但是,放眼全省,甚至全国,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产业基础薄弱,行业企业零散,职业学校的校企合作又该如何进行?虽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适用同一种形式的校企合作,但是在这样的地区,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杜绝校企合作走过场,学生实习是放任自流的状态?

快人一步的东莞职教,以务实的态度,具体的模式,让校企合作不断有突破,有发展.现在,全市通过“点”上示范,“线”上带动,“面”上辐射的方式,校企零距离对接已经进入佳境.这是东莞市职业院校谋求自身发展的有益途径,也是立足企业怎么写作社会的积极探索,更是为学生终身发展积蓄后劲的有效手段.

职业化人才——站在新起点,规划新人生

如果知识和技能是一个人必备的硬实力,那么职业素养就是一个人内在的软实力,职业教育给予学生的,应该二者兼备,犹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因此,职业教育必须在关注功利性的职业目标时,更关注学生一生的发展,这样,才是真正的、完整的、有价值的教育.

不断提高职校毕业生的社会满意度、企业认可度,是东莞职教不懈追求的目标.具体来说,通过三年的学校教育,职校毕业生应该成为有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职业化人才,而不是似乎很多相关的岗位都可做,但任何岗位都不够精不够专的“万精油”.同时,东莞职教也在不断地进行换位思考:从企业的角度出发,他们更注重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是否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是否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沟通能力,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合适的人生规划——人的基本素质的培养,职业教育应该重新思考.因为,长久以来,职业教育重技能训练,轻素质培养,反复被人诟病,改革却又举步维艰的局面,依然是职教人的痛:为师者不能将责任归咎于学生素质低下,治校者不能将责任归咎于学校条件薄弱.

杨靖波局长在谈到职业教育应该教什么、应该培养什么人的时候也提到这一现象.他说,职业教育要更多地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着手,让学生通过合适的教育,不仅掌握一技之长,而且具有较高的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成长成才,成就事业,甚至成功创业,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社会的检验.因此,中职学校要从学生人生规划的高度出发,提供合适的教育.

面对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东莞职教人没有回避,而是针对地方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以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大局观主动出击,不仅先行先试,而且厚积薄发,成绩斐然.几年前,东莞市就出台了一套岗位成才奖励办法,这既是对职教生的重视,也是促进他们成长的动力.如今,致力于培养具有自我认知和角色担当的真正职业人的“职业素养教育”在东莞中职学校绽放出旖旎的风采,不仅为人才培养创造了新效能,而且为化解东莞市结构性缺工这道社会综合难题找到了快捷高效的方法.

率先在职业中学推行职业素养课程的是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

受到企业对学生职业化认知与能力需求的触动,2008年,学校接洽了某管理咨询公司,一致的认识和需求让双方走到了一起.经过商谈,双方达成开发职业素养系列课程的协议.2009年10月,一年实验结束,学校发现,那些对知识学习完全不感兴趣,甚至上课就睡觉的学生,对于关乎自己未来发展的时间管理、人际关系处理、职业精神、团队合作等课程内容竟然如此痴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体验式互动竟然如此紧张而热烈.从学生到教师,从校长到教育局领导,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感受到职业素养教育带来的“正能量”.

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的做法以及实验成效,让东莞市教育局再一次看到了职业化育人的契机.为此,教育局组织了多次校长、教师座谈会,也和有关专家进行了深入研讨.2010年初,教育局决定:推行“让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同步”的探索.从全市25所职业学校中,选出第一批11所学校(后来其中两所学校合并)参与东莞市职业素养课程开发项目,每所学校选出12位教师,分别承担不同的课题.项目从社会需求和企业用人的角度出发,希望通过课程开发打造一批具有职业素养的教师,并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融入课堂.

课程,是推进职业素养教育的第一步.2011年9月,东莞市将把职业素养课程纳入11所职业学校的正式课表.根据不同的特点,每个年级分别安排不同的课程:一年级的5门课程为“成长的翅膀”、“个性场所与魅力”、“融入团队”、“让听者听懂你的心里话”、“时间与我同行”,目的是培养学生做人做事的基础职业行为能力;二年级的5门课程是“创业精神”、“怎么写作意识”、“如何销售自己”、“问题伴我成长”、“企业生存记”,目的是培养他们适应职场的思维能力,给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埋下成长的种子.三年级的“职业规划”和“成功面试”两门课是着眼当下与未来的关联,指导学生用自己现在的准备与企业未来的能力要求形成对接.这样一套职业导向明确的优质课程,既包含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核心因素,又承载了他们职业发展的理想追求,让每一位学生对未来的人生有了更完整的规划.教师,是推进职业素养教育的另一步.将企业内训工作转移到常规课程教学,首先要从给教师赋能入手,对此,东莞市教育局领导的意见高度一致.因为只有教师具备职业化素养,才能把相关的理念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融入班级建设和教育教学,才能为学生建立“一半校园,一半职场”的动态成长环境.为此,继课程开发、初级讲师TTT培训、课程试讲、课程推广之后,东莞市开始关注职业素养课程讲师职业化成长的培训,并举行了全市“职业素养课程开发”项目“开启职业化之路”讲师TTT培训.这些专业化的讲师,是东莞市职业素养教育创造品牌的动力之源.

开职业素养教育先河的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每当谈到这几年的探索,也颇有感触.改变偏重技能培养的短视行为,让学生掌握岗位就业的看家本领,其实很多地方和学校也在尝试,但总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他们也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东莞职业素养教育的发源地,如今,他们不得不经常接待全国各地慕名而来交流学习的团队.这对于他们,既是动力,也是压力.今年,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又成立了职业素养教育教学研究室,由8名获得企业讲师资格的职业素养专业教师组成核心成员,承担培训和科研工作.职业素养教育发端于企业,现在,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已经开始反哺企业,为塘厦大型企业进行员工内训工作.这是对他们的高度肯定!

改变“技能本位”取向,技能和素质二者不偏废,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有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并具备在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在企业工作和竞争的能力,让他们一走出校门就是合格的现代人、社会人、企业人,而不是人们眼中的“二等公民”.当社会抱有偏见,大众存在误区的时候,我们能做的不是抱怨学生的素质不够好,而是更多地反思职业教育本身给了学生什么,应该给予学生什么.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们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他们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蔡元培先生曾如此说.作为职业素养教育的先行者,东莞市正走在这条路上.因为经过职业素养教育的学生,他们未来的生存状态将更加自觉,职业意识更加清晰,发展潜能更加强大.

东莞之行,的确是“每天绽放新精彩”.

我们在这里,体验了东莞中职别样的精神内涵,看到了东莞中职独特的社会价值,感受了东莞中职前瞻的发展思路,领略了东莞中职昂扬的发展状态,我们更可以预见,东莞中职更加美好的未来.

回首,反思,我们在描绘东莞职教的发展图景及成长轨迹时,既在向后看,寻找其改革的历史动因,也在向前望,探索其发展的未来动力.实际上,“人”才是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杨靖波局长在采访结束时说:“我们每一步发展和改革,都要有财政的支持,有政策的保障,有政府的认同.”我们不可否认,地域、经济以及产业,是东莞职教的发展优势,但是,当执行者——人,站在了合适的位置,如果其理念代表了未来,理想,便在彼岸.

采访后记:本次采访,在东莞的所见所闻带来的所思所想,远远超过此行的预期与初衷.东莞职业教育发展的特色道路给我们带来的是更深入的思索,更全面的思考,更长远的思量.杨靖波局长谈起职业教育,娓娓道来,有理论有实践,有深度有高度,东莞市职业教育哪怕根深叶茂,可那些枝叶和脉络都在他的脑海里,清晰如棋局.他个人的经历,让他对职业教育有着更深刻的体悟与理解.职业与成人教育科对此次采访高度重视,全程协调.行走在学校,校长们对学校的感情,自不必言说.那些普通的老师,我们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我们不会忘记他们展示学校时的精神风貌.是的,在职业教育的实然地位并没有达到其应然高度的今天,他们令人感动.正是这样一群人,他们对职业教育的热情、投入、专业与自信,成就了今天的东莞职教.其实,正如本文末尾提及的那样,在促进事物发展的所有因素中,“人”才是最根本、最活跃的因素.无论是一个镇、县、区,还是市、省,甚至全国,办职业教育的人,怎么思考,怎么行走,才是最重要的.

东莞职教人敢想、敢干、敢为的务实精神,必然会随着其区域经济的发展更加包容和开放;东莞职教人在冷静地审视和解读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定位的过程中,必然会行动在改革开放的潮头.

我们相信,东莞职教的改革与发展,一定会成为“东莞效应”,随着东莞的城市之魂“每天绽放新精彩”而辐射到全省乃至全国等

(本次采访摄影记者:黄海滨.感谢东莞市教育局、东莞市电子科技学校、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提供本文部分配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