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望中前行:当代苏派小学语文建设

点赞:5126 浏览:1523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苏派小学语文是“苏派教学”和“苏派研究”的重镇.当代苏派小学语文建设要始终牢记“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围绕“提高质量”,把整体提升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再造苏派小学语文建设大有作为的新十年,“回望”根深叶茂的苏派小学语文传统是必修课:回望语文教学重大本质问题的探求之路,坚守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立场;回望老一辈名师对有效语文教学的探索,建设高效课堂;回望苏派语文的学校教研传统,建构研修共同体;回望江苏名家的教材编纂经验,建设语文课程;回望儿童教育家的成长历程,砥砺专业精神,把学生的发展永远放在第一位.

【关 键 词】苏派小学语文建设回望传统

苏派小学语文无疑是“苏派教学”和“苏派研究”的一个重镇.许多有主张、勇探索、勤实践、善反思、有建树的新老名师从江苏小学语文教师队伍中走出,他(她)们的实践和主张丰厚了苏派的内涵,有的业已成为江苏、乃至中国教育的宝贵财富.苏派研究适逢其时,笔者尝试就当代苏派小学语文建设略谈一二.

一、当代苏派小学语文建设的时代语境

国家和江苏教育所处的历史方位,构成了包括当代苏派小学语文建设在内的所有教育教学及研究的时代土壤,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从教育行政的宏观角度为当代教育改革发展作了顶层设计.在学科领域,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则成为当代苏派小学语文建设的专业指南.

《纲要》指出,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而提高质量则是一切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苏派”教学和研究的目的就是落实“育人为本,提高质量”这一目标.诚如成尚荣所演绎的那样,“是为了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整体提升江苏基础教育的水平,说到底,‘苏派’是为学生发展怎么写作的.这应是‘苏派’研究与实践的宗旨和信条.”因此,《纲要》实施时代的苏派小学语文建设,应当始终牢记“育人为本”的根本要求,围绕“提高质量”,在语文学科教学、教材课程开发、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着力夯实基础,把整体提升所有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根本的价值追求.

新课改的十年间,江苏小学语文界以饱满的改革热情,在教材建设、课堂教学等诸多领域进行了创造性的开拓,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小学语文课程体系,涌现了众多新生代名师,语文研究成果精彩纷呈.2011年,修订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发布,中小学语文建设进入了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苏派小学语文如何在前十年的基础上,继续蓬勃旺盛的创造力,“精深”已开拓的领域,开辟新的生长点,引领新风尚?全体江苏小语人应自觉扣问,并以当仁不让的姿态继续出发,再造苏派小学语文建设大有作为的新十年.

二、回望:当代苏派小学语文建设的必修课

在当代苏派小学语文建设的各个领域,应当规避一种现象,那就是只顾急速飞奔而淡漠历史,急于找到“自己的句子”,而产生的所谓“新”,如果放在传统中回望,或者放在横向里比较,却不名一文.20世纪80年代,顾黄初、李杏保在《论语文教育研究的“三个面向”》中曾结合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认为是“新”的、其实并不“新”的现象,指出其原因就在于“对语文教育研究的历史缺乏起码的了解”,许多研究工作“往往缺乏历史的纵深感,往往把研究的起点定得很低”.进而指出,“这种长期处于徘徊、停滞、重复的状况,当然不可能引导语文教育工作开创出什么新的局面”.在苏派小学语文迈向未来的时候,倘若我们对先行者在教育教学上的建树毫无知晓,缺少对先行者探索研究历程全貌的认知,我们也就不知道先行者的哪些思想可以汲取,哪些主张可以弘扬.如果我们的探索和研究总是在个人的起点上左右踯躅,而不知接续我们的优秀传统,不仅对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无甚大益,对苏派小学语文事业的整体提升也是有害的.鉴往而知来,“回望”应当成为当代苏派小学语文建设的必修课.历经现代语文教育一百余年的积淀,苏派小学语文传统根深叶茂,成为当代苏派小学语文前行取之不竭的财富.回望传统,问道于来者,当代苏派小学语文建设将行进得更加稳健.


三、在回望20世纪江苏语文教育传统中超越

那么,当代苏派小学语文建设应当回望的20世纪江苏语文教育传统主要有哪些?如何在回望中扬弃与超越,进而明确自身实践的历史方位和行动起点呢?

(一)回望语文教学重大本质问题的探求之路,坚守根本立场

语文科目的何在?如何达成语文科的目的?这些语文教学的重大本质问题,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起点和方向.1931年,叶圣陶对“国文科之目的”的回答是“整个的对于本国文字的阅读与写作的教养”,即“养成阅读能力”、“养成写作能力”.1962年,在全省中小学师范语文教学会议上,时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吴天石以“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训练”为题作了讲话,认为“语文基础知识,最主要的就是字、词、句、篇章,(语法、修辞、逻辑是包含在文章中的,离开文章就谈不上语法、修辞、逻辑)”,“加强语文的基本训练,就是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训练,而不是另外的什么基本训练”.对于怎样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基本训练,他认为“主要是多写字,多诵读,多练习写作,以求提高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1978年洪宗礼老师在《语文函授》发表《论语文是基础工具》,旗帜鲜明地阐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1980年,叶圣陶在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发言,指出语文“这门功课是学习运用语言(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本领的”.今天,对照新《课标》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核心表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回望20世纪对语文科目的性的这些论述,我们会发现传统正活在当下.回望语文教学重大本质问题的探求之路,发现其间的共性价值取向,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晰当下苏派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在传承中坚守“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主张,才不至于丧失了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立场.

(二)回望老一辈名师培养学生基础能力的策略,建设高效课堂课改十年,曾有一段时间,语文教学和研究对工具性讳莫如深.其实是迷惘了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任务,未能透彻理解“人文本在语言中”的意义.当代苏派小学语文教学,回望老一辈名师对有效语文教学的探索,汲取其中的智慧,将有助于我们建设高效课堂,把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落到日常教学的实处.

以小学低年级的说话能力培养为例,南师大附小斯霞老师的教学经验是,“注意从多方面丰富儿童的词汇,注意用词的准确,注意说话的完整和连贯,注意说话的流利和生动,注意培养儿童说普通话,注意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指导”.这些探索和实践,充分体现出小学语文教师对待儿童的基础教育多么尽心尽责,其贯穿始终加强语言训练以夯实基础的做法,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教学要求,对今天如何落实好语文课程的发展目标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又如识字教学.斯霞老师以语言教学为中心,把识字、阅读、写作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学到二年级结束时,不仅能掌握二千几百个常用字,而且能学习和背诵二百篇左右的课文,会写几百字的短文;学生还借助拼音,阅读了大量的课外读物,有效地提高了语文教学质量.她是如何做到的呢?一是充分发挥汉语拼音的作用,在教学生识字前,一般用三到四周的时间进行拼音教学.为了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她运用形象化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字母;她还注意把字母、声调、拼音三者结合起来.二是利用汉字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分析字形的能力.三是随课文分散识字,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培养学生理解字义的能力.四是在音、形、义教学中,抓主要矛盾,不平均使用力量.在字音方面,重视多音字、同音字的教学.在字形方面,注重形近字的教学.在字义方面,则根据不同的字词运用不同的教法.她还特别强调“多读、多写、多练”对提高识字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并为学生创设很多巩固识字的机会.今天,很多教师动辄宏观构架自己的主张,却往往对如何扎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失之于精细.回望苏派小学名师的教学传统,把教学探索的目的始终建立在发展孩子的语文素养上,多做垒土的精细功夫,九层之台或可起得更加坚固.

(三)回望苏派语文的学校教研传统,建构研修共同体

当代苏派小学语文建设在学校领域如何构建研究共同体?1980年第10期《语文教学研究》刊发了一篇署名“苏州中学语文教研组,蔡大镛执笔”的文章《语文学习的习惯与语文能力的发展》,列举了语文学习的五个良好习惯,介绍了他们采取的一些方法,如为了通过养成口头表达的习惯以达到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目的,把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讲读教学计划的一个组成部分.“努力砍掉教师无效的劳动——过多的分析和讲解,代之以学生有效的训练——尤其是口头表达的训练.”他们把这项训练拟订在教学要求中,写在备课教案中,落实在课时安排中.保证学生在每堂课或每篇课文的学习时“开口学知识,开口用知识”,并努力把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作为读写结合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论述“养成练笔的习惯”部分,介绍了教研组孙秀兰老师“多年来坚持在作文讲评后要求学生写讲评后记”,有效培养学生自我改稿、提高鉴赏水平、促进观察和思维等能力的经验.今天,鲜见这种以备课组的名义发表集体智慧成果的情形,其实质是教研组(备课组)建设还未能真正形成有效的团队力量.当代苏派小学语文建设要实现发展每一个学生的目的,就要进一步加强学校语文教研组(备课组)建设,形成语文教师的研究共同体,建设鲜明的学校语文课程文化,整体提升学校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四)回望江苏名家的教材编纂经验,建设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建设是当代苏派小学语文建设的重要内容,涉及面广,既有教科书编辑团队的整体构架,也有学校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创生的实际课程的经验,笔者关注和强调的正是后者.参照叶圣陶编写和主持编纂教材的思路,有助于一线教师获得开发和处理语文课程资源的启示.如《开明国语课本》的内容“以儿童生活为中心,取材从儿童周围开始,从家庭、学校逐步扩展到社会”,同时与各学科充分联系,启发我们建设语文课程时应注意内容的广泛性和综合性.再如《国文八百课》中一课就是一个单元的系统编排思路,对我们以系统整体思维向学生推荐阅读文章,增强目的性,减少随意性,无疑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中语界洪宗礼老师自1983年起,用十多年时间主编《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语文教科书》,把语文学科的多元目标、复杂内容、各种因素化繁为简,通过语文引读、引写、基础知识及运用三个教程的整合优化,结成一定的语文训练网络,从而形成比较合理、科学的语文教材编排新体系,并且“设计了比较完备的助读系统,利教便学”.“洪氏教材”的技术理念值得借鉴.可喜的是,不少苏派新生代语文名师已经自觉投身语文课程的建设,如周益民老师对民间文学的语文课程化即是其一.回望20世纪叶圣陶、洪宗礼等人的教材编纂经验,有助于苏派小学语文教师提高语文课程的开发和实施能力,为儿童提供优质的语文课程,进而形成“实践性课程”的个性风格.

(五)回望儿童教育家的成长历程,砥砺专业精神

20世纪后半叶,苏派小学语文代有名师出,考察他们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在语文教学乃至小学教育领域的探索历程,联系当下的历史境遇,苏派小学语文教师对“何以自处”一定会有深深的期许.以李吉林老师为例,“”十年沉寂的她,1978年申请从一年级教起.1983年,第一轮5年实验结束,在全市统考和针对实验班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测试中,实验班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五年里,情境教学初成体系,李吉林写成专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1984年以后的6年,进行第二轮实验,在学校推行整体改革,为将情境教学拓展到情境教育做好铺垫.1990年,她主持的“运用情境教学,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实验与研究”获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并列为教育部“八五”重点课题.此后,以情境为核心的国家级课题滚动研究,直至“十一五”.1993年,她的又一专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出版.1996年,“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在南通召开.2004年,《情境教育的诗篇》出版.2006年,八卷本《李吉林文集》出版.

在回望中前行:当代苏派小学语文建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语文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回望1978年以来李吉林老师的专业发展之路,我们首先要看到那个时代的变革风云.其次,要看到一名实践者目标专注的不懈探索.给一线教师的启示,就是要认准方向,努力把所有的探索做到极致.今天,改革创新成为时代的话语,这和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改革开放语境下对新气象的渴望极为相似.但是,随着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今天的教育质态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已有了本质的区别,小学语文教师的整体学历和专业水平也远胜于那个时期,教育行政对名师的培养更加注重一支队伍的建设,一枝独秀的时代必将向满园春色的时代转变.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应当关注什么呢?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曾说:“仅仅凭借自己的书和理论而流芳百世是不够的,除非能改变人们的生活,否则就没有任何重大的意义.”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成为李吉林,但是在日常教学中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孩子们身上写下提高语文素养的诗行,进而改变学生的生活,我们的教育人生就是富有意义的.回望20世纪后半叶苏派小学语文建设的历程,我们要向包括斯霞、李吉林在内的所有小语人致敬,因为他们努力过,真诚地希望通过语文教学能为孩子们带来些什么.当代苏派小学语文教师应当接续这份使命,把学生的发展永远放在第一位,并作为心灵的寄托,而不是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