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点赞:33140 浏览:15484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因此顺利开展民族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至关重要.阐述了影响民族院校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分析了当下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改进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关 键 词: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作者简介:欧晓霞(1980-),女,山东平度人,大连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副教授;王崇(1981-),男,黑龙江牡丹江人,大连民族学院环境与资源学院,讲师.(辽宁大连1166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民委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基地科研课题(项目编号:C-2-9、B-2-2)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1-0203-02

民族院校大学生不仅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也承载着本民族和本地区的希望.如何帮助民族院校大学生克服由于各种因素产生的心理焦虑、心理障碍、心理失衡等问题,加强改进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民族院校的重点研究课题.

一、影响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原因

1.就业困难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全国大学持续扩招,全球经济不景气,使本就严峻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不容乐观,迫使大学生毕业时不得不直面激烈的竞争.民族院校大部分学生认为,无论是学校牌子还是个人水平,与其他普通高校尤其是重点、名牌大学相比,均有较大的差距,在就业的竞争中均处于劣势,部分学生甚至认为毕业即失业.对于心理承受力较差、心理适应力弱的学生来说,这是难以接受的现实.恐惧、焦虑、烦躁的情绪使他们对生活缺乏信心,对处境无能为力,对前途失去希望,更有甚者认为生存没有意义.

2.经济压力大

民族院校大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家庭贫困、高额的学习和生活费用给他们个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在贫困背景下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大学生大多自信心不足、自卑感明显,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敏感、自卑、性格孤僻、内心孤独失落、自我封闭、自尊心强等心理特点.此外,受社会上“拜金主义”的影响,一些学生常有“学而无用,金钱才是硬道理”的想法,导致部分贫困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不平衡.

3.学业压力大

民族院校大学生,尤其是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压力主要来自于外部环境刺激.考研的学生不仅要上辅导班、听讲座,还要上专业课,选择毕业即就业的学生要准备考取各行业的资格等级证书,导致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学习时间紧、压力大.另外,来自家庭的中国式“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要求和期盼,使得许多高校毕业生具有巨大的心理压力.

4.沉迷网络

当代社会,网络以全新的方式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冲击着大学生的行为模式、价值取向、心理发展和道德观念.互联网给人创造出一种虚拟的环境,经受多方压力的大学生在这种虚拟环境中,体验着一种情感,使自身沉醉于一种虚拟的满足中,得到了一种逃避的方式,以屏幕为界面来回避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处境.一些学生对游戏、网聊、网恋钟情和迷恋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学习、生活.

二、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受到党和政府、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各民族院校基本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受教育观念和客观条件等方面的制约,这项工作还存在不少问题.

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1.心理健康教育重治疗、轻预防

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管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教育实践上都基本沿袭了以往的病理心理学或消极心理学模式,[1]侧重于心理问题出现后的干预,而非积极的引导.心理教育者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生本体,而是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其结果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忽略了学生潜在的积极特质,偏离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与积极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

2.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相对薄弱

高校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班导师完成.他们在心理健康咨询方法的运用以及咨询经验等方面比较欠缺,不能正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发展规律,导致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另外,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没有专项资金培训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使其无法顺利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心理课程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普遍借鉴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部分学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材等方面缺乏系统性,实际教育过程表面化、形式化,导致学生仅将心理课程作为拿学分和高成绩的捷径,这与开设心理课程的预期目的,即教育学生“自爱、自重、自珍”背道而驰.

三、改进民族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日常教育、课堂教学、心理问题筛查、危机干预、科学研究等诸多方面,需要必要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保障.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在高校经费中列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经费,确保专款专用,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办公场所、设备有保障,从事心理教育的专业人员、心理辅导教师待遇有保障.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队伍建设

民族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直接影响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民族院校可通过专、兼、聘等多种形式,建设一支以少量精干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2]具体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一是各高校应按照规定的师生比例配备专职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用优厚的待遇,良好的发展空间吸纳专业人才;二是加大培训辅导员、班导师等心理辅导教师的力度.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专业的心理咨询教师毕竟只占少数,学生很少去心理咨询室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和学生接触最多的还是班导师、任课教师、辅导员.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使其有效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3.建立四级心理健康干预网络

高校教师工作繁忙,与学生直接接触的时间有限,不能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也不可能帮助所有的学生.要使民族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效开展,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学校应成立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干预网络.在宿舍和班级选出心理委员,对他们进行心理课程培训,让他们成为教师的助手,及时向导师、辅导员反映同学们的心理状况;导师、辅导员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发现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要及时报告院心理咨询中心,由专业心理教育者帮助其解决;同时,学校的心理教育措施又可以通过学院、班级、宿舍贯彻落实到每一名学生.

4.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特质与环境、社会背景分不开,是在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3]民族院校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的文体活动,使学生能充分发挥各项才能;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给予学生尊重与理解,使学生在平等的管理风格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形成自主品质;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客观的评价过去,积极的接纳现实,乐观的展望未来,使学生在处处、时时、事事中不断得到心理上的支持和关怀,有效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

5.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民族院校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根据学生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普及必要的心理学知识,避免形式化、简单化.教师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课堂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中,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心理训练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使学生自我完善心理机能,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6.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

民族院校的生源约60%是少数民族学生,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产生不同的价值观.文化价值观是民族传统文化构成的核心,是民族成员所共有的区分事物好与坏、对与错,并决定可行或不可行的基本评价体系.[4]当本民族的价值观和其他民族的价值观产生差异时,学生很可能产生困惑、无所适从的感觉,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专业心理人员和心理辅导教师应加强民族文化的研究,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时,应充分考虑到各民族学生独特的文化背景和人格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