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英语隐喻的哲学

点赞:27659 浏览:1303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隐喻,早在亚里士多德时期便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成为修辞学和诗学的研究对象.而在现代,隐喻的研究已经超越了语言文学的传统界限,哲学家、逻辑学家、心理学家、符号学家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对隐喻进行探讨和研究.特别是近几十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和发展,对隐喻的研究又被进一步推向深入.本文粗略探讨对隐喻研究中的几个基本的问题.

【关 键 词】西方英语;隐喻;哲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47-01

1语言的隐喻机制

语言的隐喻机制在《诗学》和《修辞学》两部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对隐喻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突出了隐喻的创造性和教育性两个方面:“灵巧地使用隐喻的能力意味着对相似的一种领悟”(《诗学》”,“只有从隐喻中我们才能最好地把握新鲜事物”(《修辞学》),亦即:隐喻是认识活动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对一个隐喻,人们在认识到其生动性的同时,也接受了该隐喻中所包含的新思想.但是,亚里士多德并未能由此而推及到他对语言性质的看法,即隐喻在整个语言系统中究竟能占有多大的比重呢?隐喻在语言运用中的价值是否只体现于它是“点缀在风格之上的高级装饰品”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理论上存在一种没有隐喻的语言呢?实际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对词语的隐喻性使用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例如我们可以说“这个苹果很新鲜”,但同时我们也能说“这种思想很新鲜”,这样做的同时就暗含了人们不得不把思想视为一个像“果子”一般的东西.同样,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说到果实的“肉”,岩石或矿的“脉”,风在“吹”,磁石“爱”铁,桌子的“腿”,茶壶的“嘴”,山“脚”等等,这种隐喻性的命名活动说明,并非人们愿意这样隐喻性地来表达思想、描述世界,而是我们不得不如此说,语言本身便包含着这样一种隐喻的机制,这一机制与人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连.在这一方面,世界许多著名的专家学者都有精辟的论述.西班牙哲学家奥尔特加一卡塞特说:“隐喻不只是一种表达手段,而且也是主要的思维手段.”而语言作为表达思想的工具,不可避免地要将隐喻反映于自身.美国语言学家乔治.拉柯夫和马克·约翰指出:“隐喻充满我们的日常生活,它不仅表现于我们的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维的行为中.我们思维和行动中使用的日常概念系统就其本质而言是隐喻性的”,如“争论是战斗”,“尼斯特所指出的,隐喻是“丰富概念的强大因素”.有的学者甚至断言,几乎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与隐喻有着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

西方英语隐喻的哲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言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隐喻—语言的复活和发展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

由于人类心灵的不确定性,每当堕于无知的场合,人就把自己当作权衡一切事物的标准.因为人们认识不到事物产生的客观原因,也无法拿同类事物进行类比来说明原因,人们把自己的本性移加到那些未知的事物之上是很自然的.这样,在无意识之中,人已将自己看成是衡量整个世界的尺度.维柯在《新科学》一书中所说的原始人类的“诗性智慧”(sapienzapoetiea)和诗的语言正是一种人化了的世界.换言之.在原始人类的思维和意识中,人和自然是统一的,“山脚”、“船头”、“桌腿”、“树身”等词作为命名正说明了这一点.词语最初原本隐隐地暗示着两种基本存在:人和自然,而且这是一种凝缩和移位于一体的存在.语言最初作为一种命名活动,不仅仅是给事物一个名称,同时也给予事物一个人化的品格.这种“人偶夭地”的思想.从这一点来讲,原初的语言是深深地植根于自然母体和人的无意识深层结构中的神话系统,是诗性的人类按其本性就是崇高的诗人.总之,人类从理解环境的那个时候起就展开了心智,对事物赋予意义,从而吸收进来;而人在不理解环境时就凭自己的心理经验来体会外在事物,凭自己的心智能力来“造出”外在事物,而且通过移情,把自己变成事物:“人并不了解一切事物而变成了一切事物”(维柯).—这样,语言和符号象征成为一个民族待世界的完整模式,人把自己变成了整个世界,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存在的”,伽达默尔也指出:“可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社会的进化.人类的认知水平也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语言诗性和神性的消失:“山头”这个词中不再含有人的影像.我们说某人“成熟”也不再含有植物的意象,亦即在语言中,已经丧失了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语言只是为了提供对客观事实的陈述而存在.

3隐喻的“反向指称”

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词语的意义分为两个方面:主观意义和客观意义.前者指说话者想说的意思,后者指词语本身的意思.德国哲学家弗雷格又将意义的客观方面进一步区分为含义(se,飞se)和指称(referenee).前者指的是言语观念的意义,即内涵意义.后者则指言语所指的语言以外的东西,即外延意义.指称受具体语言环境所限制.那么,隐喻是否有指称呢?如果有,它又是如何实现的呢?毫无疑问,隐喻的意义只有在打破对其字面意义的解释以后才能出现.打破字面意义也就失去了字面意义的指称.事实上,隐喻的全部策略就是要消除这个指称,这是隐喻意义出现的首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