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育工作的一点

点赞:30082 浏览:14222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传统德育观中是为了社会,为了他人,让学生多付出或只付出,少索取或不索取.这种牺牲型的德育给学生的直接感受是,不如其他各学科能使自己索取到对自己有益的东西.新的德育观应该是让学生切实感悟到接受德育既对社会对他人有益,同时对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提高也有益,从而主动、愉快地追求德育.

一、德育状况分析

1.德育目标落虚

德育目标的确立,不从实际出发,脱离了学生的道德实际认知水平.这直接导致了德育目标指向的负载过重、过空、过高,进而导致德育内容的大而无当、宽而无边,在实际的德育活动中根本不可能达到,很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出现名义上的“加强”,实际上的“淡化”;名义上的“落实”,实际上的“落虚”现象,最终影响德育的实效性.

关于德育工作的一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德育工作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德育内化缺失

长期以来的德育,一味强调教育者单方面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没有经过主动内化过程的道德教育是肤浅的,在实践中是脆弱的,德育的任务、目标均没有落到实处.

3.德育评价滞后

当前对德育的评价缺乏科学的制度和体系,以“分”定优劣,以成绩论成败,考试成绩成为对学生评价的唯一尺度的观念转变不彻底.这样的评价制度极大削弱了德育的实效,并造成“知”与“行”的脱节.针对上述问题,在进行基本德育时,一定要认识到德育过程是学生知、情、意、行共同发展的相互统一的过程,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4.环境影响消极

学生生活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他们的活动、交往、接受的信息和影响是复杂多样的.在学校受到教师、同学、集体的影响;在校外要受到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果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不一致,相互矛盾,德育的实效性将大打折扣.

二、德育工作存在的困惑

在开展具体的工作中,我们也遇到了许多问题,颇感棘手,比较具体的我认为主要有:学校落实德育首位问题,意识上到了位,而行动上没有到位;全员育德,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观念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德育主体不明,制定的德育目标高、大、空,远离生活实际;没有发挥出学科是实施德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重活动,轻实效;家校结合显得十分薄弱;单亲家庭、隔代看管、寄养等情况较为普遍,家校联系,家庭教育这一块相当薄弱.


问题的存在是实实在在的,德育实效性不理想的根本问题就是“知行脱节”,讲得多、练得少,说的多、训得少,缺少对学生行为训练的指导和矫治.为了德育能取得正效果,避免零效果和负效果,探索能取得正效果的德育内容、方法和模式是非常必要的.要优化德育,必须实现德育目标的层次化、具体化,特别是增强可操作性.德育目标的优化牵动着德育状况优化的全局,其重要性当在整个优化过程的首位.

那么科学的、朴素的德育目标应该是什么呢?科学的、朴素的德育目标“应该是生命内在的要求,而不应该是游离于生命以外的什么东西”.德育的目标应更多地融入人的生命本体意识,不空不高,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接受性.

三、改进和加强德育工作的想法

1.首先要吃透《守则》《规范》的精神

确实,当前德育存在高、大、空的弊端,德育目标制定得到太过完美、让人感到难以达到.《若干意见》问题中谈到加强和改进的问题,既然是加强,那就证明我们以前的工作还有薄弱的地方;既然是改进,那就证明我们以前的工作还有不适应、不恰当的地方.要贯彻落实《守则》《规范》,就要认真研读相关内容,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拟定出相应的工作措施.

2.进一步加大家校协作的力度

开办好家长学校不失为一条好的途径.应该说,学校和家长的目的是一致的——一切为了孩子.但千万要重视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学校要多帮助家长提高自身素质,遇到问题多与家长沟通协调,学校对学生有什么要求,要及时周知家长,以期取得配合和支持.

3.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科渗透德育功能,落实课程育德目标

新一轮课程的改革,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观点,课改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要求教学要做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我们强调牢固树立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的观点.

4.整体规划德育内容,加强德育内容的相互衔接,使德育工作做到由浅入深,渐次推进

为避免出现德育目标高、大、不实的弊端,学校统筹规划学校德育内容,结合学校实际,针对中学生不同年龄段身心发展特点和品德发展规律,落实相应的教育内容.德育内容要达到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分层次递进、螺旋式上升的目的.德育内容要具体,强调一个“小”字;德育内容要贴近实际,讲究一个“近”字;德育内容要注意知情统一,讲究一个“实”字;德育内容要有层次,强调一个“序”字;德育内容要生动活泼,讲究一个“趣”字.通过对内容的规划,形成内容相互衔接、层次分明、自成体系、特色鲜明的德育课程体系.

5.强化德育科研,发挥课题引领作用

由于课题研究内容的深入化和系统性的特点,使学校德育课题研究更具示范性和实效性.各学校要根据实际,整合好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德育资源,形成自成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

为切实改进落实德育目标的渠道,学校应以德育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寻找加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目前应强化《立足习惯关注心灵促进养成》德育课题研究,其目的在于健全学生人格、促成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上、生活上、行为上养成良好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增添措施、加大力度,使我校德育工作上档次、上台阶,实现自我提升.

四、需要选择和建构科学的德育模式

辽源的发展性教育,是靠教育教学双翅飞行的.不应是只建构教学模式,德育也应在一定模式的框架内,就是说也应建构各校各具特色的德育模式.德育讲究模式,但决不能搞模式化.模式化会僵化思想,不利于创新.从品德结构的要素和德育过程的开端理论看,这些模式基本上是从知、情、信、意、行诸要素中选择一个或综合几个作为一种开端而建构的.品德构成的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是单一开端就能促使完整品德得到发展的.究竟哪种模式较好,这正是德育模式创新研究需要解决的问题.

德育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抓好这项工作,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关心和努力.我们坚信通过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德育工作必将跃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