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和策略

点赞:8771 浏览:3422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90后大学生已成为大学在校生的主力军,近来,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缺乏感恩意识的行为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试图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对90后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应的实施策略,旨在为当代大学生感恩教育提供参考.

关 键 词:大学生感恩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252-02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感恩这一美德都不会过时.近来,“90后准大学生逼写‘苹果三件套’,工薪阶层母亲墙角落泪”、“90后准大学生为写iphone,以退学相逼父母”这样类似的新闻不绝于各大媒体,一度掀起了公众舆论的狂潮,人们不禁唏嘘“这些孩子太不懂事了”、“这些孩子太令人心寒了”.不得不说,类似现象的出现是我们社会的悲哀、是教育的悲哀.目前,90后已经成为了大学在校生的主力军,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各种各样的原因似乎使得他们缺失了感恩的心,为此,我们必须重视感恩教育,为90后的大学生们上好人生的一堂关键课.

1探析当代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

1.1家庭因素

90后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大大被祖父母和父母亲如众星捧月般地宠着,整个家庭都围着他们转,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他们形成了特立独行、自我为中心的小皇帝般的“太阳心理”,当一切事物不符合他们的心理预期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强烈的不满,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及立场.另一方面,90后处在物质条件比较优越的时代,不需要为物质问题操心.父母认为孩子只要好好读书、好好学习就行了,也经常以物质奖励来激励孩子,只要他们在任何方面哪怕取得了微小的进步,就会想方设法地满足他们提出的要求.适当的物质奖励可以激励孩子,这点没错,但是完全或过度地依赖物质手段且不在这个过程中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来之不易,这样的家庭教育,不仅不能让90后的孩子心生感激,反而很容易使他们形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心理,以至于表现出“我想要的理所当然就要给,我不想做的理所当然就不做”的人生态度.这样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使得90后的孩子大多成为了不懂感谢、不懂感激、不懂感动的“冷漠一代”.[1]

90后大学生感恩教育的缺失和策略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感恩教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5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1.2学校因素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倡导素质教育,很遗憾的是,在未找到一个可以取代“一考定终身”考试制度的方法前,学校里应试教育仍然盛行.在众多“有用”的科目面前,不计入成绩的感恩教育就显得渺小多了,即便到了大学,很多学校也仅仅将感恩教育浓缩到一堂课、一次讲座或者一次活动中,有些学校甚至已经完全略去了感恩教育.而在开展感恩教育的学校,很多时候也是走马观花式的,仅仅是走过场,为了应付家长和社会,感恩教育并没有受到学校的重视.另一方面,感恩教育的方式较为单调,通常是采用灌输的方式,向学生讲解其中的大道理.当然,这不失为感恩教育的一种方法,但是,这样的方法过于枯燥,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仅仅将其当成一节“政治课”,对感恩这一传统美德很难有深入的了解和体会.

1.3社会因素

目前,“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在社会上大行其道,严重冲击着传统的道德观念.“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单车后笑”、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一味的追求感官的享受和快乐的大有人在.大学生是缺乏社会阅历的群体,他们很容易就会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中,自制力和判断力较弱的学生很容易就会被这些表面的糖衣炮弹击中.这些使得他们只关注自己的得失,而不懂也不会对他人表达最起码的关心和感激.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因为要不到零花钱而将至亲杀害了.我们的社会,缺乏一种最起码的信任,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淳朴了,为了钱、为了利竟可以不择手段.可以说,我们的社会越来越冷漠了,很难想象热心扶起一位被车撞到的老人却被冤枉为肇事者,甚至要以生命的代价证明清白.受这些的消极社会氛围的影响,大学生们很容易就筑起高高的“防护墙”,形成“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对身边的人或事漠不关心.


2大学生感恩教育的实施策略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知恩、感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是一种以人性换人性的生命教育.感恩教育包括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层次,即认识和了解自身所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内心产生认可;二是情感层次,即在认知基础上衍生的一种愉悦和幸福的情感,从而转化为一种自觉的感恩意识和回报恩情的冲动;三是实践层次,就是将感恩意识转化为报恩乃至施恩的具体行为,并形成回报恩情、甘于奉献的习惯.[2]因此,开展大学生感恩教育要着力于这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多角度、全方位地实施感恩教育.当然,对当代大学生实施感恩教育不仅仅只是高校的责任,也是家庭和社会的义务,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培养出具有真正的有感恩之心、怀感恩之情、践感恩之行的当代大学生.

2.1学校

2.1.1重视感恩教育

就目前来说,感恩教育普遍没有受到高校的重视.在高校众多的道德教育课程中,几乎见不到感恩教育的踪影.即使有,也是只蜻蜓点水式的.因此,学校首先在思想上就要重视感恩教育,改变以往那种“一次性感恩教育”,要把感恩教育看成是大学教育中一个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并在全校传递这样一种精神,从而在校园内构建良好的感恩氛围.

2.1.2感恩教育要常态化、专题化

感恩的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所以感恩教育也不能只是一时的.以往学校通常会通过一次讲座、一堂课、一次活动、入学仪式等等来实施感恩教育,过后往往就不再涉及,这样的感恩教育其作用是非常有限的.高校应该把感恩教育单独设立为一个专题课程,在大学四年的教育教学中始终贯穿感恩教育,使感恩教育常态化.这样连续的、长时间的熏陶显然要比偶尔一次的教育的效果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