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

点赞:33128 浏览:15612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工程教育是一种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培养工程人才的一种专门教育,其最终的目标就是培养合格的工程师.高等工程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高等学校所注重的高等教育之一,也是教育界和工程界人士所关注的热点.

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背景

1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

新时期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工程师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目前,我国各个地区的工业发展情况各不相同,但从各种数据和研究来看我国工业正处于工业的中期,这个阶段不可逾越,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还是实现工业化.这样的历史阶段就决定了中国工程人才需求的结构和特点.

根据教育部所得出的数据,我国工科学生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所占比重很大,大约占所有大学生比例的30%.而多数发达国家工科院校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比例不超过10%.国内外之所以比重相差较大是因为所处的背景不同.发达国家已经历了工业化这一过程,而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历史阶段,最迫切的需求还是工程人才.因此,我们要大力研究工程教育,特别是研究工业化中期工程人才的需求和特点及工程教育的规律.

2高等工程教育规模扩大

1895年清政府成立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高等工程技术人才的学校——中西学堂,其成立标志着高等工程教育在中国的诞生.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工程教育总体来讲发展较快,工科在校人数,1949年仅3万人,1993年达到93.4万,2000年达到214万.[1]

目前,我国的工程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当然高等教育也是第一.工程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的比重也是世界第一,约占三分之一左右,最高峰曾达到40%.截止至2010年,我国高校全国招生人数661.8万,在校生总数达2231.8万;其中工科招生人数241.2万,占总招生人数的36.4%,工科在校生达到803.1万,占总在校生数的40%.

3国外工程教育迅猛发展

近年来,以美德为代表,各国都在不断对其高等工程教育进行不断的改革,因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体系和模式,得到教育界、工程界国家决策层面的高度关注,也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美国高等工程教育长期以来偏重科学,以打造工程师的雏形为目标,为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建立了领导型到工程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但受传统科学范式影响较大,其模式也不是完美无缺.现在逐步调整其“通才型”模式,总体上向“专才型”学习,增强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从课程设置、教学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强调产学研合作教育,并为此做出长期规划.

德国高等工程教育起步最早,其理念、模式突出,已成为许多国家效仿的对象.德国高等工程教育侧重技术教育,强调实践性,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培养体系较好地融合了教育与实践的关系,其教师普遍具有“实践”背景,毕业生在学校既可以学习基础知识又可拥有实践能力.

二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规模扩张带来的消极影响

1998年我国决定实行科教兴国战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开始大幅度扩张,而我国工科教育的规模远远超过其它学科,工科专业的人数也远远超过其它专业的人数.但在高等工程教育的质量上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例如用人单位提出工科学生缺乏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扩招使我国在高等工程教育毕业生的数量上有了一个飞跃,但是在质量上难以得到保证.随着高等工科教育规模的增长,师资力量出现短缺,工科导师、教授的数量开始盲目增长,从而导致教学团队整体质量的下降.同样,实验设施和教师、校舍等物质资源也严重不足.扩招的各个高校水平也参差不齐,不规范的学生培养和管理以及有限的教学资源,使培养出来的工科学生没有达到一个合格毕业生的标准,也造成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2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问题是工业发展的需要和人才培养之间的差距.长期以来,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中,技术性、实践性、综合性被不断削弱,而学术性、理论性的内容不断增强.目前,国内各大工科高校都是以建设成研究型大学为目标,这样思想指导下,培养出的毕业生理论知识能力强,实践操作能力欠缺,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工程师.[2]

国内各大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同小异,工程教育与工程教育技术培养混为一谈,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基本相同,培养出的工科毕业生趋同化程度严重,这样就导致了高端研究型人才和低端应用型人才严重短缺,加剧了工科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同时,理论与实践、科研与生产不能紧密联系,致使理论论文发表数量颇多,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指导工程科研项目的人才短缺.从而加剧了高等工程教育与实际需求的矛盾.

3学生创新、实践和沟通能力欠缺

正如上文所提到的,在国内高校的培养过程和培养模式中,学校主要以对工科灌输本学科的理论知识为主,使学生在获得整个学科专业体系知识的过程中,很少有机会和时间参加创新活动.学校的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不灵活,教学方式死板,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创新环境.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存在工程、实践能力缺失的现象,即使某些高校开设实验课程和一些实习机会,也往往都是一些技术环节的简单操作,甚至是全校学生、几届学生单一的做同样简单的技术操作.其工科毕业生无法单独驾驭一个完整的项目,仅仅是能够完成上级交代下来的具体工作,而且缺乏团队合作的工作环境中的与人沟通、团队协作能力,无法达到用人单位对工程人才的要求.

三对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提出的建议

1明确培养目标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是保证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必要条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各类用人单位对高等工程技术型人才数量和质量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高等工程教育要根据社会需求提出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目前,高等工程教育必须人才培养的目标上做出改革,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

从当前各大高校的培养目标看往往重理论、轻实践,强调科学家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应用型工程师培养.这是和现实社会需求不相符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应该是多层次、多元化的.高等工程教育的培养目标不仅仅要培养科学家,还要培养技术型、应用型人才;切勿不要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能力分离,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合中国工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3]2调整人才培养模式

和其它国家相比,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实践环节不足、工程训练较少,学生普遍存在创新、实践和沟通能力不足的情况.为此必须对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围绕新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

(1)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与实践环节应紧密结合,体现与社会发展、生产实践所需要的特征.在不影响高数、英语等基础性学科的基础上,将工程实践的内容整合到高等工程教育培养计划当中,特别要重视创新、交流、团队协作和工程设计等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专业领域制定不同的课程内容,将课程内容分成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实践操作等模块,其中要适当加大实践环节内容的比重,从而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环节的有机结合.[4]

(2)倡导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即产学研合作教育.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书本知识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实际经验、科研实践结合的教育形式.

政府应倡导一些大中企业建立学生的课外学习、实践训练基地,并对此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高校也应利用自身的人才和科研实力给企业解决一些生产实际的技术问题.工科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可以派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交流,提升实践能力,还可将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请到课堂,提供最新的技术应用.

(3)借鉴国外工程教育的先进理念

积极引进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先进成果,结合本校、本专业的实际情况开展改革,要吃透其理念,根据自身情况加以消化,并不断创新.例如汕头大学工学院推行模块化课程,实施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并基于CDIO模式自身的优越性,针对学院现有工程教育的问题,创造性的提出EIP-CDIO培养模式,注重道德和诚信的培养,成为高校改革的一个典范.

3引入专业认证制度

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建立,对于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改进,实现工程教育水平和职业资格的认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缺乏行业内部的参与和评价,而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也缺少产业人士的引导.因此,将专业认证制度引入高等工程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产业内部能够将对工科人才的要求及时地反馈到人才培养中,高校的目标和定位也会更加清晰,同时高校也可据此修订人才培养目标,调整各工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使其更加合理.此外,高等工程教育认证体系还能提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推进我国高校工业国际化的进程,为工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cleurl}

[2]范桂梅.中国工程教育改革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28-30.

[3]高海燕.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若干问题探析[D].2006:20-22.

[4]徐庆华,夏萍.探究创新工程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11(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