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课中的生活化教学

点赞:12899 浏览:5704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心理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习的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生物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生活中的遗传现象

遗传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平时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说这孩子的眼睛长得像爸、嘴巴像妈;还会说这孩子简直和他妈妈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说法呢?这就可以用我们生物中的遗传基因的知识去解释.用DNA作亲子鉴定,是因为每人从生父处继承了一半的遗传物质,而另一半则从生母处获得.结合生活现象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有所用.

生物课中的生活化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自主学习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用生物知识解释糖尿病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它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精神因素等导致的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症.然而,这一病因是可以用“血糖的平衡”来解释,是因为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了胰岛素分泌不足,出现了“三多一少”的现象.而且,我们还可以让学生讨论:为什么糖尿病人只能注射胰岛素而不能口服.


三、生活中的温室大棚现象

当今社会,我们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新鲜的苹果、葡萄、白菜、胡萝卜等水果和蔬菜,它们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温室大棚的存在.那么我们怎么解释温室大棚呢?这就可以用我们生物中的光合作用进行解释.CO2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大棚中可以用CO2发生器和施用农家肥等办法来增加大棚中CO2的浓度,促进光合作用,增加产量.

课堂教学中,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引起强烈的共鸣,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认知心理失衡,激发求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学习.

如在学习“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时,创设情境:你知道我们常吃的食物中哪些食物含热量高吗?没吃早饭的同学,为什么上午第四节课时常表现出脸色苍白、四肢无力?这时我们为什么要及时补充糖类,否则可能会发生眩晕?用这些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能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积极性,使他们有迫切想知道问题答案的.

这些贴近生活的普遍现象,都蕴含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在生物课的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自我需要,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然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单位 重庆市忠县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