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在家庭教育中的

点赞:20662 浏览:94284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弟子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蒙学的经典著作,至今在家庭教育中仍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父母的溺爱是现代独生子女不孝的重要原因.改变这种家庭教育的困局《弟子规》提供了很好的方法指引.

【关 键 词】《弟子规》;孝顺;家庭教育

“人之初,性本善”,同时家庭成长环境对孩子人格、品行、习气的形成也至关重要.当今家庭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父母长辈十分溺爱孩子,得到的却是孩子的不孝与叛逆.而《弟子规》则规定了“弟子们”应该如何孝顺父母,为人处事.因此,为了平衡当今家庭父母与孩子之间爱与被爱的天平,让孩子学习《弟子规》十分重要,让孩子学会感恩,重拾善良的本性.

一、教孩子行孝道

《弟子规》中规定弟子应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让孩子做到这些一点也不过分,这是在培养孩子感恩之心和善良的本性.父母对我们有生养之恩,难道就不该回报吗?向陌生人问路,都知道表示感谢.何况父母的养育之恩?如何感恩?在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关心照顾父母,让父母时时处处身心愉悦,不为自己烦恼操心.《弟子规》中规定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做起,如“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等.

在家庭教育中,如何教孩子“孝”,我认为身教大于言教,只有自己能按《弟子规》中的要求去孝顺孩子的爷爷奶奶,孩子才会那样孝顺你,否则,孩子嘴里背着《弟子规》,行动上虽然也照做,但心里不服,因为他看到你并不是这样对待爷爷奶奶的,所以家庭中教孩子孝最有效的方法是自己行孝,示范给孩子看,孩子自然在日常生活中耳濡目染,学会了行孝.

但《弟子规》中的某些规定,特别是礼数方面,已不适于现代社会,如“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现代社会没有这样的要求,我们得把握《弟子规》中这样规定的内涵:要子女做到发自内心的爱父母,即便父母不在了,也要时常想念,不忘父母的深恩.

《弟子规》在家庭教育中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家庭教育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教孩子与人相处之道

《弟子规》中教弟子要做到尊老爱幼,与同辈互助互爱.那么如何尊敬长辈呢?《弟子规》中说“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这样做会让长辈感到心里舒畅,自然会更加关爱晚辈,但有些规定也不太适合现代社会,如“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现代社会更讲究人与人的平等,长辈与晚辈的距离不如古时的疏远,见到长辈,能问候一声就可以了,否则长辈也会觉得无所适从.“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这也不必要,只有能做到发自内心的尊重就行.“长者立,幼勿坐”是应当的,但“长者坐,命乃坐”也没必要,见长者坐下了,自己也就可以坐下.总之,对待长者,一定要怀有尊敬之心,不管他有无成就,或有多高.礼仪不一定按照《弟子规》中说的严格照搬照套,遵照现代社会的礼仪即可.爱护幼者自然不必说,当你做到尊敬长者时,长者自然会爱护你;当你被年幼者尊敬时,你自然也会爱护年幼者.人与人之间是互助互爱的,对于同辈亦是如此.“兄道友,弟道恭”一方缺失,都不和谐.


三、教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弟子规》中规定弟子应当早起、迟睡,珍惜时间,讲卫生,衣着朴素整洁,不挑食,不暴饮暴食,不吸烟饮酒,走路从容,站立端正,做事稳重等,以及用别人的物品时要和物主说一声,如果不说就是偷,借别人物品时要及时换,下次再借就不难了.这些规定是让弟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很多人怪自己命不好,时运不济,其实是他自己造成的,因为他的习惯不好.一个人的能力是一天一天慢慢积累的,好的习惯能让你每天都进步,不好的习惯会让你某段时间的进步化整为零.所以,让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是孩子成功的关键.

四、教孩子诚信

《弟子规》中十分重视培养弟子们的诚信,规定“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家庭教育中如何培养孩子的诚信呢?

“杀猪示信”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杀猪示信”讲的是曾参的妻子因哄孩子别闹着要去集市,而对孩子说:“别去了,妈妈回来写肉给你吃”,结果妻子没有兑现诺言,孩子哭闹不止,曾参知道后,见天色已晚,去集市写肉来不及,就把自家的猪杀了.失信于孩子,会使父母在孩子心中就失去了威信和信任,孩子便不再信任父母,对父母的教诲也就听不进去,也就很难把孩子教育成有用之才,所以父母一定不要欺骗孩子.“凡出言,信为先”不仅要求这样对待周围的人,更要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要么就不承诺,要么说到就要做到.

经过“杀猪示信”一事后,一天晚上,曾参的小儿子刚睡下又突然起来,从枕头下拿一把书简向外跑,曾参问他干什么?孩子说:“这是我从小朋友那里借来的书简,说好了今天还,再晚也要还人家,不能言而无信”

现在有些父母认为:“社会上不是所有人都将诚信,我让自己的孩子诚信,日后是要被人欺负的.”这种顾虑是可以理解的.《弟子规》中也说到“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但无论是孩子,还是我们自己,在这个人与人习性相差很大的社会中,应当保持自己做人的原则,但不是说如果别人对你不诚信,你得甘心被骗,但不可反过来欺骗他,甚至欺骗其他人,同流合污,失去自己做人的根本,最终吃亏的是自己.

五、培养孩子平和的情绪

在同一个环境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态度和思想见解,相互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如果每个人都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肯让步,那么他们将整天生活在无休止的冲突中,耗费自己的心力.《弟子规》中规定了很多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细节,特别要注意自己的言语,如“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以及“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等,都要求弟子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语,不要失了分寸,伤害到别人,最终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烦恼.还有教弟子养成良好的心态,如“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教育孩子要乐于接受批评,认真改正,不要多管闲事,以免招致不必要的麻烦.“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己”“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这些都强调弟子们要时刻站在他人的角度,替他人着想,考虑他人的感受,怀有一颗仁爱之心,人与人之间就像一面镜子,你对他笑时,他也对你笑;你对他发怒时,他也对你发怒.所以怀一颗仁爱之心,尊敬关爱身边的人,你将得到他们的尊敬和关爱.但这种关爱要在对方可以接受的限度内,有时也要学会拒绝别人.每个人心里又有一把尺子,时刻衡量自己的付出与别人回报是否平衡,我觉得这没什么不对,你的付出如果能增加对方的感激之心,你就继续你的付出,如果你的付出助长了对方的索取之心,就停止你的付出.父母对孩子也是如此.

尽管《弟子规》并不是完美的家庭教育指南,但作为几千年中华文明一部分,它蕴含了大量至今仍发人深省的道理.让孩子掌握这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他将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