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自然地理精细化课堂

点赞:22781 浏览:1052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精细化体现于新课引入

对一堂新课而言,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新课引入,不但会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地理学习动机和兴趣,还能起到承前启后,建立新旧知识联系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紧紧抓住新课引入这一环节.


“大气的受热状况和热力环流”这节内容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在引入新课时先与学生交流最近一段时间的天气.上课当天为阴天,学生感觉温度较低,然后让学生回忆前一天晚上的温度,学生感觉夜晚温度与白天相比差别不大.再让学生回忆军训时的天气,学生感受很深,天气非常热.然后给出两天的天气状况和气温,让学生比较晴天和阴天的昼夜温差有何不同,学生容易得出“晴天温差大、阴天温差小”的结论,继而设问“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出新课标题.

这样引入新课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天气话题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很快引起学生兴趣;第二,设问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另一方面为新课内容做铺垫,当学生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后再用所学原理解释上课前提出的问题,首尾遥相呼应.

二、精细化体现于课堂设计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是一门运用系统方法科学解决教学问题的学问,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

“大气的受热过程”是一个难点,整个教学过程须进行精心设计.新课引入首先提问:“为什么晴天昼夜温差大,阴天温差小?”接着用青藏高原旅行者的案例展开:旅行者举步维艰、气喘吁吁,引出青藏高原的特点“空气稀薄”.旅行者被阳光照射的一半脸“火辣辣的烫”,照不到阳光的一半脸“冷冰冰的疼”,即出现“阴阳脸”.由“火辣辣”引导学生思考青藏高原为何太阳辐射强烈,通过分析得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这一原理.由“冷冰冰”引导学生思考青藏高原为什么寒冷,通过分析得出“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这一原理,而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吸收地面辐射少,所以大气温度低.通过青藏高原的案例让学生理解大气的整个受热过程,联系实际生活,利于学生接受.在学生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之后,再请学生解释新课伊始提出的问题,前后呼应.最后请学生对月球昼夜温差进行探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这两个重要原理.

三、精细化体现于内容承转

承转即课堂教学从一环节到另一环节或从一教学内容到另一教学内容之间的承接转换.不少教师每讲完一个问题之后,总是千篇一律地说:“接下来讲第二个问题(或内容)”,这样使知识之间缺少联系而显得“琐碎”,整堂课也会给人以“拼盘”之感.有效的承转策略,在使教学浑然一体的同时,开启学生心智潜能,实现心理学家指出的“整体大于各部分总和”功效,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学整体功能.

在“大气的受热状况和热力环流”教学过程中,较为精彩的承转有以下两处.

了解“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这一原理后,转到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时可这样承转:“地面通过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但如果在夜晚,地面吸收不到太阳辐射,同时又要向大气传递热量,地面温度应变得越来越低,但事实并非如此.那么在夜晚,地面靠什么维持它的温度?”从而自然地引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讨论完“大气的受热过程”,转到“热力环流”这一内容时可这样承转:“新课引入时已经了解,军训这一天常熟城市的最高温度达35℃,而同一天常熟郊区的最高温度为33℃,城市和郊区之间存在如此温度差异对大气运动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可做一个实验:热水代表温度高的城市,冰块代表温度低的郊区,点一束香,香的烟雾模拟大气运动,看看温度存在差异的城市和郊区之间大气会如何运动.”

四、精细化体现于学生活动

地理学科的特点决定地理教学需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对地理现象的关注度、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兴趣,从而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这就从根本上决定地理教学不能照本宣科,需要进行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引领学生在地理科学的探究中深入学习.学生活动是地理教学中最重要的学习方式,学生活动的有效性作为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

“热力环流”这部分内容逻辑性较强,难度不是很大,通过各种活动方式,使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达到主动学习之目的.“热力环流”通过实验引入,在实验过程中请学生观察玻璃缸内烟雾的运动状况,两名学生近距离观察并描述现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然后请学生在学案上画出烟雾(即气流)运动示意图(培养学生绘图能力).画完示意图后请学生就刚才看到的实验提出问题(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能力),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玻璃缸内的气流会作环流运动”,也有学生提出更细致的问题“为什么热水上方气流上升、冰块上方气流下沉”.针对所做实验,教师综合学生提问共设计四个小问题,请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实验中气流运动的形成原因(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讨论结束后请每组各派一名代表回答问题,其中“垂直运动使水平方向空气密度和气压发生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请学生代表走上讲台,对照热力环流示意图,尝试为学生讲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之后,请一名学生走上讲台写板书,对热力环流过程进行总结(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再将热力环流进行实际应用,讨论城郊热力环流和海陆热力环流时,请学生根据已学知识画出示意图,并上讲台画板图(培养学生应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热力环流”教学过程中,通过参与各种活动,包括实验观察、绘图、提出问题、讨论、讲解、板书板画等,可培养学生方面能力,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感受探究乐趣.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的形式完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深入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并加以应用,学习效果明显.

五、精细化体现于多媒体选用

巴甫洛夫曾说过,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多种器官参加,就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多媒体是一种集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和文字等功能于一体的技术,它以其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生动的情境和鲜明的教学特点,备受教师和学生的青睐.合理地运用多媒体,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正确处理好教学活动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介之间的关系.

以青藏高原旅行者案例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开始的课件中将旅行者在青藏高原上拍摄的“阴阳脸”照片和大气受热过程的动画分为两张幻灯片.后来修改中将两张合为一张,这样便于学生更加直观形象地理解青藏高原上大气的受热过程.做热力环流过程的幻灯片时,以动画形式使各个环节依次出现:因为冷热不均引起垂直运动,因为垂直运动引起水平方向气压差异,因为水平气压差异引起水平运动,使学生更深刻理解热力环流如何形成.由于水平方向出现气压差异,等压面要发生弯曲,将弯曲的等压面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归纳等压面的凸向与气压高低的关系.

六、精细化体现于原创题编制

清代教育家颜元说过:“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不仅要重视课堂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习行之功”,重视巩固练习的设计布置.一般情况下教师大多简单地采用现成试题作为课堂巩固练习,殊不知,优秀的巩固试题应融合整堂课的知识,系统地巩固课堂教学内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节课的结尾处设计了一道原创题,综合“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两部分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完整节内容后进行整体回顾.该题的第一问是请学生画出海洋和陆地在白天、夜晚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判断近地面风向,海陆风对海滨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第一问针对“热力环流”内容,第二问针对“大气的受热过程”内容,并将“热力环流”融合进来.问题如下:如果有云朵移到陆地上空,白天陆地的温度会如何变化(降低),海陆温差有什么变化(减小),海风有什么变化(减弱).然后讨论夜晚的情况.这一问题可考查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辐射的保温作用以及海陆热力环流的知识,综合性极强,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很好的巩固.

打造自然地理精细化课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多媒体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8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