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候答与导答细节

点赞:5181 浏览:197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在提问中,除了要重视设问,提高设问的有效性,还要学会候答,并善于引导学生回答,让学生排除障碍,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关 键 词:课堂提问;候答;导答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成功的提问就没有教学的艺术.而我在教学中发现:我们除了要有效设问,提高提问的层次性、针对性,还需要处理好以下细节:

一、学会候答——给学生充分的思考

在课堂中,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教师问题一提出,马上就叫学生回答,甚至先叫起某个学生才提出相关问题,这就使得学生缺乏充分的思考时间而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以致教师经常抱怨学生不动脑筋.

其实,学生的水平与我们所预期的肯定会有一定的差距.他们需要时间去消化问题,而后组织问题的答案.而我们不给他们充分的思考时间就影响了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分析,最终导致学生给出的问题的答案质量不高,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益.看来我们在提出问题后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多点耐心,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余地.

事实上,提问之后稍作等候,学生经过充分思考之后,再回答会产生我们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错误的答案减少了;推测性的思索增加了;学生主动回答的情况增加了等等.适时的提问等候可以促进学生反应长度增加,答题正确率提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创造性思维活动更加活跃,思维结果更加完善,这正体现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学会导答——循循善诱

我们在课堂观察中常发现这样的情形,即教师提问后,学生“启而不发”甚至无人应答,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学会导答.导答并非告诉学生你想要的答案,而是要善于引导学生回答,让学生排除障碍,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以下方法来引导、提示学生回答问题:

1.拆分问题,分解难度.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超出学生的能力水平,学生难以作答.这时,教师可化大为小,化整为零,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从而将原有问题的难度降低来引导学生回答.如有位教师教学《科教兴国》时,问“我国为什么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这一问题要求比较高,学生往往不能够完整归纳,有时会感觉无从下手,这时教师将它拆分成几个小问题:“我国的科技和教育现状如何?”“科技和教育有什么样的重要性?”经过拆分,原来问题的难度就降低了,学生恍然大悟.最后将学生的答案进行汇总.开始的问题也就得到了顺利解决.

关注候答与导答细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激将诱导和鼓励法.有时问题提出后,学生无动于衷,没有反应,出现了冷场,这时教师不妨尝试一下激将或者鼓励,比如“回答这个问题,下次的课堂检测可以加分”等,这样可以对学生起到鼓励作用,或者激起一些争强好胜的学生发言,避免无人回答,使课堂教学陷入僵化,最后变成教师满堂灌的情况.

3.提示法.当提出问题,学生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给出了错误的答案时,我们除了加以鼓励、适当降低难度之外,还可以给予学生适当的提示,可以提示学生答题的角度,或者提示学生答题的方向,或者给出一定的材料提示学生往某个方面去想,甚至提示学生换位思考,通过提示启发学生作答.例如“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课中,呈现给大家一个网友发的帖子:有一次给一个老太太让座,她看都不看我就坐下了.这还不算完,我旁边有一个人下车,她马上用包占上那个座,叫和她一起来的人坐,而我就站在这个座位旁边,她连一句客气话都没有.太让人心寒了.当问到学生“如果你是这位网友,以后乘公交还会给别人让座吗?”,绝大部分学生会答:“不会.”虽然这是实事求是的答案,但显然不是我们教学中真正想要的答案.我们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于是,这位教师引导学生站在对立方考虑,提示学生“将心比心”,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引导学生要学会宽容.


4.故意出错法.在学生都不积极主动回答的情况下,教师故意说出一个错误的答案,有意挑起战火,诱导学生抢答.

当然,引导学生回答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具体情境,因势利导,见机行事,从而努力提高自己的导答艺术,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门教学艺术,提问的细节处理看似平常,而平常中蕴涵智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深刻内涵.因此,关注候答与导答细节,有利于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作用,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