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点赞:4166 浏览:125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新课改理念就是彻底摒弃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束缚,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必然也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使之适应形势的需求.

关 键 词: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学

新课改理念就是彻底摒弃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束缚,大力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更新理念、转变角色、提高素质,必然也要求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使之适应形势的需求.那么,如何开展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一、更新观念,做到“四”转变

课改实验是一个改革创新的进程,当课改的浪潮滚滚而来时,肩负着“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之重任的校长、教师以及所有教育教学工作者,都必须更新观念,才能使课改落到实处.要做到以下四个转变:

1、转变课程观:从“文本”走向“体验”

“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论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只有忠实而有效地传递课程的权力,而无对课程进行创造、选择等权力.

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新课改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此次课程改革,力求将课程由“专制”走向“”,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学科走向学生,使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而更是“体验课程”,即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且成为了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2、转变教学观:从“传道”、“授业”、“解惑”走向“教学相长”

课程决定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注重“传道”、“授业”、“解惑”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整堂课以传授知识,解决问题为中心,学生学得被动,学得无奈.而今我们追求的是“教学相长”——教学相长的过程,是师生思想、情感交融,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为交往,就是把学习的活动定位于与书本对话,与老师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从而在实践上超越了“教师中心论”,使学生学得生动,学得主动,学得活泼,而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过程中促进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3、转变教师观:从“讲学”走向“导学”

长久以来,教师在教学中一直本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观念,在课堂上过于繁锁地分析,自始自终是教师唱主角,学生的学习状态如何,较少得到关注.新的课程改革,深中肯綮地倡导改“讲学”为“导学”,课堂中放手让学生大胆探究、自主学习,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和交换意见者,使教师的“教”真正让位于学生的“学”.

4、转变学生观:从“被动”走向“主动”

学生是学习的直接者,过去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学生学得相当被动.进行课程改革以后,我们重在让学生的学习方式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合作式学习方式,增加课堂上学生参与分组讨论、全班交流、充分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促进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发展.

二、以学生为主体,做到“四个”关注

1、关注学习方式的探究性,尽量为学生营造一片自由探索的空间

新课程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学生在课程学习方式上由过去的以接受性为主向“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式上转变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自由地去探索,主动去合作,自己获取?我们知道,学贵有思,思贵有疑.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自己想的,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凡是能撞击学生智慧火花的地方,教师都应该想办法为其提供机会,那么学生的终身受用的知识就会自然而然地建构起来了.小学阶段,向学生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成为学生探究性学习活动的主要素材,以“问题——探究——新问题——新探究”的基本模式展开.这一过程不仅能使学生学习了知识,重要的是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许多生活必备的经验.

2、关注学习主体的互动性,尽量提高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率

学习交流,是基于有效的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基础之上的.实现有效的互动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密切相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创设一些具有一定思考性、探究性、思想性、趣味性和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与讨论性练习,才能够实现师生、生生之间有效的互动.其次,交流应是双向的,教师创设有效的问题,学生经过思考或小组讨论,在回答问题后,教师应给以有效的反馈,而不是简单地判断学生回答问题的对与错,或简单地予以更正.教师的介入行为应是:如果学生回答正确、完整,则一定要给予明确、积极的评价.如果学生的回答不周、不足甚至错误,则要引导其找错并加以改正,或指导学生弄清回答的根据和理由,通过再思考先前的回答,或要求学生补充他人的回答.教师这一介入行为,有助于发展学生评价、判断和交流的能力,有助于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要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还应关注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求知、充分的言语实践活动,这样“互动”才能落实.要把握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率.

3、关注学习材料的储备性,尽量把学生的眼光引向课本外那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

在课堂教学中应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把学生头脑中已储备的与学习新知有关的材料充分地挖掘出来,优化组合,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创新的教学要从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教材,开放课堂,给学生提供“凭借”的机会,实行大语文教学观念,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沟通,课内打基础,课外求发展;各学科教学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沟通,扩展外延,丰富内涵.

4、关注学习过程的反思性,尽量宽容对待学生在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


新课改倡导“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在自主学习中去体验、感悟学习的乐趣”.要使这一理念落实到位,教师应宽容对待学生创造性活动中出现的挫折和失败,注意发现和肯定学生在已经失败的创造过程中体现的创造热情和进取精神.教师宽容对待学生的挫折和失败,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课改评价制度得以实施的重要环节.

(作者单位:河北省邱县明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