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小议

点赞:2783 浏览:71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高中语文教材对诗歌提出较高要求,所以语文老师在讲授诗歌时不应以讲解为主,而应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让学生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象外之象”.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敏感和直觉.所以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采用一些方法来达到这些目标.

关 键 词:高中语文诗歌美读法活动法专题法

分析高中语文教材,真正对学生提出较高层次文学鉴赏要求是诗歌.为什么从诗歌开始呢?因为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是培养学生文学趣味和文学素养的最佳媒介之一.

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色.诗歌以其凝炼性、抒情性、音乐性等特点决定了它自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如果学生没有对诗歌的、敏感和直觉,那诗歌对他而言是味同嚼蜡了;如果老师还是那样把一首首优美的、空灵的、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点堆积;还不会带领学生去涵咏,去感悟、去思索,那我们就不要指望语文课能濡染心灵、陶冶性情、培养文学纯正趣味、提高文学综合素养了.

在诗歌教学中有一些想法,抛砖引玉,请大家指正.


一、美读法--以读带讲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都是极有道理的,形象地说明了读的重要性.语言这个东西靠老师讲和分析是不能学好的,为什么不多给点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体味,去揣摩呢?学诗歌尤其要重视读,美读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所谓美读,就是指把作者的情感在读的时候传达出来,等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用美读法来体味诗歌的“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这就是诗歌的音乐美.美读不同于朗诵,最大不同在于是否有强烈感情的倾注.如果一字一板,平平正正的朗诵,就不能将作品的内涵借助疾徐抗坠的音节在相当宽广的限度里表现出来,更别说把味诗歌的“三美”了.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小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鉴赏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以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第一节用五个意象写祖国“数百年”的贫穷落后,美读时,语调应偏于低沉哀婉,语速缓慢,第二节写“千百年”来希望难以实现的痛苦和悲哀.爱之愈深,责之愈切,被压抑和折磨着的情感更是炽热如火,读时,语调略高,语速略快,读出诗人激愤、急迫的心情,内心波澜起伏的变化.第三节写焕发新的生机和希望,情绪强烈转折,从低沉到开朗,从悲哀到欢笑,要用明亮的声音和欢快的跳跃感来读.第四节写要为祖国做贡献,美读时要把握由上一节的快节奏的惊喜跳跃转为较慢节奏的深刻的思索,以及饱含深情的咏叹.美读时,教师要适当指导点拨,学生要倾注自己的感情,这样就很容易探求诗人内心情感变化的脉络和作品的内涵.

二、活动法--以练带学

且不说楚辞乐府的辉煌灿烂,也不说唐诗宋词的登峰造极,单说多灾多难的近现代中国,也涌现出无数极富创新精神、取得卓越成就的诗人,甚至在那专制黑暗的动乱年代,对生活抱有信心和希望的人们也在手抄,在传诵.就让我们以校园为阵地,让我们的学生感受诗歌的美的真正享受.

一位著名文学家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发动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开展诗歌朗诵比赛等,这些都是学生去很好地挖掘和品尝清泉的做法.

三、专题法--以点带面

学诗歌有独有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段.比如意象,比如象征,比如意境,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应该系统地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掌握了这些知识,就可以用来自学了,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行之有效的方法,正所谓“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

比如“意象”.首先给学生举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学生读完后,思考:全诗给你什么感觉?有的语感好的同学马上就能回答:全诗笼罩着一种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这就是意象在起作用,“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感彩,但是它们被作者“加工”(加了“枯”、“老”、“昏”)和“剪辑”(组合在一起)后,就不是自然界的客观事物了,而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的意象,因此所谓意象就是内在的思想情感内涵和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它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比如“游子身上衣”并不是表现一件普通的衣服,而是表现阳光普照般的母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病树”和“沉舟”也不是现实事物的真实写照,而是诗人惆怅而达观的思想表现.

我们主张“在教师指导下自学为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创造精神,使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素质全面迅速地得到提高,这应是语文素质教育的努力方向.

(作者单位:高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