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感悟

点赞:10684 浏览:451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高中美术鉴赏作为普通高中阶段美术科目中的一个学习领域,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鉴赏?评述”学习领域基础上向更高层次的拓展与延伸.“鉴赏”与“鉴赏”这两个概念,只有一字之差,在现实生活中往往通用,两者似乎并无多大区别.事实上,它们是有区别的.“鉴赏”一词的基本含义是“鉴别(或‘鉴定’)”和“鉴赏”.“鉴别”是指对美术作品的真伪、创作年代、艺术质量之高低的识别与确定,或者是对各种美术现象、美术思潮的分析与评价.可见,“鉴赏”包括“鉴赏”,但不仅仅是鉴赏,它的内涵大于“鉴赏”.由此可见,美术鉴赏的学习活动,设计的范围要比美术鉴赏大,要求也更高.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更加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性学习.在美术鉴赏过程中,鉴赏者是主体,没有同学们的主体行为,仅仅靠教师的讲授,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鉴赏活动.本文就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感受.

1.美术鉴赏的客体与主体的审美关系

在美术鉴赏课中,美术鉴赏的客体与主体之间发生一种审美关系.一方面,客体对人的审美感知和体验,以及审美能力和需要的本质特性的制约;另一方面,由于客体具有审美价值,主体对其感知与体验必定表现为评价性;客体在主体心目中的地位和认可程度,都具有主体的评价标准和情感态度.高中生对美术作品的评价,最初都是以自己目前的审美标准来衡量其美与丑,过于自我缺少客观性,不能真正认识美术作品,更不可能进行客观评价.虽说评价本身不能创造价值,但审美价值必须经过评价才能被认识和掌握.在教学中,这种评价是多方位和多层次的,既可以是外部语言的表述,也可以是内心的评判.通过大量的审美感知和体验的交流活动,逐渐使主体的评价标准与客体的审美价值相吻合,以达到鉴赏教学的目的.

鉴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鉴赏则更难.这也许因为在鉴赏传统的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检测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鉴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鉴赏习惯的局限性,因而使教学发生了困难.对“有意味的形式”的感知和体验并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达到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人们在鉴赏美术作品时对于具象、写实的作品几乎都能顺利地鉴赏.然而,对于抽象的作品却无法理解其内容,更不可能产生共鸣,许多学美术专业的学生在“毕加索”、“米罗”的画展上,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大多数都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去.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观者的评价标准尚未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着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就失去了有效性.

2.艺术的审美价值与评价

2.1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在鉴赏中,由于地区和民族等文化差别,会出现价值观的差异,甚至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标准.但这不意味审美价值无客观性,因价值不等于评价,它们之间可以统一,也可以对立.文化习俗和个人特殊经验是造成不统一的主要原因.在对某一作品实际判断中,不同主体会出现不同感受.如,一个人在丧失亲人时,热烈欢快的形式也不会被其感知为愉快的东西.反之,一个时逢喜事的人,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也会感受到欢庆的气氛.由于文化习惯的差异,一幅山水画也难以被一个西方人所接受,主体的评价与价值客观性符合与否,还要看主体所操持的鉴赏媒介是否符合主体的鉴赏习惯,一个不会下围棋的人,无论其有多少美学方面的知识和经验,也很难感知到棋盘中形式之美.还有学生的兴趣喜好也直接影响到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如画面没有情节性,加之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自然对作品不十分感兴趣.教师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因素去分析,学生不愿意听,也不会感受到作品所寄托的情感.这时教师应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即介绍有关作品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鉴赏后印象主义梵高的作品《向日葵》,向日葵是梵高的崇拜物,他曾作过多幅.梵高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那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花,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的写照.梵高用心灵和燃烧的情感来作画,其作品中高贵的本色美深藏在朴实无华的形式里,其作品之美表现在热烈单纯的色彩和奔放旋动的笔触.学生很自然的被带入情节,情节过程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被情节中冲突所吸引,全身心的投入到鉴赏中去.

对高中美术鉴赏教学的感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美术鉴赏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2审美评价的功利性

在美术鉴赏中,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具有社会功利性.一方面,审美意象和信息在激发主体审美经验的同时,也可能激发起个人的现实意识,即审美判断中潜伏着利害判断.如,对画中苹果的色彩和形状产生美感时,也可以作为“望梅止渴”的情感体验.即是纯粹几何形所传达一种普遍情感也能激起个人无意识的利害判断.另一方面,美感中包含着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如果将壮观的战争场面看成是一种总体艺术,那么人们是不会想往那种艺术的.因为审美价值的判断要受认识价值和价值的制约,即对人类社会有益的内容制约着审美价值判断.如有时代和地区风格的作品或为某个人情感所认可的形式规范,都可以作为审美评价的标准.

在鉴赏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及学生之间存着知识和经验的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审美判断和评价,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将日常情感升华至审美的判断.

2.3审美评价是主客观的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鉴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份,这些成份造成鉴赏活动的复杂性,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理性的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份.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和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等”和“我感觉到等”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了解他的哪些反应代表自己个性中的基本和永久的成份,哪些是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使其看到自己的评价哪些方面符合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使学生养成自觉验证判断,减少盲目冲动的评价,使评价达到主客观的统一.即使教师对作品的评价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并在教学中表现为一种灌输性,但任何评价都是对客体价值的主观选择和解释.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灌输”是疏通走向人性同的自由本质和理性精神的渠道.


3.绘画鉴赏中的评价

3.1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再现性作品形式怎么写作于内容,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尽管二者的侧重有所不同,但任何绘画都具有表现性和再现性的多重性内容.在具象绘画中,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达芬奇和丁托莱托所创作的《最后的晚餐》,其再现性的内容相同,但因形式处理(构图、人物造型、等)不同,就有了隐藏着的另一种不同的内容,即不同的形式因素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试想让一个不知此圣经故事的人去鉴赏这两幅画时就出现这样的情况,达芬奇的画焦点居中,呈一种对称式构图,加之空间处理的平板装饰性,给人一种平静稳定之感.在平衡中人物的动态变化,略使画面产生从静到动、从安稳走向骚动之感,使观者体验到一种事物处萌芽状态,但预示着即将来到的运动最普遍的经验.而丁托莱托的画,由于焦点偏向一边,长形餐桌向纵向消失产生倾斜的纵深感.不对称的画面失去了稳定性,加之人物的前俯后仰相互重叠,以及画面上方飞动着的小天使,更加剧了动荡不安的感觉,使观者体验到事物发展中矛盾对抗即将解体的一种普遍经验.由于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使我们的感知和评价有的放矢.

3.2鉴赏与形式分析

在这一阶段的评价,需要我们把注意力比较长久地固定在作品上,并试图把握其中那些相互作用着的主要成份.如塞尚的《苹果与桔子》,产生顺畅、和谐及愉快情绪的形式,是由那些主要成份造成的,线条是流畅的、形状是柔滑圆润的、色彩是暖调的;静物在大面积白衬布映衬下,整个明度是高调的.构图变化而统一,既有欢快的动感,又有祥和定静的均衡感.但这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应当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胜不过对形式的直觉,直觉是对形式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尽管对形式的剖析会使鉴赏失去了愉悦性,但对提高形式的直觉水平是极为重要的.整个教学是一个从引导感知→分析(历史、概念、形式因素)→再感知的循环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发展到理性的高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反映,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在于使学生成长为具有审美鉴赏力的评论高手.

综上所述,使我们明白了鉴赏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活动.教学的开展都必须依据学生前一阶段的基础,提出具体教学目标的侧重点.尽管教学活动的各阶段和各层次都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但都必须围绕着以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对形式意味的直觉能力为宗旨.对实际作品进行多维的和有效的审美评价,是达到这一宗旨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