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文学作品

点赞:2625 浏览:824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学研究与文学作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人们对于这两者的认识也存在种种的混淆跟误解.尤其当文学走向边缘,失去其原本的艺术意义与价值之时,我们更应清晰把握这两者的关系.并为其找到一个新的发展途径.这是一个尚需探讨很久的话题,而本文只是抛砖引玉.

【关 键 词】文学研究;文学作品;文化研究

自文学诞生之时起,有关文学研究与文学作品的话题就一直争论不休.时至今日,当文学研究已经在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改变了其原本的味道,当文学作品逐渐变得边缘甚至无意义,我们需要重新看待这两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本文拟从文学研究与文学作品的概念界定入手,通过探讨两者的关系以及存在的误区,并结合现在的热点文化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通过分析,希望借此找到正确对待文学研究以及文学作品的方法,及其前途与出路.

一、文学研究与文学作品的概念界定

关于文学作品,我们可以很轻易就说出成百上千种解释,但若要从中找到一个能让所有人都信服的却非常困难.包括一直以来人们普遍默认的文学作品所应具有的审美艺术性,也在后现代以及后结构主义的许多基本已经失去了文学性的文学作品中,被质疑,甚至被否定.

我们似乎只能略微给文学作品划归出一个模糊的范畴:它是作者通过文学创作活动所获得的最终产物,是在一定程度上将作家内心情感反映给外界的媒介.它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作者在生活中通过各种形式所积累的材料经过雕琢、变形,从而令其具有独特魅力的结果.

而文学研究的范围,相对而言则更为广泛.它不仅包含了对文学作品本身及其延展性的研究,还包括对文学理论的研究.当然,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的是前者,至于文学研究中作品与理论的结合,是我们希望借本文得以明晰的问题,这点将在后面提到.

我们在这里想解释的文学研究,简单说来就是对文学作品及其相关因素进行剖析,通过将作品与理论结合,发掘出隐藏在作品中或许连作者本人都未注意到的精妙之处.包括对于作品中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等分析并解释说明,或通过分析作者创作时的写作背景,经历,了解作者在创作作品时所达到和所想表达的心境,并进一步阐明等多项工作.

需要提前声明的是,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稍有所不同,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本文写作意图具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特别将此提出并且稍作区分.


简言之,文学研究需要尽量保持客观性,因为通常是作为学术性的参考资料,因此文章中应尽可能不夹杂作者个人的主观意愿.从而使文章具有较强的逻辑跟较严密的结构.而文学批评主要是针对文学作品发出具有个人意味的评论,因此一般会附带较强烈的作者个人主观色彩,情感好恶较为分明,偶尔也会因评论者个人而导致批评的偏颇.

了解以上这些概念,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进一步分析文学研究与文学作品,这两者之间究竟有何联系,以及怎样产生这种联系.

二、文学研究与文学作品的关系

用一个比喻来概括文学研究与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可以将其看作一对双生子,两者之间相辅相成无法分割.文学研究不能脱离文学作品而独立存在,因为文学作品可以说是文学研究的基石,也是文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脱离了文学作品的文学研究,只能是夸夸其谈毫无实质可言的空中楼阁;而文学作品缺少了文学研究的存在,也会变得暗淡无光,甚至失去它本身所应具有的艺术魅力.

我们常说文学作品是具有审美意蕴的艺术作品,虽然这个结论在现今社会还能否通用尚需商榷,但毫无疑问,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审美意蕴,除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赋予它的那一小部分外,更多的是通过众多学者与评论家对于它的学术性研究而散发出来的光芒.莎士比亚的著作之所以被人奉为巨著,从其诞生直至今天依然不失其经典价值,正是因为有一批又一批学者专家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就仿佛是在不断的打磨,通过层层解剖挖掘,使其隐藏于文字之下的本质得以展现,从而反映出与表象不一样的真实.文学作品正是由于文学研究才具有如此长久并且独特的艺术魅力,因为这些文学研究,许多作者与作品才不至于被人遗忘,迷失在时间与历史的长河之中.

我们已经说过,文学研究需要客观准确真实,研究者通过一系列的分析,将作者希望通过作品传达给外界的意思尽量忠实的予以再现,甚至是将作者并没有意识到而无意表现在作品中的某些东西揭露出来.但同时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一个学者在进行文学研究之前也是一个读者,当他接触到一部文学作品的时候,无论是否从研究者的角度去看待,他都是在阅读这部作品.既然是阅读,就难免会有自己的主观判断,而这种判断,也会多多少少在他的研究成果中体现出来.我们虽然力求文学研究的客观,但也不能否认,有的时候,研究者自己略主观的思想感受,也会给文学研究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文学毕竟不是科学,它是富有情感而又不失理性的复杂产物,是具有相当多的不确定和矛盾性的混合体,因为文学本身是这样一种情况,使得文学研究必定也跟一般纯理性的科学实验有极大的不同,这种差异并非错误,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文学研究中所存在的种种不确定和复合多义性,才使其研究对象乃至于研究本身,具有了极大的意义与价值.

在承认文学研究所具有的意义与价值的同时,我们也深刻的认识到,文学研究,尤其是现代的文学研究中,仍存在着一些顽疾和误区,文学研究面临着重重危机,而作为其研究对象的文学作品,也在这些误区之下,被埋没了其本身所应有的艺术价值.

三、文学研究的误区

文学并非科学,文学作品并非科学实验,它是一个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体.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研究自然也应有一定的文学性,虽然学术性论文对于审美意蕴没有要求,但个人感觉还是应当讲求少许的艺术性.然而我们很遗憾的看到,现在的学术论文虽然如同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所引用的理论也是五花八门各有特色,但不知是否是因为国内文学界至今仍未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学理论研究方法的原因,当今的许多文学研究大多陷入了某些共同的误区,且这种现象在学界相当普遍,以下一一予以说明.其一,从深度上来看,现今的文学研究或浮于作品表面而未加深入,或钻入牛角尖.致使文学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丧失了自己的独创性与个性,也在某种程度上丧失了可读的价值.对于文学作品研究的不够深入我们大致可以将其归类于对作品研读不够细致或者知识面不够宽泛等原因.但若是研究的太过深入,则又会走入另一个误区,对于作品中的某些语句字词太过纠结,使得研究结果看似高深实则意义全无,因为作品始终是一个整体,当你将其拆分成一个个碎片进行分析的时候,或许是能通过深入解析得出某些结论,但作品的整体性却丧失了,而文学作品的价值,正是通过文学作品这个整体体现出来的.这种分崩离析式的文学研究,实质上是背离了文学研究应具有的方向,我们呼吁现在的文学研究应当不求广而求精,但这种“精”也是有限度的,一旦超出限度,文学研究的意义与价值也就同时失去了.

其二,从内容上看,当今文学研究的另一个误区就是渐渐走向了对于文学理论的研究而非文学作品.我们固然承认,文学理论研究也是文学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如果过于重视理论乃至将文学作品看做文学理论的附加品,就会使得文学理论陷入一种纸上谈兵的模式,空洞乏味.文学作品使得文学理论得到极大丰富并赋予它更为具体的内涵,因此文学研究绝对不能脱离文学作品而只研究理论,某种角度上来说那已经是进入了哲学的范畴,丧失了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性与艺术性.文学研究是对于艺术的研究而非科学实验报告,研究者所需要的资料肯定也绝不会是那些干巴巴的理论条例,那只是一个框架.而填补其中,使理论凸显其雏形并进一步完善甚至提出质疑的,是文学作品,或许它的表现形式有时过于模糊甚至隐晦,但正是因为这样,文学研究才具有更大的意义.然而现在的许多学术论文,却只是将西方的文学理论奉为圣经,不分文学作品种类以及内容时代,统统用一个单调的文学理论生硬的套用,变得千篇一律人云亦云,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遗憾,因为在这些生搬套用的论文中,文学本身的价值已经出于种种的理由被抛之脑后了.

其三,从用语上看,极大部分的研究论文在文章用语上过度追求晦涩难解,甚至是采取自拼自凑自造术语的办法,或者是模仿西方传入国内的某些术语,生拼硬凑出一些不知所云的词汇来充斥自己的论文,这样表面上是能造成一种虽不明但觉历的效果,可实质与内涵却少得可怜.西方的文学理论,尤其是在进入结构主义之后的文学理论与文学著作中,出现了一些民众感到极其陌生的词语,但这些词语之所以能够被人所理解,是因为那是属于他们自己国家的语言,而这些著作被译介到国内,由于汉语与英语在表音与表意上的区别,以及英语具备的某些多义性,使得这些自造的术语在被翻译为汉语时,多多少少存在了一些误读,而阅读到这些著作的学者们,实际上并未深刻的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就拿来使用,甚至是不顾原术语的适用范围也没有多加揣摩,便生硬的造出同类的词语并应用于自己的论文中.一味的追求学术性的结果就是使文学研究变成了某种形式上的文学游戏,太过注重形式通常会造成研究内容的空洞乃至匮乏,从而降低研究论文的可读性.

文学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包含着理论的研究,但文学作品本身绝对不是一种理论,作者想要借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也肯定不是理论,当人们过度关心文学的理性与逻辑的时候,却往往忘记了,文学作品首先,应当是一种作者情感的表达与抒发.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的主体性进一步丧失,使得现在的文学作品中的文学性与主体性也进一步丧失,当文学作品变得更趋向用形式上的冲击而非内容来博取读者的眼球时,当面对着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时,传统的文学研究是否还能占据一席之地,而新的文学研究形式又应如何转变与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当流行的讨论话题.

四、文学研究的发展与未来

我们一再强调文学作品在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性,然而我们也应面对一个现实,文学作品的主体性在后现代主义的浪潮下几乎变得支离破碎,而后现代与后结构主义所倡导的一切均无意义价值的观念更是将文学的边缘性发展的更为具体,现在的文学研究越来越多的研究的是文学作品的形式架构语言而非作品本身,不得不说跟后现代主义的流行有着莫大的关系,当后结构主义认定一切都是无意义边缘性时,文学作品的研究在他们的理论下显然就成为了无稽之谈,因此,一扇新的大门逐渐向文学研究敞开,即文化研究.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文学的国界渐渐被打破,不同国家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越发频繁和深入,后殖义文学的兴起也证明文化的交融与汇合是当今文学界的一大主流趋势.而文化研究这个词汇在近几年更是成为了热点中的热点.文学由文学作品转到文本,再转到文化,经历了一个视野由宽到窄再在另一种层面上变得更宽的过程,而文学人类学,文学历史学等较为新兴的学科的诞生,也进一步说明文学研究转变为文化研究已经是大势所趋.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就抛弃文学,抛弃作品,而是要更加全面而非深入的去看待文学作品,如果说以前文学研究做的是深入挖掘,那么现在就是要广泛的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人文民俗等多方面,视文学作品为对社会人生的一个浓缩与加工,并非再现,而是提炼出其中最有价值的部分,通过比较与对比的方式加以扩展与延伸,从而给我们的文学乃至人生产生某种启示与引导,真正做到“文学是人学”.

我们相信,尽管现在文学研究已经由于社会形势的变化而发生了某种转变,但其文学性却永远不会消亡,无论经过多少时间,人们始终是需要文学,需要文学的审美性与艺术性的,我们相信,社会在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轮回,以往被我们遗忘与抛弃的,总有一天,必将被我们重新捡拾,赞美并传扬.

五、文学研究的一些疑惑

以上我们已经探讨了许多,但关于文学研究与文学作品仍存在很多疑惑,例如之前所提到的,如何将文学作品与文学研究连结的更为紧密并有所升华,如何将文学研究的理论与实际充分有效的结合,这些相信已经有不少人做过论证.而有关我们去研究那些时代久远的文学经典名著有何现实意义,在文学研究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的双重要求下,研究者是否会丧失自我而沦为文学作品的傀儡,两者平衡该如何把握等问题,仍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与思考.对于文学研究与文学作品的探索并未就此止步,我们还将继续走下去.

文学与文学作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文学作品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朱寿桐.文学研究:批判与学术的乖谬[J].探索与争鸣,2009,(02).

[3]余艳.文学研究:路在何方[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3).

[4]南帆.关于文学性以及文学研究问题[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5](美)J·希利斯·米勒.全球化时代文学研究还会继续存在吗[J].文学评论,2001,(01).

[6]王宁.文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J].天津社会科学,2000,(03).

[7]王宁.文化研究:西方与中国[J].国外文学,1996,(02).

[8]陶东风.西方文化研究的新近发展[J].当代文坛,2007,(01).

【作者简介】

王雪乔(1987—)女,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