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的教育功能

点赞:4796 浏览:188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从叙述艺术的三个本质即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三个方面入手,详细论述了艺术的社会本质之一——教育功能.教育功能从教学目标这个层次入手,分三个层次来论述,它们是认识目标、情感目标、能力目标.这三个教学目标与艺术的本质也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不可分割的.最后论述了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与教育意义.

【关 键 词】艺术社会本质教育功能

思格斯在《在马克思暮前的讲话》中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过去那样做的相反.”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来,把社会关系划分成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认为思想的社会关系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艺术属于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它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具有客观规律性,下面从艺术的本质来论述艺术的社会本质之一教育功能来探讨艺术的审美教育.

什么是艺术?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这个问题自从艺术产生依赖,人们就不断为它定义,并给出了很多中定义.而马克思把艺术的本质从哲学的角度给予全面定义,给人类指明方向,即艺术的社会本质、认识本质、审美本质.首先,艺术的社会本质即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艺术在社会生产实践中,艺术是一种精神生产实践,它既是生产实践也就正合乎教育的宗旨:感化人,教育人.其次艺术的认识本质是艺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最后,艺术的认识本质.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而艺术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反应的产物.”即人类对社会生活或对世界的一种认识的物化形态.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而艺术形象有三大特征: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正是艺术的这些本质特征决定了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有着重要意义.

1.艺术审美教育的教学目标

1.1认识目标.

艺术往往通过典型教育功能的艺术形象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生活和人们的精神面貌,欣赏者则可以从不同的艺术作品中认识到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具体生动的生活情景,以及生活在那个时代中的各种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从而扩大自己的生活视野,认识现实、认识历史、认识真理.任何真正的艺术品都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性质的认识作用.戈雅的著名油画《1808年5月2日的起义》和《杀起义者》等,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西班牙马德里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悲壮斗争生活,从而认识正义,认识真理;《清明上河图局部》宋张择端,其以宏观的“以大观小”得以“远取其势”,微观的“以小观大”在于“近取气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国人皆知的经典巨制,以其取势的视角来看,几乎都属于“远人无目”的距离.但画中不仅人物眉目清晰、表情生动,甚至连远处铺子里的小摆设都画了出来,这种画面效果,是中国画天人合一的宏观与微观的典型体现.不仅让读者认识到中国北宋汴州繁华的市井生活,还让人认识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朴素唯物辩证观.再如:希腊的建筑是健全的,单靠本身就能存活等培斯.塔姻的一组神庙经过二千三百年依然无恙,巴德农是由于火库爆炸而以一分为二的.希腊神庙可以至今留存,而且还会留存下去,这可以从它稳固的基础上看出来,建筑物的整个躯体并不加重它的负担只是使它更加坚固.我们感觉到,庙堂的各个部分都有一种持久的平衡,因为建筑师在屋子的外表上表现出内部的结构,眼睛看了比例和谐的线条而感到愉快,理智由于那些线条可能永存而感到满足.而且在雄健的气概之外还有潇洒与典雅的风度,希腊的建筑物不单单希望传世悠久像埃及的建筑物,它并不被材料压迫,像一个固执而臃肿的阿特拉斯,它舒展,伸展,挺立,好比一个运动员的健美的肉体,强壮正好与文雅和沉静调和.让人感受到希腊人“非常平衡而简单的心灵”,“尚武精神”,“朴素与高尚的气概”,“清明恬静的心静,达到如何美满的地步”.


1.2情感目标.

情感性是艺术的一个审美特征,它在艺术中有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艺术创作中和艺术欣赏中始终起重要作用的心理要素是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是人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和目的所做出的一种心理反应形成.古今中外的艺术理论家们,都十分看重情感的作用和地位.罗丹曾说:“艺术就是情感.”西方当代美学也同样重视情感在艺术中的意义,如符号美学的代表人物苏珊·朗格就把艺术定义为“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的创造”,他说:“一切艺术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叶澜教授指出:“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的,通过认识人的生命而达到为了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等艺术审美教育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用心去发现,用心去体验,用心去实践.以便加深学生对经验的体验,激发学生的悟性,开阔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从单纯知识技能的追求转向更深层次意义的探讨,从而不断地超越自我,走向更为宽广的世界.为不同层次和不同特点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学生通过欣赏艺术作品之后,能使学生对自身存在价值、生命、美好的事物有一个重新的构建,使他们对真、善、美的认识,更加清楚,从而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懂得感恩,懂得珍惜,增强民族自豪感.中国画《翻身奴隶的儿女》“S”型的构图,大面积的留白,以及概括而传神的人物刻画,展现了中国画特有的表现魅力.画中七个正在学习的孩子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没有突出某一个人,而是利用七个孩子专注的学习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紧张、认真的学习氛围,画中人物身穿藏袍,或俯身书写或凝神思考,这些孩子们的学习精神状态正是画家要表现的主题——无论在什么地方,这些翻身奴隶的儿女都无比珍惜这学习的好时光,这样的生活也是他们的父辈在过去苦难岁月中所不敢想象的.这学习的时光对这些奴隶的儿女来说格外的珍贵,格外的来之不易.《战斗中成长》是一副反映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青纱帐中的游击队员们战斗胜利后满载战利品凯旋的作品.作品中身背战利品的少年脸上泛着红晕,充满了灿烂的笑容,胜利的喜悦在他全身跳动.整个画面色彩浓重,少年的上半身映衬在穿过青纱帐的一束阳光下,欣赏者的审美情感往往是伴随着他对作品的审美认识和审美理解而产生的,而认识与理解愈深刻,他的美感也就愈强烈.总之,在审美活动中,情感与思想是交融在一起的.没有情感的艺术史是说教,没有思想的艺术是说梦.1.3能力目标.

艺术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又具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特殊性.艺术一经产生,就不是消极地反映经济基础,而是要对经济基础发生反作用,即对社会的发展会起到一定程度的促进或阻碍作用.而且,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改变后,旧的艺术形态并不一定随之消亡,还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发生影响.任何形态的艺术,都是适应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为巩固和维护其经济基础怎么写作的.如果经济基础是基础适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求,艺术为它怎么写作就是有积极的意义.包豪斯艺术学院的创始人——格罗佩斯等一批艺术大师.动不动就自己建造社会上没有的好产品(艺术品)就是想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达到自己理想的世界,与其说对艺术的创新,不如说希望通过对社会政治的改革.在温森特·梵高的画中如《向日葵》、《高更的椅子》、《诗人的花园》、《麦田》等,都运用了大量明亮的黄颜色和棕色,这些色彩赋予了画面一种温暖、幸福的感觉.然而,向日葵事实上早枯萎,使人们感受到这是一幅温暖和悲伤同一时绽放的“画”.1890年梵高在贫穷、失意和神经病间歇性发作的痛苦中向自己开,结束了短短的一生,终年37岁.梵高生活的时代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时期,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可以摧毁一个艺术家的整个灵魂.与其说梵高的绘画是对自由的向往,不如说他是对社会的反抗.相反,在中国的大艺术家中如齐白石的画,色彩艳丽,令人垂涎欲滴,看不出一点点阴暗的东西,说明了齐白石自身的价值观是健康向上,更说明了他生活的社会是健康的、美好的.梵高、齐白石、格罗佩斯他们共同点是都是想通过艺术的审美教育功能来改造社会、改造环境.这里所说能力目标“是改造社会、改造环境”的能力.

2.艺术审美教育的特点

2.1“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由古罗马的文艺理家拉斯最早提出来的.他说:“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等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艺术审美教育的“寓教于乐”这一特点说明,审美教育实际上涉及到艺术功能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对美的形式的教育.如像莎士比亚的悲剧、雨果的小说、肖邦的小夜曲、达芬奇的绘画、希腊的雕塑,让听者或看者关注、体验艺术作品中美所感受的快乐,是一种被物化、客观化的美感超越了那种纯粹生理上的快感.如宋代马远的《踏歌图》,此图非常明确地运用了宏观的“以大观小”与微观的“以小观大”法.图中峭壁直入云端,是宏观愿望以取其势的结果.以此距离,远人无目,于丛林深处是否有人都难以分辨,但此图“远人”不仅有目,而且嬉笑之态都画得生动传神,成功地运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达到了欲远即远,欲近即近的自由境界,是一种客观美.再如:希腊人的诗不但高声宣读,并且还在乐器的伴奏声中朗诵和歌唱,并且用于势和舞蹈来表演.台尔萨德或维阿多太太唱《依斐日尼》或《奥尔番斯》中的一段咏叹调,罗日特利勒或拉甘尔小姐唱《马赛曲》,在广场上的听众们整个的人,心灵与肉体,都一下子浸在里面.这里的“快乐”已超越了普通意义的“快乐”了.

2.2潜移默化.

“潜移默化”,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既得到美的享受,又在精神方面得到净化.艺术的审美教育所产生的影响不是通过硬性灌输,也不是通过纪律约束强迫接受获得的,而是艺术作品中所包含的美和意义熏陶感染了接受者的结果.柏拉图在谈到文艺作品对培养人们的美好爱好时说:“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是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如潘天涛《夜静秋恩图》,月色朦胧中不仅蕉叶脉络清楚,甚至连忙于织网的蜘蛛与蛛丝都清晰可见,这种现象只有在中国画的意象观察方法中才能得以表现.中国画的意象观察方法,注重的是物象本质与常态的关系,宏观的致广大与微观的尽精微,使中国画中所表现的自然现象,是一种观念化了的自然,既有视觉认知,也有心理体悟,从而使艺术创造不仅超越了时空,也摆脱了客观的制约.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教育,精神境界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可以这样说,艺术的审美教育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和特点就像和风和细雨之于禾苗,虽使之茁壮成长但又是润物无声的.

3.艺术审美教育的意义

3.1艺术的审美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所谓“个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但是,这种占有则以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为前提条件,这些能力在审美方面就表现为能享受美的能力.在现代社会,艺术世界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围绕着我们并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一个人如果对它们的存在熟视无睹,或是即使愿意去欣赏它们,但却没有审美能力得到应有的审美享受,那么这个人的生活空间与精神空间则都是狭窄和有限的.艺术不但是有理性的认识,感性的魅力,而且反映描写人类、自然、人生等方面的内容时,还具有全面、具体的性质.在艺术作品中,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能相互呈现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它能使我们细致入微地体验自然的内在生命,人生的悲欢苦乐,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与多面性,艺术家们的创造精神等.这意味着,审美教育可以使人们更全面、更具体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意义.如谢赫《古画品录》中的“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张彦远则在《历代名画记》中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画图者,有国之鸿宝,理乱之纪纲”.以上所述美术作品的功能,与人们通常所说的真善美一脉相承.“真”用于认识,“善”用于教育,“美”用于审美.惟“真”才能“明劝戒”.以达到“成教化,助人伦”的教育目的.

3.2审美教育在国民教育中的位置.

3.2.1一九九九年,和国务院通过一项关于推进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决定,其中第六条专门谈到美育的重要地位:“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中国画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审美趋向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可以通过审美教育继承、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受教育者完整、健全的人格,顺应全球化浪潮,在世界艺术中立于永不败之地.

3.2.2审美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属于更高层次的教育.蔡元培曾说:“譬之人身,军国义者,筋骨也,用以自卫;实力主义者,胃肠也,用以营养;公民道德者,呼吸机循环机也,周贯全体;美育者,神经系也,所以传导;世界观者,心理作用也,附丽于神经系而天迹象之可求.此即五者不可偏废之理也.”在这里,蔡元培把美育比做神经系统,强调了美育在保持各种教育协调统一中重要作用,同时也说明美育在整个教育中是属于最高层次的活动,审美教育在更大的程度上受着经济条件的制约.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求暖,然后求雨;居必常安,然居求乐.”总之,不管是从哪种意义上说,审美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着重要地位.审美教育能帮助人们欣赏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它们成为一个在真善美、知情意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

艺术的教育功能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审美教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正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语.而艺术的审美教育正是对这种“人格心灵”的“唤醒”的正确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