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物与历史教学

点赞:29915 浏览:1413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文物是指人类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如建筑、碑刻、工具、武器、生活器皿和各种艺术品等,范围很广,地上有各种名胜古迹以及古代建筑,地下有各种历代遗存下来的物品,它们都具有史料价值.在我国悠悠五千多年的岁月里,先人们留下了无尽的文物财富,如青铜器是商周时代高超铸造技术的物证,唐三彩和青白瓷是唐宋时期陶瓷制造业的铁证,宋元明清的书画是那个时代画家的真迹,至于近代的图片、遗物,更是那段历史的真实记载.

传统高中历史教学的模式是史实加结论,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大多是所谓的历史定论.其中一些概念化、教条化、成人化的历史定论,让涉世未深、缺乏生活积累和社会阅历的中学生无法理解,影响其学习兴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达成教学目标,充分重视和运用文物这个“利器”,应该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一、文物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文物是历史的物证,它对中学历史教学有五个方面的价值.

1.增加了学生历史观察和想象的素材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文物能给人以立体感,可供直接观察,加强形象思维,借以想象古代人生产、生活、战斗的情景.如历代的食器、酒器、乐器、兵器、车马器到底什么样子?要真正弄清这些古器物,就需要细致地观察相应的实物.例如,在讲“西周礼乐制度”时,学生对古代人的乐器往往印象模糊,对该制度的印象不深.在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展示了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墓编钟及其出土的编磬、鼓、瑟、笙、排箫、竹笛等乐器,展示了殷墟墓葬中大量的“人牲”陪葬现象,让学生加深了对商代的礼乐制和奴隶制度的理解;而展示秦陵出土的大量兵马俑,让学生对秦王扫“六合”的威严军阵印象深刻,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又如,历史教科书上的彩色插图“飞天”,取材于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国外也有“飞天”,但伊朗科塔依布石室门上的“浮雕飞天”和阿富汗的“巴米扬飞天”背部都长着翅膀,而中国敦煌的“飞天”与之不同,用几根临风飞舞的彩带和婀娜多姿的飘逸体态,呈现了“飞天”的神采,代表着中国古代高超的绘画技艺.这些内容,即使教师讲解的语言再形象、生动,如不让学生看实物或实物图,难以让学生体悟其精妙,形成深刻印象.文物于历史教学的价值显现无遗.

2.告诉学生一个更加真实的历史

由于种种原因,文献上记载的错漏之处并不鲜见,而新的文物史料能纠正其中一些错漏.例如,历史上孙膑打败庞涓,《史记》记载时间是公元前341年,地点是马陵.而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孙膑兵法·擒庞涓》竹简,明确记载为发生在公元前353年的桂陵;庞涓也非,而是被活捉.最终解决了史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有无《孙膑兵法》一书之谜.新课标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中就提到了《孙膑兵法》以及著名的桂陵、马陵之战,充分说明了文物在纠正文献记载的错漏中的重大作用:告诉学生一个更加真实的历史.

3.及时更新了历史教学的内容

例如,对山顶洞文化,过去科学工作者进行碳14断代后,得出距今18865±420年的结论.所以,人教版《中国古代史》一直把山顶洞人的生活年代定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20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大学陈铁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袁振新和英国牛津大学海吉斯三位人类学家,利用牛津大学的加速器质谱碳14测定山顶洞文化的年代为距今2.7万年至3.4万年左右.在2007年以前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所介绍的山顶洞人生活时代一直为距今约一万八千年,直到2007年后才把山顶洞人的生活时代更改为距今约3万年.在教材没有更改前,笔者就曾在一本考古杂志上见过相关资料,觉得中学历史教学理应及时反映这项考古研究新成果,立即在相关教学中把这一考古新成果告诉学生,让学生在了解历史新知识的同时,也懂得了文物的不断发现充实了历史知识的道理.为避免过于专业化带来的理解难度,适合初中生的学习实际,笔者当时取了个间值,将山顶洞人的年代定为“距今约3万年”,这一数据与2007年后的教材变更又不谋而合.

4.弥补了有关历史教学文字记载上的不足

一些历史内容的文字记载往往不齐全,甚至根本没有文字,只能靠文物来弥补.例如,由于原始社会还没有文字,要想弄清那段历史,靠的主要是考古材料,即根据“劳动资料的遗骸”“来判断已经灭亡的古代社会经济形态”,是靠着“北京人”、元谋人、蓝田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一大批遗址的相继发掘,才揭开了古代中国特别是史前时期古代文化的面纱.中学历史教科书上所叙述的原始社会的历史,都是根据考古材料的研究成果编写而成的.又如,关于汉代皇帝和高等贵族的葬服“玉衣”,虽然在《后汉书·礼仪志》等古籍中有记载,但具体形态和制作方法一直不详.后来靠着在发掘河北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夫妇墓中首次发现的完整的“金缕玉衣”,“玉衣”之谜才真正被揭开.

5.达成了学生文物保护意识的教育

由于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有些还是价值连城的稀世珍宝.如阿富汗的巴米扬巨佛,它历尽沧桑,躲过了多少人间天灾人祸的劫难,却在文明日益昌盛的今天,被的大炮、火箭轰击得粉身碎骨,不复存在,这是全人类的巨大损失.由于利欲熏心,近年来全国各地的珍贵文物被盗被毁事件屡屡发生,令人痛心疾首.许多文物由于年代久远、保存条件恶劣,已经残破不堪,它们在学生的眼里,不免被看成废铜烂铁.所以,利用文物进行历史教学,一定要说明文物的价值,进行文物知识和保护文物的教育,让我们的下一代愿意亲近文物、爱护文物,关注我国文物保护的现状,热心有关文物保护的公益活动,树立“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意识,从而达成文物保护的教育.

历史文物与历史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历史教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文物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在历史教学中,如果单靠教师口头描述,未免给人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之感;若有实物作证,则能大大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具体感和真实感.由于文物的收集、保存存在诸多困难,中学历史教学要在课堂上直接引用文物实物并非易事.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在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如下一些方法,效果较好.1.展示距今较近的小文物、类似物品或复制品

课堂上直接展示一些距离现在时间较近的小件文物、类似物品或复制品,如明清或近代的劳动工具、服饰、家具、瓷器、明器、古钱币、旧邮票、旧书刊等.只要教师平时留心,还是不难办到的.笔者就经常去逛古玩市场,收集了一些诸如唐朝的开元通宝、清代的康熙通宝等铜钱、近代的“袁大头”以及古代的服饰、家具等.这些文物拿到课堂上展示时,要介绍文物的名称、所处的年代、出土的时间和地点,并尽可能说明文物的用途、制作方法及它们在当时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与所起的作用等文史价值.例如,笔者在讲“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时,鉴于城市学生对农业生产工具比较陌生的现状,把镰刀、锄头、铁锹、犁等一些现今农业生产工具拿到课堂上展示,由于具有类似性,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犁的展示,使学生形象地了解了唐代曲辕犁的结构及它轻便灵活的原因.又如,在讲“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中的瓷器制造业时,笔者将家里的一些现代白瓷、景德镇瓷器及青花瓷拿到课堂上展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除了展示文物外,对中学历史教材中涉及的许多古今中外历史文物和古迹,教师如果能仿制后运用,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如我们可以制作万里长城、北京故宫等模型,再结合相关影视画面,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了解古代宫廷或民间的建筑艺术,激发其求知欲.沈阳铁路局锦州铁路三中的历史教师岳志忠从上世纪80年始仿制文物作教具之用,十几年间仿制了400多套、1000多件“文物”,浓缩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他的历史教室因此成为国内唯一的物证法历史教室.我们应该以岳老师为榜样,多在历史教学仿制教具上下功夫.

2.组织学生实地参观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历史古迹遍布各地.我国又是一个有重“史”传统的国家,各省、市、县大多有综合性历史博物馆或各类纪念馆.作为文化名城,杭州市的文物条件更是得天独厚,我们完全有条件带领学生参观相关的文物古迹、历史博物馆以及各类纪念馆等,启迪学生结合学习内容收集材料、探索发现.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等良好习惯,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能力.同时,也有益于增强学生对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认同,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建设家乡的强烈愿望.

笔者在讲“农牧文化的交融”提到精忠报国的岳飞时,就利用班会课的时间带领学生参观“岳庙”.一次,笔者带九年级毕业生去余姚参观了河姆渡博物馆,回来的路上学生大发感慨,有的说历史原来距离自己并不遥远,就在身边;有的说这么重大的历史就发生在浙江,真让我们自豪!

3.引用文物上的文字材料

许多的文物上附有文字,如殷代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更不用说竹木简、封泥印玺、帛书、碑石、墓志、古籍一类的出土文物了.这类文物上的文字材料,单独看似乎与文献资料一样,其实不然.文物上的文字是当时古人留下的手迹,一般被公认为是最可靠的第一手史料,其价值远胜于一般文献.笔者在讲到“唐蕃和同为一家”时,就引用了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上的碑文,形象地说明唐政府与吐蕃“和同为一家”的“舅甥”情谊,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4.运用出版物中的文物图像

文物图像包括文物的照片、拓片、临摹等,它们都有实物依据,真实可靠.现在的历史教材图文并茂,每册有彩色、黑白图230多幅左右,其中相当数量属文物图.此外,还有出版的专业文物图册以及专为历史教学出版的文物挂图等,涉及遗址、墓葬、建筑、石刻、农业、纺织、冶金、陶瓷、货币、书法、绘画、体育、文娱等各个方面,是漫长历史留下的足迹,能填补文字失载的空白,纠正史籍的谬误.同时,这些古人留下的精致的艺术珍品,也能让学生在美的熏陶和遐想中接受知识、牢固记忆,更能提升思维、激发灵感,培养求异思维和探索精神.

由于历史图像众多,使用时要选取有代表性的、有说服力的,以使佐证更加有效.例如,在讲商周奴隶制时,笔者先让学生看图——《商朝带枷的奴隶俑》《河南安阳武官村商王大墓》,再阐述“在一件青铜器上,记载着一个奴隶主向另一个奴隶主写来的五名奴隶,代价是一匹马加一束丝”的道理,学生就轻松地理解了阶级、国家、压迫的含义.

5.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

近年来,许多文物和文化遗址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并制成了录像带、光盘,在计算机技术迅速普及的今天,这些艺术作品为历史教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将相关历史文物的影视片引入课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途径很多,如通过上网,让学生参观、浏览有关的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历史遗址、名胜古迹的网站或网页,近距离观察历史文物和历史场景.网络技术有效地缩短了学生与历史的时空距离,近距离的“现场”参观和考察使学生掌握了更多的历史信息,大大提升了历史思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