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博弈探究

点赞:3899 浏览:1175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就业成为政府、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问题的客观分析成为关键;“以创业促就业”上升为国家意志,推动大学生创业发展;创业型经济的提出为解决就业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考察创业、创业型经济与大学生就业问题联系,提出了就业是市场经济普适性命题,创业不仅推动就业,而且引领就业,从就业与创业的博弈导出大学生职业取向.

关 键 词:创业型经济;创业就业博弈;职业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258-03

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连年增加,尽管增势减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最近美国和欧洲的就业统计报告透漏了不容乐观的信息.我国经济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十二五”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把我国经济确定在7.5%的增长态势,对就业又是一个挑战性信号.国家提出“以创业促就业”的战略构想,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更具战略性的全局性的新视角.一些专家提出了经济转型,发展创业型经济的设想,也为创业促就业提供了实施载体与发展平台.本文考察创业、创业型经济与大学生就业问题联系,提出了就业是市场经济普适性命题,创业不仅推动就业,而且引领就业,从就业与创业的博弈导出大学生职业取向.

一、就业、创业与创业型经济

(一)鼓励创业是一项积极的就业政策

创业笼统来讲就是创建基业、开创事业、创办企业等.目前大多人所谈的创业,是基于创造就业岗位而派生的一系列活动.如杰弗里·A.蒂蒙斯(JeffryATimmons)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这种方式是机会驱动、注重方法和与领导相平衡.创业导致价值的产生、增加、实现和更新,不只是为所有者,也为所有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宋克勤等提出:“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怎么写作,以创造价值的过程.”无论国内国外,所有这些有关创业的概念,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创办企业而展开论述的,严格来讲都属于狭义创业的范畴.基于以上所述,我们认为创业是指一种以相关知识为基础,以资源整合能力为重点,以创新、创造为鲜明特色,以企业家精神为重要标志,以社会经济发展为舞台,以生产经营等商业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方式.创业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岗位型创业,立足岗位,研究工作,不断创新,创造一流业绩,岗位的转换将会加快其发展进程.第二种是实业型创业,能够创办企业和经济实体的,以开拓市场、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实现为动力,具有企业管理、市场开发能力等经营管理型人才.第三种是社会型创业,就是以整个人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为基点,创造出具有长远经济效益和社会战略意义的新兴行业或产业以及新的理论体系或思想学说等,其特点是走出一般的精神层面,跳出经济视野,以引领行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首要目标的创业.本文所指的创业型人才主要是指实业型创业.

就业对大学生来讲是生存之本,创业就是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动的、积极的举措.鼓励创业是一项积极的就业政策,其关键是创业引发就业“倍数效应”.创业乘数效应必然放大创业促进就业的倍数效应.创业乘数效应是指一个国家所有单个创业主体的创业活动所引致的经济增长发生的倍数.创业乘数效应主要体现在科技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两个方面,尤其是高产业化程度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

在国家层面上,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创业促就业的国家政策.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制定并实施各种战略,让世界各地的青年真正有机会找到体面的、有产出的工作.其中4个E战略: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就业机会平等(EqualOpportunities),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创造就业机会(EmploymentCreation),通过创业教育,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青年就业.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出台“就业支持计划”,该计划高度重视工作创造与就业稳定,其核心目标之一是为16~36岁的青年人创造工作和就业.欧盟委员会2003年发表了《欧盟创业》绿皮书,2004年又发布了欧洲创业行动计划书,并出台了《小企业宪章》等法规提出建立和改善初创和新兴企业税收和监管环境等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措施来促进创业,力争到2010年创造1500万个就业机会[1].


对个人来讲,创业在增加自己单位投入的产出外,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难以预测的风险.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同时也为更多的人带来就业岗位,具有更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可以理解人创业是就业的高级形态.鼓励创业是一项积极的就业政策.

(二)创业是价值层面的就业工程

德鲁克(PeterF.Drueker)在20世纪80年代,经过对充满活力的小型企业的研究提出创业型经济(entrepreneurial-

economy)这一概念,同时德鲁克先生也认为,是创业型经济了美国近20年所面临的巨大的就业压力.在欧洲,创业企业仅以5%的年轻、快速成长型公司就创造了77%的新的工作岗位.

从创业型经济与管理型经济相比,企业家精神作为继劳力、土地、资本、技术之后又一重要的经济元素.把创新及创业精神作为创业型经济体系的原动力.创业型经济的特征是小企业成长快,经济交往活跃.根据GEM(全球创业观察)研究,我国创业活动十分活跃.但创业活跃并不等于创业型经济.必须把创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加以培育、扶持和发展,也就是把分散的、无序的创业活动上升为创业型经济,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鼓励自主创业,在于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创业也是价值层面的就业工程.

二、创业与大学生就业

(一)就业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普适性命题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生存问题,要生存必须就业,即获得生存资源的场所或位置;自从有了社会分工,就业问题就改变了原始时期自给自足的就业形态,就业逐渐成为社会问题.尤其经过工业革命、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等重大的社会变革,就业问题成为各国政府的施政纲领,还吸引选票纳入总统竞选纲领.西方几百年的市场经济始终伴随着就业与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的人力资源配置的调节器,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普适性的命题.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就业是分配制,大学生就业实行的是派遣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大学招生就业制度经历了派遣制——双轨制——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过程,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尤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给本来就严峻的就业问题带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待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待业导致个人与家庭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但是,待业问题的解决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促进人力资源配置层次的提升.客观面对就业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准确认识就业的普适性,才能把就业问题常态化、经常化,而不是突击性、权宜性所谓的“工程”.我们应该学会运用市场规律解决就业问题.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博弈探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大学生就业的多维思考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国家2007年颁布了《就业促进法》,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与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2年元月,国务院批转人力资源部等7个部委的“促进就业规划(2012—2015)”,有的地方政府还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列入重要日程,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工作来抓.如大学生村官政策,大学生在基层工作几年后享受副科级待遇等.这一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同时也对公务员法以及国家行政体制的改革形成了挑战预期;当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缺少系统的顶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又对相应的其他待就业群体形成更大的压力,形成新的不公平现象;另一方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情况宣传定位不准,由于统计口径、统计时效等问题无形中放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实际.如,毕业一年以上就业的大学生或者自己创业的大学生无法进入统计系统.因此应把就业问题作为市场经济的经常性的、持续性的工作来抓,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

第一,从宏观上把握就业的基本内涵.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来看,就业就是人们依托某一岗位,从事一种有效劳动,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获得比较稳定收入的行为.根据这一表述,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应该超过90%.我们在课题的调查中也证实了,目前我国大学生是高就业率,低签约率的实际情况.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有比较体面的工作,相对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同时收入基本达到心理期待水平,但这些大学生没有考虑签署就业协议的问题(但多数签有劳动合同).由于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边界划分的模糊性,折射了当前的就业率与实际出入较大,就形成了所谓统计意义上的“就业概念”,并放大了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第二,体制性的问题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性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缺乏包括招生自主权在内的众多办学自主权,现在高校的招生每一年各高校都要编制招生计划,而最终招生数量的确定有待上级主管部门的核定;宏观教学管理上,本科院校的专业严格按照教育部设置的学科及专业进行,尽管加有“W”字样的目录外专业和985等院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本科教学评估实行标准化管理,这与市场经济的就业问题形成强烈反差.因此,解决办学的计划性与就业的市场性的矛盾,必须从体制上进行顶层设计与推动,才能事半功倍.

第三,应该把就业环境的治理与监管以及构建就业的保障性机制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的就业环境问题很多,尤其是就业歧视.尽管近几年在媒体等监督下改进很多,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就业歧视的法律制裁等宏观层面的法制建设问题;政府应该构建就业的保障性机制,加大对失业的救济力度,拓宽救济渠道等.比如职业转换空档期的救济问题,劳动纠纷处理期的救济问题等.

三、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博弈

(一)创业与就业的价值博弈

大学生对创业与就业的选择,是一种异常艰巨的任务,不但涉及当前的利益,还要关注将来的发展,既要考虑自身的个人条件,又要考虑遇到的政策、体制等创业环境问题,因此,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选择实质上是一场价值博弈过程.选择创业极有好处,也充满了挑战.创业能使自己处于领导地位而不是跟随,但又很难找到合适的创业伙伴;创业能够实现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承担更重大的责任;创业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也要承担与创造相伴随的风险;创业有获得无限收益的潜力,但也面临着收益不稳定甚至没有保障,也没有额外福利;创业能够掌握主动,但必须时刻学习以解决新问题;创业能够控制工作环境,但总是被面临的财务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创业能够下达命令,但创业结果常常依赖于创业团队或雇员有效行为;创业有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往往工作时间较长且不定时.

就业与创业相比,具有明确的(固定的)责任,但必须执行上级命令,缺乏充分自主权;就业具有稳定的收入,但其能力难以得到认可,经常出现投入产出失衡;就业虽然有额外福利,但整体收入有限;就业工作时间固定,加班也有加班费,责任有限,同时权利也有限;就业具有相对确定的未来,却往往干着自己不愿干又不得不干的事情,难以实现个人的想法等等.正如“网景”(Netscape)的创始人麦克安德森将创业价值归纳为五点:拥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机会;拥有创造一个全新东西的机会;拥有给这个世界带来冲击的机会;可以创造理想中企业文化和自己组建起来的梦幻团队一起工作;拥有成功创业并赚钱的机会.这是创业者价值的典型写照[2].

(二)创业与就业的效益博弈

创业是一个创造并增加财富的动态过程[3].在创业还是就业的抉择过程中,经济因素往往处于重要的地位.有的学者根据创业动机的差异将创业者划分为生存型创业(necessity-pushentrepreneur)和机会性创业(opportunity-pull)[4].生存型创业者是由于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所以才选择创业;机会型创业者则是由于拥有抓住现有机会的强烈愿望而选择创业.生存型创业的最初动机一般很简单也很现实,就是要解决当下的生活与生存问题,或者更进一步解决生活质量提升问题.机会型创业,创业初期的比较效益是其开始创业的起跑线.创业与就业相比更注重长远的利益选择.创业初期由于投入和市场等因素保持微利或略亏是正常的,一旦进入创业成长期利益的回报呈现高增长趋势,实现创业者快速积累财富的愿景.由于创业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生产力,发明了新的科技、产品和怎么写作,会产生较大的行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这些社会效益扩大了创业者社会资本和人际资源,成为新的利益增长点,实现创业扩张和持续.

就业一般来讲,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收入.由于受既有财富分配模式的限定,这些收入的增长不可能完全体现就业者所创造的价值,尤其是在成为单位中坚力量的时期,这种报酬与价值的反差越来越大.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反差恰恰成为创业的动机.创业同时也必须面对失败带来的投资风险、收益的不确定性,精力的过度消耗和毫无规律的工作时间等极其复杂的问题.但是,这一切的外部性就是学习,就是给自己增加能力的过程.

(三)大学生的创业选择

当前大多数人对具体政策的敏感性大于对于整体时代趋势的判断,对短期利益的分析优于对中长期走势的判断,而这个特征所造成的唯一后果就是当一个潮头打来时会显得措手不及,被动应对.大学生选择创业是一种主动出击的人生态度,尽管还存在着诸多障碍,个人心智模式的差异,社会资源的多寡,工作阅历的深浅,行业发展背景的熟悉程度等.大学生选择创业更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必须对创业过程有基本的了解,同时也必须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要舒适的工作,还是永不停息的奋斗;想要按部就班的服从,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社会现实.古人尚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1世纪的青年大学生必须有所作为.随着创业型经济的兴起,未来社会一定是创业者的社会,只有创业者才是创业社会的引领者和主导者.创业,为自己创造岗位;创业,为他人创造岗位;创业,为社会创造岗位,成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