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探析

点赞:12835 浏览:559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本.在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的今天,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却止步不前,与现实的生活相脱离,被人民群众所边缘化.哲学的本真来源于生活并要怎么写作于生活,所以我们应该摆脱政治化、知识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探索新的途径,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回答社会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马克思哲学为人民所接受与运用,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关 键 词: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途径

中图分类号:B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4-0090-0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近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却有些止步不前,不仅没有为广大人民群众内化为其世界观,反而出现了脱离现实、脱离生活、被人民群众边缘化的现象.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所以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就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在现实生活中远离了群众,脱离了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本,立论的基石.在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停滞不前,严重阻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也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应该发挥的指导作用.要摆脱这种困境,需要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置于生活之中,贴近人民群众,关注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实关心的现实问题,不断在生活中发展和壮大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的学理依据和现实依据

马克思主义哲学向来就不是传统思辨哲学的附和者,马克思创立哲学的本意就是要将哲学拉出传统思辨哲学遗忘生活、摒弃生活的泥潭.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写道,“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即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为了生活,首先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就是生活,而且他所从事的一切实践活动或者理论研究的起点也是现实生活,而不是把“现实的生活生产被看成是某种非历史的东西,而历史的东西则被看成是某种脱离日常生活的东西,某种处于世界之外和超乎世界之上的东西”[1].由此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创立之初,都是在回答和关注现实社会中最核心的问题,而不是纯理论的思辨,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思辨哲学是毫无意义的.所以,要改变现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贫困”,就必须将其置于现实生活中,用现实的社会问题去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向我们证明了,只有关注涉及社会和人民群众最核心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发挥其科学性,对现实社会具有指导作用.在中国革命时期,不仅发出了让哲学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成群众手里的锐利武器的号召,还通过自身的努力,结合当时的革命实际,考虑到存在于广大革命者和群众心中对革命前途的疑虑,写下了《矛盾论》与《实践论》两部著作.透过两部著作,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革命做出了科学的指引,最终夺取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无独有偶,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困难时期,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挽救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长期以来的个人迷信和“左”的思想的束缚,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危难之际,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极大地促进了全国人民的思想解放,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奠定了思想基础,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由此可见,当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社会和人民最核心问题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就会有新的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今天,在各种社会问题日益显现时刻,我们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入我们的社会,贴近人民的生活,只有这样才能让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民所接受,才能发挥其科学的指导作用.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的时代诉求

在我国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在社会发展中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显现的情况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还要面临着众多的考验.马克思曾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发展,要保持自身科学世界观的指导作用,就要顺应时代的诉求.说过:“我们说的马克思主义,是要在群众生活群众斗争里实际发生作用的马克思主义,不是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把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等”[2]将哲学置于社会生活之中,使之生活化,让人民群众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活中的力量,这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发展,摆脱中国现有的“哲学贫困”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更是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大幅提高,受西方多元文化思想影响的必然结果.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是摆脱“哲学贫困”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纯粹的思辨哲学,马克思在其一生中也没有为了构造其哲学体系而忙碌,他的哲学观点都是围绕着实践展开论述的,是在实践中孕育而生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陷入困境,其重要原因就是其研究与现实生活想脱离,理论脱离了实践.近年来,一些哲学工作者闭门造车,将自己封闭在房子里搞纯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关注的是自己发表文章的物质奖励,为了完成任务去做学问,远离人民群众,远离社会生活,远离社会生活中需要关注的问题,理论创新脱离了社会的实践,陷入了纯粹的思辨的马克思主义,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生活的本质完全相背离.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是不可能发挥其科学的指导作用的,是不可能深入群众中去的,更加不可能成为人民群众的信仰.除了哲学工作者的原因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始终固化在原苏联的创建的架构上,形成了固定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体系的表达语境又艰深晦涩,不仅学生看不懂,就连一些从事哲学研究的工作者也未必弄得真切,更别提远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民群众了.所以,要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瓶颈,让理论为群众所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势在必行.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是社会发展与改革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相继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文化体制改革.改革带来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改变了贫困落后的局面,经济总量跻身世界第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大幅度的提升.但是,与经济的快速腾飞相比,我国的社会发展却落在了后面,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脱节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社会问题的不断涌现.比如,贫富差距拉大,城乡差距拉大,政治的改革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一些地方的腐败问题严重,各种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这些利益的冲突迟迟无法解决,国家难以拿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导致了人民群众的不满,并表现为各种社会问题的显现.这就要求作为我们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来源于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信仰产生动摇时,应该站在社会现实的角度,在社会生活中充分发挥哲学的启迪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万能的钥匙,不可能给予任何一个具体的现实问题一个明确的解决方案,它的作用在于启迪人民群众,在科学的世界观的指引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在现实的生活中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人民群众被社会的矛盾所蒙蔽,被错误的、极端的思想左右自身的行为.

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冲击的必然结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物质生活的改善,让人们在追逐物质的同时,丢失了精神世界的追求.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风气影响下,人民群众难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追名逐利成为了价值追求,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被人民群众边缘化.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蔓延,信息爆炸与网络覆盖的社会,让人民群众可以轻易地受到各种文化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冲击.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西方国家鼓吹的自由、平等、的思想,让普通的人民群众难以分辨出真正的好与坏.各种文化思想的传播又恰恰与社会发展中凸显的问题相联系,这让远离思想领域的普通群众产生了迷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表达的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产生了动摇.加之,我国长期以来,思想领域一直是专业人士和精英基层的自留地,只有相关的学者和工作人员以及具有相当学识的社会精英阶层,才会触及思想文化领域,普通的人民群众受自身学识以生存的压力,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研究.所以,在众多被美化和包装过的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普通群众难以界定哪些思想是合理的,哪些思想是别有用心的.多元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是有力的,而且是切中要害的,是与人民群众核心利益相关的.因此,我们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置身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用生活去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让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去指引人民群众.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的实践途径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时代诉求的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陷入困境的原因可以归结于哲学研究的方向脱离生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艰深晦涩,以及社会发展和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信仰的冲击.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生活化势在必行.我们应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传播方式和研究方向这三个方面进行生活化的探索.

首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应该走进生活,为人民群众所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是思辨哲学,而是改变世界发展的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也不在于理论体系的建构,而在于其批判和实践的精神.要解决马克思理论内容生活化的难题,还要依靠广大的哲学工作者们,将他们偏离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学术研究转入正轨,讲哲学研究从纯粹理论的思辨转入现实生活的发现.要把精力关注在如何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艰深晦涩的理论内容,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来,改变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固化的知识体系,以及过度政治化的哲学术语,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地看懂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不是谈其色变,视哲学为天外之物,如洪水猛兽一般.我国著名的哲学家艾思奇所著的《大众哲学》给我们做出了表率.艾思奇没有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照本宣科地用哲学术语表现出来,而是将哲学原理放置于生活中,用生活中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常识,去引导人们理解何为哲学,去明白哲学的道理和规律.这种哲学与生活常识的联结不是生拉硬套,而是在对哲学原理充分研读和理解后,发现其文字下的生活内涵后再去将原理与生活常识相结合.这就很容易让人民群众理解和接受哲学原理,并可以在生活中加以应用,这样哲学就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哲学的指导作用也就得以充分的发挥.此外,哲学工作者们还应该在哲学理论架构上进行新的研究.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体系还是沿袭前苏联的研究成果,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已经被固化,但马克思从来没有对其哲学思想进行过体系框架的构建,他的哲学是对那个时代和社会的批判中发展产生的,因此我们应该逐渐摆脱这种旧的理论框架的束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新的解读,在结合我国社会生活的实际的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创新和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要贴近生活,消除人民群众的偏见,必须利用大众传播媒介进行广泛传播.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形式还很单一,现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只能在学校的课堂,专业的报纸杂志以及新闻类的节目中被发现.尽管从中国革命开始,我们党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但是在这种传播的过程中始终存在政治化、教条化的倾向,就算在革命战争时期,也只有革命者和先进的知识分子才能系统地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今,我国正在经历社会转型时期,改革开放让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方式却始终未见丰富,这导致普通的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甚浅,甚至是完全模糊的.现在的世界是信息爆炸的世界,大众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也在迅猛的发展,互联网络仅用了十几年就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传媒载体,伴随互联网络而生,信息传播媒介如即时聊天软件、博客、微博甚至是电子邮件都在改变着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为人民群众所接受,进入到人民的生活之中就离不开大众媒介的传播.充分利用大众媒介,就要将原本只出现在政治类报纸、杂志上的哲学研究成果也通过大众的传媒传播出去,通过网站、博客、微博以及各种公益广告媒介,将原本不受人关注的哲学引入人民群众的生活,并通过各种媒介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对人们进行引导和启迪,通过传媒将哲学的指导作用发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此外,马克思主义哲学应当发挥其批判和实践的精神,研究当代中国的现实生活,敢于对社会问题发表哲学的批判,让人民群众为之折服.在当今中国,我国正处在关键的社会转型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大众生活已经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社会生活所关注的焦点也从如何快速发展经济转为如何处理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与利益问题.如今,马克思主义哲学陷入困境,就是因为哲学脱离了现实的生活,哲学对现实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批判的太少,反思的不够,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应有的批判和实践的精神.现在的哲学研究往往不能够从我国现实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发现矛盾和问题,甚至是发现矛盾和问题也不敢提,只发表一些无关痛痒的学术论文,这使得哲学不被人民群众所认可,还被视为鸡肋.因此,未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研究理论的问题,更要对于社会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所关心的核心问题进行研究,并且充分发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和实践精神,不能只会歌功颂德,而是要对于尖锐的社会问题多一点哲学的反思,要敢于直面问题,言人所不能言,指出问题的实质,让人民群众了解问题的本质.这种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研究方向不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至关重要,更利于改善和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