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文写作指导中引导学生追求三种境界

点赞:6144 浏览:1996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议论文写作是一项复杂而有序的思维活动.沉稳中见灵动,深刻中见亮丽,平淡中见新颖,这是议论文写作的三种境界,也是议论类作文脱颖而出的奥秘.为此,在写作指导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沉稳中追求灵动,在深刻中追求亮丽,在平淡中追求新颖.只有如此,议论文写作才能坚守规则,凸现深刻,彰显新颖.

一、在沉稳中追求灵动

议论文写作中的“沉稳”,主要体现于议论文写作的常见范式,即符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写作思路.“灵动”,主要表现为贴近生活、活用典故、精选史料以及开合自如等.只有如此,议论文写作才能在坚守常规中彰显灵动.

如,笔者联系《六国论》(苏洵)的阅读,引导学生对议论文写作的范式反复认识.这篇文章的显著特点是论点鲜明突出,结构精巧严谨,论证方法灵活多变.于是笔者重在引导学生抓中心论点,明写作结构,思论证方法:⒈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从理论上予以论证的?⒉作者是如何以确凿的史实论证“六国破灭等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的?⒊作者是如何由历史转向现实,指出为国者应从六国因赂秦而亡的历史中吸取教训的?⒋为了加强文章的逻辑力量,作者是如何运用多种不同的论证方法加以论证的等这样,让学生在范文阅读中总结议论文写作的一般结构范式,把握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检测设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从而,使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既坚守“沉稳”(规则),又呈现“灵动”(方法).

二、在深刻中追求亮丽

议论文写作注重以理服人,因此说清道理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某些学生的议论文或内容空泛,华而不实,或议论肤浅,论证不力.究其原因,是缺乏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洞察力.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立足于思想高点,提炼出不同寻常的真知灼见,追寻事物的本质.只有如此,才能在“深刻”中呈现“亮丽”.

议文写作指导中引导学生追求三种境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议论文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5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笔者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时,结合学生的精品佳作,引导学生抓中心,找要点,寻亮点.从而,使学生在横向分解中感悟文章深刻的内涵,例如习作《稳中求胜》,开篇在悬念中引出中心论点:“为人沉稳,稳中求胜.”然后分三层探究沉稳从何而来:一曰沉稳由志而来,以历史上班超投笔从戎、林则徐禁烟为例,阐述志向高远才会有沉稳的品性.二曰沉稳从难而来.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阐明只有历经磨难才能拥有沉稳的大气.三曰沉稳从无欲而来,阐明只有除私欲,才能沉稳淡泊.结尾揭示“稳中求胜”的必然性.通过对例文分项并列论证方法的剖析,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议论深刻得益于精到的分析,受益于多角度、多层次的辩证思维.而文章的亮点既是思想的闪光点,又是语言的出彩点.简而言之,“深刻”源自于本质的追寻,“亮丽”体现于新颖独到的见解.

三、在平淡中追求新颖

议论文写作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语言表达的准确、严密与简约.历史典故,似信手拈来,却精心挑选;现实个案,似司空见惯,却生动贴切;哲思横溢,似汪洋恣肆,却意蕴深刻等总之,议论文写作中的语言表达要在平淡中追求新颖,在朴素中追求雅致,在准确中追求鲜活.这样,才能显示议论文语言的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笔者在指导学生写作《我所追求的品格——沉稳》时,先引导学生用分项并列论证的方法,列出写作提纲:开篇点明中心论点,接着用分论点来支撑自己的观点,最后再次点题.然后,引导学生将沉稳的品格与文化现象联系起来,以理带事,以事证理,使事与理融为一体.这样,使议论文的语言在平淡中见新颖.例,某生在论述分论点“沉稳,首先要有扎实的根基”时这样写道:“高山傲对千年风霜志犹坚,是因为它的脚下广袤千里;翠竹咬定青山不放松,是因为它深深扎根地底.有了扎实的基础才可能沉稳.国学大师钱钟书引经据典,妙语连珠,是由于他博览群书,通晓中外;陈寅恪能够在眼盲脚膑后完成辉煌巨著《柳如是别传》,是由于他具有扎实的文史功底等有了扎实的根基,才成就了高山的壁立千仞;有了百川东流,才有了大海的波涛浩瀚;有了点滴积累的扎实,才可能有融会贯通的潇洒自在.”这里,作者先用高山傲对风霜、翠竹咬定青山全靠扎实的根基来铺垫,再用典型的事例来证明,最后用一组排比句强调具有扎实根基的巨大作用.语言凝练概括,平淡中露峥嵘,朴素中见新颖.这样,既加强了议论的逻辑力,又增强了表达的感染力.


综上所述,在议论文写作指导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在沉稳中追求灵动,在深刻中追求亮丽,在平淡中追求新颖.这样,学生才会在写作中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金沙中学

责任编辑张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