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点赞:17928 浏览:8126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是党和政府关心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本文具体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同时提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指导对策.【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大学生就业难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加强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是党和政府关心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具体体现,更关系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言而喻.一、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一)政府对大学生供给调控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1.供给结构失衡大学生作为人才市场的供给方,其专业、能力和素质等质量指标与产业结构能否实现有效对接是能够实现大学生就业市场供需结构平衡的关键.根据配第—定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中心将逐渐由有形财物的生产转向无形的怎么写作性生产.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决定了目前我国技术型人才极度缺乏.而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从传统研究型向实践型的转变过程却依然步履维艰,这与政府的调控存在一定程度的失衡息息相关.在高校发展方向和定位等方面,政府的调控政策显得不够到位,对于宏观层面的引导(如高校的分类发展等)力度不够,而对于微观层面的指导(如专业的设置等)力度过大,最终导致高校发展缺乏多样性和自主性,不利于市场供需的真实反映.2.供给数量失衡1999年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持续增长,从2001年114万到2009年649万,大学生人数不断攀升.从表面上看,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与高校扩大招生规模直接相关,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就业难的责任归咎于高校扩招.目前,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为21%左右,而美国为8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受过高等教育的仅为5%左右.因此,单纯从数字上看我国大学生总量过多问题并不突出,而存在问题应该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与整个社会的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不同,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大学生培养总量的绝对过剩,而是一种“相对过剩”,这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失衡有着直接关系.(二)高校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不对接1.人才培养结构与产业结构错位伴随着扩招,高校本身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相反,扩招使得大学的同质化越来越明显,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一般升重点,地方升部级;专业设置也越来越趋同,热门专业(计算机、电信、建筑、经济、管理、法律等)几乎所有学校都有.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的重组,特别是传统产业的比重下降,高校人才培养结构却并未随之而进行调整.大学生在校所学专业结构,包括知识、技能等结构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尤其在普通高校扩招过程中,一些高校由于存在对专业设置的盲目性、缺乏对专业设置的前瞻性,只看到眼前的就业行情,未能分析预测四年后,甚至更长远的人才需求状况,一味地设置热门专业,结果造成这些顺时培养出来的大学毕业生进校时“紧缺”,出校时却出现“过剩”的现象.如此一来,不仅是人力资源的莫大浪费,更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和质量.2.人才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脱节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在短时期内的骤然增加使学校各方面都不适应,包括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设备以及师资队伍的需求等方面,由此必然导致大学生这个群体的质量受到相应的影响.基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滞后性的特殊性,盲目的扩招使得专业、课程设置缺乏前瞻性和科学性,很多专业都遭遇招生“热门”毕业“冷门”的境况,再加上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一贯注重理论专业知识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状况短时间内难以转变,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与市场需求出现脱节.(三)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难以适应市场需求1.专业知识基础不够扎实高校扩招使得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现象.同一个专业,拥有不同层次的具有该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同一个学校的同一专业的不同学生由于个人家庭出生的背景,受教育的背景以及个体性格与资质差异等各方面相关因素的影响,尽管都在相同的环境、相同条件下接受相同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但对于受教育者而言,个体的差异必然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如此一来,作为大学生就业主要竞争力之一的专业知识就会出现基础不够扎实,势必影响就业.2.就业观念不够成熟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人才市场已由卖方市场转向写方市场,而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还没有改变.不少大学生不愿意去中西部、制造业和农业部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最终造成大学生“无业可就与有业不就”矛盾现象并存.不去农村、不去不发达地区、不去冷门行业、不去内资企业、不去小企业、不创业等成为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误区.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于社会就业形势的转变是最终造成其就业难的一大重要原因.3.社会实践能力不够强一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往往很不注重对自身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和提高,特别是社会实践能力、动手能力都显得较差.不很注重社会经验的学习和积累,依赖性过强.不善于加强团队协作等精神的培养,个性过强.因此,往往就会出现应届大学生毕业生要经过数年的实际工作锻炼才能适应需要的现实,这也就成了不少用人单位不愿接受应届高等学校毕业生的重要理由.二、大学生就业难的指导对策(一)增强政府宏观政策的合理性和实效性1.调控产业结构合理化根据配第—定律,产业结构总是要按照一、二、三产业依次移动.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8.12∶47.19∶23.17调整为2006年的11.17∶48.19∶39.14.其中第一产业持续下且下降速度和幅度较大,下降幅度高达16.1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则在我国产业结构中一直占据较高比例,基本维持在45%左右,第三产业则一直保持上升势头,由1978年的12.12%调整为2006年的39.14%,其增长幅度为27.12个百分点,但仍然落后第二产业9.15个百分点.这说明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这就需要政府制定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增强政策执行的实效性,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2.充分挖掘三大产业就业潜力第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挖掘农村就业潜力.实施种植业、养殖业等优势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推进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产业带的建设,形成专业化优质高效农业生产体系,加快乡镇企业和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挖掘本地就业潜力;第二,以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重点,保持第二产业吸纳就业的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把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妥善地结合起来,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推进加工工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保持加工工业的传统竞争力,不断扩大就业规模;第三,把第三产业作为扩大就业的主渠道,全面开发其就业空间.我国在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也意味着我国怎么写作业在提供劳动就业机会方面有着巨大的空间.(二)加快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深化1.推进高校分类发展当前我国大学分类标准主要是根据高校的科研规模及科研水平,将我国高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四种类型.这种高校分类思想的形成,与我国高等教育所处的发展阶段是紧密相关的.在我国进入21世纪以前,我国高等学校是在国家和地方的共同调配下,是以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主体的身份出现的一种精英教育模式,而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向大众化阶段迈进,国内各高校如何调整自身的市场地位,在充分分析自身条件的基础上准确定位,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形成核心竞争优势,这是目前我国高校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因此,高校可以参照卡内基和世界高等教育组织等国际高校分类方法,以市场人才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即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在充分考虑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怎么写作三大职能的基础上对高校进行分类,找准定位,满足市场,才能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2.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教育行政部门也早有认识,原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就曾指出,“我国高等学校教学体制改革关键是人才模式改革.”借鉴世界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成功经验之一“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可以在高校实行政府指导下的高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规模扩大,合作领域扩宽,走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合培养模式.具体来说,可以将大学生的学习内容划分为基础理论培养、实践技能培养和综合训练三个阶段,培养内容包括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技能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多方面的知识.其中,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被融合在整个培养过程中.这样不仅可以密切学校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有利于了解社会相关行业的需求,使专业设置与用人单位需求相协调,提高了学校定位和专业定位的准确性,从源头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三)注重大学生自身就业能力的提高1.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重点大学生专业能力和社会适应力的提高是就业难题的关键之一.因此大学生必须既需要在学校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夯实专业基础,还需要通过积极进行实践锻炼、尽量掌握较宽泛的知识,培养交际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尽早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密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才能有利于培养其把理论知识迅速转变为实践,面向市场,切实提高自身就业能力.2.积极进行创业尝试大学生充满和闯劲,这是创业最重要的品质和精神.如果将这种优势与有意识的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将会走出一条“不向他人争饭碗,我为他人造饭碗”的“主动就业”之路.大学生要想有创业能力,必须在平时就有意识进行创业核心能力的锻炼和养成,尤其要注重领悟创业核心能力的“意”而不单纯是“形”.“意”具体说来就是要注重核心能力的价值优越性、异质性、不可仿制性、不可交易性和难以替代性,只有把握住了这些,大学生的创业之花不会“昙花一现”,创业之路才会越走越宽!【参考文献】[1]杨伟国.转型中的中国就业政策[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2]武毅英.转型期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与对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邹文武.从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反思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缺失[J].现代教育科学,2009(11).[4]苏益南.大学生创业环境的结构维度、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