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生态环境建设

点赞:7513 浏览:238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义务教育阶段是儿童生理发育、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由于缺少家庭亲情温暖,极易出现心理偏差,形成不良性格,甚至引发社会问题,影响到民族素质,淮安市现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31.23万,其中“留守儿童”占69.11%.在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淮安市整合家校通、亲子通、留守儿童家园、春苗之家、学校网站、社区教育中心等信息化沟通平台,创新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家校良性互动合作机制,创新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生态环境建设,在促进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上做了有益探索.

[关 键 词]教育信息化,留守儿童,整合,生态环境

一、前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化,城乡间人口大规模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据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13年初的统计数据,由于父母双方外出务工而随迁的子女超1260万,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儿童达3200万.义务教育阶段是儿童生理发育、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期,由于缺少家庭亲情温暖,极易出现心理偏差,染上逃学、旷课、任性、自卑、敏感、孤独等不良性格,甚至引发了社会问题,影响到民族素质.淮安市现有农村义务教育学生31.23万,其中“留守儿童”占69.11%,他们的生活、学习、情感、心理等问题已经得到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在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过程中,淮安市教育行政部门及各级学校创新信息技术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支撑作用,充分利用家校通、亲子通、留守儿童乐园、春苗之家、学校网站、社区教育中心等信息化沟通平台,创新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家校良性互动合作机制,在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的亲子环境、育人环境,创新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上做了有益探索.

二、淮安市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与分析

2012年度淮安市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市有21.58万名农村“留守儿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220所,接收留守儿童寄宿生7.24万人.2010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共安排82所学校,接收5506名在淮务工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其中在公办中小学就读的4458人,占总人数的89%.全市坚持输入地管理、以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享受同城待遇[1].淮安市从2009年启动区域教育现代化创建工作起,就力求用教育信息化推进教育现代化,通过教育信息化解决区域教育均衡,创新留守儿童身心教育模式,建设信息技术环境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生态环境.为了解留守儿童教育现状,2013年10月,通过淮安市县区电教中心的协助,抽取该市农村小学21所,乡(镇)初中14所,发放调查问卷3984份,收回3973份,其中有效问卷3943份.2013年11月,还对该市涟水县幸福里小学、红尧小学、梁岔初级中学的留守儿童教育进行了实地调查.

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生态环境建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生态环境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1.淮安市留守儿童基本数据

在收回的3943份有效问卷中,男生2064人,占52.4%,女生1879人,占47.6%,其中,父亲外出打工(回家探望子女时间间隔超过三个月,下同)的为1169人,母亲外出打工的为201人,父母都外出打工的为1357人,留守儿童人数达2727人,比例达69.2%,具体比例如图1,在父母都外出务工期间,一半以上留守儿童随爷爷奶奶生活,也有35人是自己单独生活,还有19人是寄住在老师、父母朋友、邻居等家中,留守儿童监护人情况见图2.

2.淮安市留守儿童的情感生活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学家蒙特梭利在她的著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儿童的发展需要模仿和沟通,儿童成长最好的环境是父母[2].淮安市农村留守儿童,除了父母一方留守外,有一半以上是隔代监护,即由祖辈(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外出务工的父母信任放心.但祖辈多采用溺爱的方式(淮安称为“隔代亲”),较多关注物质上、生活上的满足,宽容放任,而缺少精神、道德上交流能力,由于“代沟”导致沟通困难,还有13%的老人监护两个以上的“留守小孩”,彼此交流更是力不从心,亲戚、朋友、邻居、老师等,在监护过程中,往往有所顾虑,不敢严格管教,而且义务教育阶段儿童较为敏感,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导致留守儿童往往怕事、孤僻、内向,表1也说明淮安市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3]的孩子,90%以上的留守儿童都回答希望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沟通,在遇到希望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89.5%的孩子希望和父母住在一起,95%的孩子担心父母在外的安全,还有62.8%的留守儿童不满意父母在外从事的职业,认为有很大精神压力,影响其今后的人生道路的认知.

3.淮安市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

自“十一五”以来,淮安市教育行政部门致力于区域教育均衡,但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较差,校风、学风不好,新“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广为流行,留守儿童家庭父母文化水平较低,学习氛围不浓,缺少对孩子学习的有效监督和指导,学习自觉性、主动性、自我控制能力差,承担家务活较多,对留守儿童学习都产生较大影响.有83.54%的留守儿童认为学习有困难,但只有11.8%的同学愿意求助老师,21.6%的同学会请教同学(见图3),经常做家务的有49.1%,如洗衣服、做饭、整理家务等,偶尔做的也有47.6%,多数有迟到、早退现象,课堂听课效率低、注意力不集中、家庭作业完成质量差等现象比非留守儿童高出21.3%,学习目标不明确.据两年的,留守儿童的隐性失学率较高,升入普通高中的比例低于非留守儿童18.4%,升入职业学校后报到率只有56.9%.

4.淮安市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

学龄儿童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或父母双方长时间不在身边,导致家庭亲情的缺失,成长中的心理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性格内向、自卑、不善于与人交流倾向明显,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个性突出.当因误解而被老师或家长批评时,承认错误的有40.1%,有点气愤,但只在心里想而不愿说出来的有36.4%,当面顶撞对着干的有29.2%,均比非留守儿童高出17%以上,遇到和同学之间的矛盾是选择闷不吭声的有54.8%,和同学交往频率比非留守儿童低11%,明显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淡漠、安全感缺乏等现象[4],心理耐挫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同学交往能力和非留守儿童有显著差异,情绪消极抑郁、自卑甚至愤世嫉俗心理明显.三、淮安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生态环境建设

在创建区域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淮安市整合家校通、亲子通、留守儿童家园、春苗之家、学校网站、社区教育中心等信息化沟通平台,创新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家校良性互动合作机制,创新留守儿童思想道德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留守儿童健全人格的培养上做了有益探索.

1.家校通建立面向全体家长的学习沟通平台

2008年3月,淮安市正式运行家校通平台.利用这一平台,家长可以通过手机接收老师、学校发送的信息,家长也可以发送信息向老师了解孩子情况,家校双方能够及时方便地传递信息,有效解决留守儿童家长和学校之间沟通难的矛盾与问题,家长发的信息老师可以随时随地的转给学生,给留守儿童家长、老师和学校间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率的沟通渠道.目前淮安市家校通主要是关注孩子学习,如作业布置和要求、完成情况、孩子的学习状态等,大多是班主任针对所教班级发送群发短信,方便快捷,但针对性不强.

2.亲子通构建面向留守儿童家长的情感沟通平台

亲子通业务本来是中国移动推出的家庭亲情类业务,在未成年人同意的前提下开通此项怎么写作,通过亲子通短信查询到他目前所在的位置,是一项用于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沟通,并提供家长对子女的通信限制和安全监护功能的业务.淮安市创新运用此平台,根据留守儿童数据库信息,专门开通留守儿童和家长、监护人之间的亲子情感沟通平台,由老师提供手机等PDA终端,通过音视频方式满足学生和家长间情感沟通需要.

3.留守儿童家园构建面向留守儿童情感交流园地

2011年10月,淮安市涟水县幸福里小学面积近60平方米的“儿童家园”挂牌成立.家园内摆放了孩子玩的玩具、文体器材,开放式书架上摆满了儿童文学、科学漫画等各类书籍,电视机、电子琴、橡皮泥、智力拼图、绘画工具一应俱全,孩子的手工作品贴满墙面.家园内还安放了几台电脑和话筒、音箱、摄像头等.11岁的五年级孩子家长李晓莉介绍说,这个家归他们自己管理,平时他们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包括周末和节检测日,他们都常来这里一起玩,老师已经教会他们使用电脑,他们能和父母通过电脑进行聊天,也可以用音视频面对面交流,父母通过手机就可以接收对话,感到非常神奇,非常方便,在这里彼此都是好伙伴,也是好玩伴、好学伴.淮安市教育行政部门将在留守儿童超过50人的小学建立儿童家园.

4.社区教育中心构建面向留守儿童情感关爱园地

留守儿童教育成长的主渠道在课堂,薄弱环节在校外,节检测日课余时间是空档.淮安市已经形成省级市级县区级不同层次的社区教育中心,中心通过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邀请社区退休老教师、老干部、老党员、老军人、老专家担当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利用社区教育中心场地,建立留守儿童课余、节检测日活动场所,收集留守儿童成长资料和家长联系信息,承担学习辅导、情感引导和思想道德指导功能,搭起了留守儿童、社区教育中心和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学校利用家校通、亲子通、家长学校等平台,把学校学习的要求、日常生活注意事项和孩子在校表现及时通知到中心,和中心互动合作,聚焦儿童校内外学习生活表现,及时关怀激励,形成良好的社区教育环境.

65306;132-133.

[3]刘志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及疏导策略[J].贵州教育,2013,(19):21.

[4]张群.用爱心、细心关注农村留守学生[J].教育学文摘,2011,(3):32.

(责任编辑甘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