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美术教育的欣赏课程

点赞:15401 浏览:687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美术欣赏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一直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单独的欣赏课程较少.为了改变这一状况,笔者所在幼儿园进行了系列的美术欣赏教育实验研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可见学前儿童开设美术欣赏课程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必然选择.

【关 键 词】幼儿美术教育美术欣赏艺术素养必然选择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2-0142-02

美术欣赏是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美术教育一直以绘画为主、手工为辅,单独的欣赏课程较少.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幼儿园进行了系列的美术欣赏教育的实验研究,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由此可见学前儿童开设美术欣赏课程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必然选择.

美术欣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意义.美术欣赏不仅可以促进儿童良好艺术素养的形成,而且对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也有积极作用.

一、有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

在美术欣赏教育中,儿童接触到不同历史年代和题材的作品,这些作品既是从艺术的角度进行审美欣赏的材料,也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了解历史事件,社会生活、东西方文化差异和人类复杂情感的材料.它有助于开阔儿童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帮助儿童积累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知识.

二、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想像力和创造能力

艺术欣赏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家的生活和社会背景、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艺术欣赏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艺术作品就象一台发动机,它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而欣赏者则动员自身所有知识经验和个性情感来进行创造,使艺术欣赏对象带上独特的个性和创造色彩.在当代接受美学理论看来,艺术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个人提供同样信息的客体,而是一个有待读者、听者或观者参与并与之对话的特定的,开放的文本.艺术文本中有许多“空白”和“空缺”,它使文本产生极大的不确定性,它们呼唤和等待欣赏者运用想像力来补充和完成.因此,一件作品可以有许多接受方式,欣赏者融入作品的何东西都合法地成为意义.这一理论在儿童欣赏现代派大师的抽象作品时体现得尤其突出.

我们的研究结果证明,儿童对抽象作品作出反应的热烈程度,对线条、形状和色彩的感受水平,围绕作品的意象和情感所展开的想像能力,是绝大多数成人所不及的.抽象作品为儿童提供了一个不受拘束,自由想象、创造的广阔空间.此外,在美术活动中讨论作品情感,透过作品猜测画家心境和个性特点,给作品起名字等,也有利于儿童想像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有利于培养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艺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之间的对话,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等几个方面.无论是哪种对话都要借助语言这一相似度检测来实现.对于儿童来说,这几种对话是相互交织的.一方面,作品通过色彩、线条、形状、构图,以及所描绘的事物或情节等因素向儿童发出信息,儿童则靠敏锐的直觉和审美经验不断地获取这些信息,并作出情感上的回应.另一方面,儿童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对话,讨论乃至争论,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倾听别人的感受.在整个对话过程中儿童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希望将其表述出来.通过这种发展不仅表现在表述的流畅,长句子的经常出现各种词语,特别是与情绪情感有关的词语的大量运用上,还表现在儿童乐于表达,并能自然地将这种能力移到其他学科活动和日常交往之中.

幼儿美术教育的欣赏课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美术欣赏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四、有利于培养儿童积极的情感态度

儿童在感受力、领悟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的良好发展,有利于儿童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归根结底是由艺术的无错特点以及它给儿童提供的巨大的想象和创造空间所带来的.例如:他们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而不人云亦云;他们能大胆发问并积极尝试解决回答;他们会就某些问题展开积极的思考,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这些都表现出儿童们积极的情感态度.

美术欣赏课程实施指导的基本方法――对话法

(一)对话法的概念及特征

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儿童与艺术作品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交流.

(二)对话法的实施

在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实施对话法,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教师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儿童有自己的探索,平等的对话关系是对话能够进行的条件也是儿童乐于对话的前提.

2.教师自己首先要会与美术作品进行对话,做好儿童与美术作品之间的“审美期待”相似度检测.教师在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欣赏教育之前对美术作品的解释,同时在引导儿童欣赏的过程中又不停地被修正着.因此,教师自身应对美术作品所蕴含的意义进行合理的解释,对艺术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与欣赏.

3.要为儿童提供大量欣赏的机会,扩大其欣赏面.教师要给儿童提供大量欣赏的机会,扩大他们的眼界.这种欣赏除了美术作品的欣赏,也可以是自然景物周围环境的欣赏,还要适当地教给学前儿童一定的美术欣赏的基本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使他们在美术欣赏中首先能理解作者的用心,帮助他们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情感体验.

4.应给儿童利用多通道充分体验的时间.教师首先应给儿童一定的时间进行独立欣赏,要尽可能让他们用自己的以视觉器官为主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不要操之过急讲得太多,要让儿童畅所欲言,尽量不打断他们的陈述,充分发挥他们的观察力、艺术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5.教师不但要学会自己提问,还要教会儿童提问题.教师在用问题引导儿童对形式进行思考以后,还要帮助儿童总结,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体验.同时这也是儿童学习如何观察,如何比较等形式分析的方法.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语言都应该是通俗易懂的,简明扼要的要让儿童能理解.

6.教师可引导儿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在学前儿童的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宜引导他们运用边体验边讨论的方式进行,让儿童通过自己充分的感性的体验后,再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这种感受带有直觉的成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分析,这种感受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样性的,如语言表情,身体动作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