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政治贴近生活

点赞:32098 浏览:15312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高中历史必修一(人教版)呈现的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史.其中政治制度的教学有不小难度.其一是政治制度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其二是理论性较强,学生觉得枯燥,学习兴趣不高.以“祖国统一大业”一课为例,课标要求“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这涉及对“一国两制”政策的理解,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认识祖国统一的历史意义.对教师而言,如果把握不好很容易使此课变成政治课.因此,怎么样把一节政治色彩较浓的课上得有历史学科的味道,而且能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达成课程目标?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的思路是将枯燥抽象的政治理论贴近日常生活,用小人物的视角去看待大历史的变迁.本文是我应用上述思路对《祖国统一大业》进行的教学设计,有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导入

材料1:寻找姨妈于珍美、姨夫陈家望

姨,你好.我是大陆的张淑梅,你这一走就是15年,我每时每刻都在想念你,我姥爷已过世了.你的一直也打不通,现在大陆与台湾也已通航,大陆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直想去台湾看望你,由于不知你现在的住所也联系不上.

材料2:寻亲:祖籍湖北南漳爷爷李道培

祖籍详细地址:湖北省南漳县韩家冲.你临走时,奶奶腹中的胎儿——我的爸爸李德国(1948.06.19)及其家人急切盼望你的回音.

材料3: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于右任(国民党元老)《望大陆》

师:大家看这几段文字反映了什么?

生:对于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师:这种思乡之情是否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生:是的,无论在大陆,还是台湾;无论是民众还是政界高层都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师:所以,求统一是两岸人民共同的心声.

师:有家不能回,有亲人不能见.这该是多大的痛苦!所以于右任先生悲痛地写下了“山之上,国有殇”.这样的悲痛就是由于祖国不能统一.你们以前有没有想过,祖国分裂这几个字背后也许是成千上万个家庭无法团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祖国的统一大业.

分析:在上课之前我曾经考虑过用祖国分裂的历史进行导入,但后来放弃了.因为我觉得那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可能无法使他们产生共鸣,没有共鸣也就没有情感的投入.而学生缺乏对学习的情感投入往往是低效学习的开始.所以我后来选用了在网络上搜索到的几则寻人启事,并配上于右任的诗歌,希望用亲情来打动学生,从而扫除他们对这节课的轻视和排斥,使他们带着感情去学习.除此以外,通过这段资料,我希望学生可以初步地感受到大历史和小人物之间的微妙关系.

二、基础梳理,整体感知

让学生阅读课本,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三、贴近生活,突破重点

重点1:台湾问题的由来

材料1:小时候叫父亲“多桑”.我做坏事,他骂我“八格野鹿”.等三十几岁的台湾朋友告诉我.跟“多桑”一代不同,他自己不会说日语,只是知道台语里面的一些日语词汇而已.有一个晚上在阳明山的公共温泉,我也听到台湾女人向长辈伙伴说“欧巴桑,哈压克”,很明显是日文“阿姨,快点儿”的意思.

——凤凰网《去台湾寻找日本文化的乡愁》

师:这段文字反映了什么?

生:日本文化对台湾影响非常大.

师:从历史上来看,这是因为什么?

生:1895年,清政府和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日本占据了台湾.

师:那日本什么时候又退出了台湾?

生:抗日战争之后.

师:再后来呢?今天的台湾怎么又分裂出去了?

生:1949年,退踞台湾,所以导致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师:所以说,台湾问题和1895年的台湾问题有什么不同?

生:1895年是外国人占据的,属于国际问题.今天台湾问题是我们中国人自己内部的矛盾,是内政.

分析:今天的台湾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中国人社会.我们有共通的语言、文字、习俗、符号认

同、历史记忆、喜怒哀乐、情感倾向、价值取向,使两岸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这所有中国人的心灵归宿.两岸文化、经济和政治逻辑的交互作用,构成了两岸统一的基础.

重点2:中国的统一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的转变及发展

(1)中国的统一政策在20世纪70年代的转变

材料1:一九六二年我十一岁,正在小学上学.当时尽管在自然灾害的影响下,人民生活很苦,但文化活动还不少,精神生活还是很充实的.那年九月在国庆节前夕,区各小学组织了一次迎国庆文艺汇演,我们学校选的是男生表演唱《大炮封锁金门岛》.我爱好文艺又是少先队大队长,也荣幸地被选为演出的队员了.等我们在台上表演敌军从坑道里伸头东张西望和驾驶汽车等动作和被炮火击中的惨相,诙谐幽默的歌声和惟妙惟肖的表演动作,赢得了台下各校老师和同学们一阵阵开心的笑声和掌声.

——摘自“梦驰神游”的博客

材料2:

大炮封锁那金门岛,封锁金门岛,

哎!公路上汽车它不敢跑,汽车不敢跑,交通断绝了,

美国吉普刚走动,刚刚一走动,

嘿!开炮!通!连人带车都报销了,嘿,连人带车都报销了.

大炮封锁那金门岛,封锁金门岛,

哎!电线全都给打断了,电灯不着了,不通了,

刚想出来接电线,刚想接电线,

嘿!开炮!通!接线的人儿也报销了,嘿,接线的人儿也报销了.

大炮封锁那金门岛,封锁金门岛,

哎!敌人的损失可真不小,也没弹了,人也没粮了,

美国护航送物资,护航送物资,

嘿!开炮!通!夹着个尾巴就往回逃,嘿,夹着个尾巴就往回逃.

——节选自60年代歌曲《大炮封锁金门岛》

师:这两段资料从一个角度显示了60年代的台海关系,当时的中国政府采取什么政策去解决台湾问题呢?生:当时台湾与大陆分离,关系是紧张的,中国政府希望用武力收复台湾.

师:是啊,所以这首歌的歌词,以及人们当时有那样的反应也就不足为奇了.其实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已将单纯用武力解放台湾的对台政策,改变为坚持武力统一的同时,争取以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因此,炮轰金门,实际是中国政府为反对美国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对国民党军队在大陆沿海岛屿进行骚扰而采取的军事行动.我想问问大家,你们现在还会在庆典上唱这首歌了吗?

生:当然不会了.现在都强调和平统一了.

师:那是什么时候我们的政策调整了呢?

生:1979年的《告台湾同胞书》.

师:再想想我们为什么不早不晚在79年调整?联系一下国内外形势.

生:1979年我们和美国正式建交了.同时我们已经开始改革.所以不能再搞战争了.

师:有一定道理.70年代末80年代初,和平与发展渐成时代主题.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已调整为“全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一个重大战略改变,对台工作自然服从于此,中国率先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对台方针政策,从而主导了两岸关系的发展,使两岸关系由军事对峙转变为和平对峙.所以统一政策的调整和我们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是互为条件的.而且这个政策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有很大影响.谁说说看?

生1:没有和平,两岸仍然关系紧张,现在去台湾旅游就不可能.

生2:可能我们也听不到台湾歌星的歌了.

师:是啊,如果没有这项政策,搞不好我们现在依然在唱《大炮封锁金门岛》呢.所以政府的政治决策其实可以从不同层面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而且在我们生活的变迁中往往能找寻到它的影子.

分析:这段用了两则史料,意图在于引导学生从生活史的角度分析国家的政策变迁.两则材料都来自于互联网.第一则应该属于口述史料的范畴.由于博客没有实名制,所以无法严格地考证这段史料的出处,但这并不妨碍其在课堂上的应用.第二则是一首很有时代特征的老歌.从教学效果上来看,这两则史料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让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生活跟国家政策之间有很大的关系.

(2)20世纪70年代以来两岸关系的进展

材料3:还记得很小的时候家里只有一台黑白电视机.有一天家里收到了一封信.我听大人们讲那是台湾的大爷爷(爷爷的哥哥)寄来的.大人们很惊喜,因为和台湾方面早已断了多年的联系.信中说他为我们写了一台松下牌的大彩电,但只能寄到北京,让我们赶快到北京去取.

师:你们知道文中的“我”是谁吗?

(学生表示不知道)

师:其实这个人就站在你们的面前,正为你们上课.

(学生很惊讶,纷纷议论起来)

师:那个时候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还很小,所以记忆很模糊.后来我才听说我的大爷爷就是解放战争之后去的台湾,但是后来一直无法跟大陆家人联系.所以那时收到他的信,全家都非常高兴.大家找找看,为什么我家可以在90年代初收到信,而之前就不可以呢?

生:以前大陆和台湾关系紧张嘛,后来就逐渐开放啦.

师:是啊,没想到两岸关系的改变也把我的家庭也牵扯了进去.大家归纳一下20世纪70年代以后两岸关系的进展.

生:1979年元旦,解放军停止炮击金门.

中国人民政府倡议三通,1987年,台湾当局采取了开发措施.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1990年,海基会成立;1991年海协会成立.

1992年,达成“九二共识”.

1993年,汪辜会谈成功展开.

2005年,连战“和平之旅”.

师:在这其中除了的接触,我们重点看一看民间的交往.“海基会”与“海协会”的会谈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当年汪辜会谈达成共识之后,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先生宴请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先生.现在,如果让你是当年的厨师长,你怎样为这道宴席设计菜名?

(学生活泼起来,开始讨论)

生1:团团圆圆怎么样?

生2:还可以有普天同庆.

师:不错,寓意都挺好的.我们来看看当年的菜单.

材料4:情同手足(乳猪与鳝片)、龙族一脉(乳酪龙虾)、琵琶琴瑟(琵琶雪蛤膏)、喜庆团圆(董园鲍翅)、万寿无疆(木瓜素菜)、三元及第(三种海鲜)、燕语华堂(官燕炖双皮奶)、兄弟之谊(荷叶饭)、前程似锦(水果拼盘).

(学生都很兴奋)

师:这些菜名都是汪道涵先生亲自设计的,把它们连起来,大家看看.

材料5:你我“情同手足”,同是“龙族一脉”,今夕“燕语华堂”“琵琶琴瑟”和鸣,谱一曲“喜庆团圆”,祝大家身体健康“万寿无疆”,海峡两岸的“兄弟之谊”定能“前程似锦”“三元及第”.

(学生惊呼起来)

师:汪先生在菜名里倾注了怎样的感情?

生:两岸人民都是中国人,大家都是兄弟姐妹,希望两岸能够统一.

师:从中表达出两岸统一的前提是什么?

生:大家都是中国人,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师:所以,尽管其中仍然有着障碍,但大陆与台湾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和友好,统一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我家和台湾方面的系也越来越便捷,这就是一个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分析:台湾问题是一个现实感很强的问题.就在当下,它仍然没有解决.同时,它还是一个具有历史感的问题.历史上有很多个“台湾问题”.所以首先要为学生分析清楚今天的台湾问题的历史渊源.除此之外,让学生感受到这20年间的台湾与大陆关系的进展,以及引导学生认识到台海问题解决的前提是突破这一重点的关键.因为自身家庭的特殊经历,所以我讲述了自己家庭的一段往事,学生很感兴趣,也很惊讶:原来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事情.同时,抓住书中汪辜会谈这一知识点加以补充资料.学生觉得菜单的资料很有意思,既形象,又能从中看出海峡两岸的浓浓亲情.

重点3:一国两制政策的理解

师:关于“一国两制”的基础知识大家已经梳理过了.下面我们具体探讨一下这个政策.在回归之前,香港曾有一种声音,说香港回归之后大陆会大幅度插手香港的事物,这将改变香港固有的社会秩序,威胁到香港的繁荣与安定.这种声音曾在香港人心中引起了一定的恐慌.那事实怎样呢?一国两制政策有没有被后来的港人接受呢?看看各方人士怎么说的.材料1:政治转型进行得很顺利.大陆没有吞掉香港,解放军也不像人们害怕的那样遍地都是.香港还是香港.

——前香港政务司司长陈方安生

材料2:香港法制在回归之后,在日常司法运作层面,香港法官独立判决的传统,并没有改变.

——前香港大律师公会主席梁家杰

材料3:香港金融运作的国际水平、金融监管系统的透明和专业,在回归之后并没有受到干扰.世界各国的商人,只要来到香港,就可以找到想要的金融商品,原来的优点都完全保留了下来.

——富邦(香港)行政总裁的李晋颐

材料4:“马照跑,股照炒,舞照跳”.对于“一国两制”,港人喜欢用这9个字来形容.香港公司发展事务执行总监麦建华仍然非常感慨:“现在看来,回归时所提到的生活方式不变的承诺已经兑现了.”在香港一家物业公司工作的张老伯是有着几十年股龄的老股民,别看他已经两鬓斑白,但对高风险、高收益的衍生权证(俗称“窝轮”)却情有独钟.“我收入不算高,太贵的股票写不起,但我可以写这些高价股的替身——‘窝轮’”.张老伯说:“炒‘窝轮’,炒的就是心跳.”

——《读者周刊》

师:上述资料都反映了什么?

生:香港人的原有生活并没有因为回归而受到巨大的冲击.

师:这种情况出现是因为什么政策的保证?

生:一国两制.

师:为什么这么说呢?

生:一国两制政策规定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香港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

师:所以这项政策的保证之下,在某种程度上“香港还是香港”.但是,香港真的还是以前的那个香港吗?

(学生觉得很茫然)

师:给大家看一件曾在香港民众中颇具影响的一件事.

材料5:香港大会堂旁边的皇后码头不算精美的建筑,它仅有的历史价值,是从前香港总督赴港履新,都会搭船从皇后码头登岸,检阅仪队,再到旁边的大会堂宣誓就职.一九五三年填海工程时已拆过一次,当时也没有什么异议.当港府今年为了扩大填海,打算再次拆除皇后码头,却遭遇前所未见的强烈反对.民众在码头举起“不要说再见”的布条,通宵.他们对英国皇室毫无依恋,而是在这码头身上,有着这一代几乎每一个香港人的共同记忆.年轻时可能在这里谈过恋爱;中环区的白领被上司责备或者奖赏,会到这里看海整理心情;也可能只是惨绿少年时代在这里毫无理由地发呆.更多的是家人亲友结婚时,在码头合影留念等.在拥挤的香港,码头这个角落始终宽阔地包容所有人.在香港出生成长打拼的这一代人,比上一代更看重香港是自己的家园.拆掉码头,意味抹掉他们深爱的集体记忆.

——《天下杂志》

材料6:香港过去好像一家大酒店,人与酒店的关系,只是房客关系.等今天的香港人不必再因战乱或九七问题颠沛流离,凝聚力也有了合适的土壤.

——梁振英

师:是谁要求保留皇后码头?原因是什么?

生:是香港的民众.因为皇后码头有着他们的共同记忆.

师:是啊,小小的一个码头是一代香港人得意与失意的缩影,香港人要求保留的正是他们的这段集体记忆,而不是对英国殖民者的留恋.我想你们的心中是否也有一块小小的“皇后码头”呢?面对的市民的强烈反对,特区政府同意暂停对皇后码头的拆除.从这个例子中大家可以看出,如今的香港是谁在治理?香港的地位发生了什么改变?

生:是香港人在自己治理自己,香港也已经不再是他国的殖民地了.

师:通过上述资料看,一国两制政策有怎样的影响?

生:香港不再是殖民地,推动了祖国的统一.

师:还有呢?从香港人反对拆除皇后码头这个例子,以及“凝聚力也有了合适的土壤”这句话还可以看出什么?

生:一国两制保证了港人治港,同时增强了他们的凝聚力.

师:对于香港的持续发展呢?

生:保证了香港的持续繁荣与发展.

分析:对一国两制的分析是本课重点中的重点.在本课的第二环节,学生通过基础知识梳理已经对一国两制的内涵有了一定的把握.但如果学生不能直观地感受到它对香港的影响,那就无法真正地理解它.他们就仅仅只会把它看成一项高高在上,与自身无关的政策.所以我找了两段资料,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的情景中分析一国两制给香港带来了影响.从教学效果上来看,炮轰金门的那段老歌让学生看到了40年前的校园生活一角,学生觉得离自己很近,很好地拉近了现实与历史的距离.

四、升华认识,突破难点

问题:祖国完全统一的意义

材料1:2005年,应总书记的邀请,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于4月26日至5月3日到南京等城市参观访问.总书记于4月29日在人民大会堂会见连战一行,国共两党共同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相隔60年后再次握手.

材料2:由于中国大陆、港澳、台湾地区的经贸、投资日益加强,事实上已初步形成一个经济区,即中华经济区.等在享有盛誉的亚洲“四小龙”中,台湾,香港已然占了两个,可以想象,如果大陆、台湾、香港和澳门最终连成一体,那么腾飞的必将是中华这条巨龙.

——王新生《一国两制论》

师:此前两个党派握过手吗?

生:握过.最早是在国民大革命的时候.

师:还有呢?

生:抗日战争的时候.

师:这两次握手产生了什么影响?

生:第一次合作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进展,第二次合作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师:抗战胜利后,两党又如何了?

生:合作不成,展开了内战.

师:所以从中你能看出什么?

生:合作往往能够双赢.

师:所以从政党合作的角度,如果两岸统一的话等

生:可以推进政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师:除此之外,从材料2的角度看,最终统一最大的受益者是谁?

生:是每个中国人,最终统一会推动中华民族的复兴.

赵亚夫先生主编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中有这样一段让我印象深刻的话:“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不论是义不独生的邓世昌、愈挫愈奋的辛亥志士,还是玉石俱焚的抗日英烈,似乎都难以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每每讲到这些教学内容请学生阐发内心的感受时,全国各地的学生都会有这样惊人一致的‘标准’答案:‘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换来今天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而奋斗.’”我们的政治史教学很多时候陷入了一种模式化——固定的授课套路,固定的思维模式,固定的标准答案.这些僵化的模式不但让学生们昏昏欲睡,也让教师们的教学缺乏生命力.我在想,是不是我们的教学离日常生活太远了呢?讲述人物过于高大全,给学生带来的也许正是检测大空.我想自己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做出一些改变,为他们搭建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让他们通过我们日常生活的改变去思考历史的变迁.为达成这个目标,我认为可以从以前三个方面去进行设计:

让政治贴近生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还原历史的细节.历史实际就是过去发生的事.我们几乎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原因就在于故事有血有肉、形象生动.如果我们经常把五彩缤纷的历史概括成干巴巴线索和抽象的概念,这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更不利于他们透彻地掌握这些历史概念.因为人对事物的认知规律是从感性到理性.

(二)关注社会生活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是政治、经济演变的一面镜子.它能给我们提供大量的鲜活史料.在课堂上得当运用这些史料,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在无形中锻炼他们的历史思维.当然,这方面的史料非常庞杂、零碎,其收集整理工作需要耗费教师课后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三)搭起通往学生精神世界的桥梁.人不是一架单纯接受知识的机器,人需要被打动.而当人被打动之后,对于知识的思考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如果学生不能被打动,那他们充其量会觉得历史好玩而已,他们将不能体会到历史的深刻.那么,“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也就只能成为空洞的政治说教.


【作者简介】郑远,男,1986年生,江苏南京人,中学二级教师,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历史教师,主要从事历史教学研究.

【责任编辑:王雅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