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探析

点赞:26564 浏览:11978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如今许多高校都将英美文学课程设置为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使学生能够在阅读英语经典文本的过程中提高对语言的感知力和应用能力.然而,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很多学生认为课程内容庞杂,难以记忆和理解.要想转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寻求新的教学方式,更有效地讲授英美文学课程.

[关 键 词]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

[作者简介]王菲菲(1982-),女,陕西西安人,西安邮电学院外语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陕西西安710121)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50-02

随着高校教育越来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近年来,高校文学课程比例不断增大.无论对于理科生还是文科生来说,学习文学一方面可以提高自己的修养;另一方面能够从繁重的专业课学习中获得休息,关注人文,热爱生活.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更加注重对英美文学的学习.根据教育部在2000年最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规定:“文学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欣赏、理解英语语言文学原著的能力,促进学生语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质的提高,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学和文化的了解.”众所周知,要想把一门外语学通、学精,了解和学习这个国家的风情与文化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通过学习英美文学课程,学生可以从多种多样的文学文本生动的英美国家文化,观察英语国家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极大缩小英语学习者和英语这门外语的距离和代沟.此外,在阅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学到最为地道的英语表达方式,逐渐改掉在中国英语课堂上养成的以语法正确为最终目的、对某特定含义的表达方式单一等不良的英语使用习惯.

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美文学课程是很有必要的.然而,笔者通过一个完整学年的英美文学授课以及与学生进行直接沟通后发现,英美文学课程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教学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很多学生认为自己将来不会继续从事英美文学方面的研究,没必要读这么多文学方面的书籍,不如去学翻译或商务英语更为实用.有少部分学生对文学有兴趣,想在本科毕业后考取英美文学方向的研究生,但他们也只关心某位名作家的生平、某部经典作品的中心思想,认为能够应付考试就行.究其深层原因,学生无法对课程产生真正的兴趣应该归咎于当前英美文学课程不太完善的教学模式.教授课程的教师基本上都会按照先英国后美国的顺序,根据时间推移,逐一讲解不同时期的主要作家作品.由于需要介绍的作家作品太多,很难突出重点,也没有时间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文学赏析.学生只能一个个记忆作家作品,没有透彻的理解,自然无法产生兴趣.及时转变英美文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建立有效的教授模式,是当前教授此课程教师的当务之急.笔者作为这一课程的授课教师,对具体的改进方法有如下思考.

一、采用以自主讲解为主、教材为辅的授课方式

当前,各个高校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材并不统一,大部分使用的是吴伟仁主编的《英国文学史及选读》和《美国文学史及选读》,或李公昭主编的《英国文学选读》和《美国文学选读》.前者为全英文教材,后者除选读部分外全部用中文讲解;前者选段较多,后者讲解较详细.以笔者的经验,在授课过程中,无论用何种教材,基本都不可能严格按照教材的编排按部就班地讲下去,总会遭遇到时间不够、选文过长或分析不足等问题,所以很多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完全书,只能对很多文学知识做“浮光掠影”式的介绍,采用“作者生平介绍—主要作品—领读选段”单一的方式匆匆结束课程.另外,完全按照教材的编排讲课很难兼顾“文学史”和“文学选读”两方面的授课内容,往往是先介绍“文学史”,再进行“文学选读”,容易忽略向学生讲解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文学史”和“文学选读”是不能分开的.“文学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文学发展的清晰脉络,理解文本出现的特定历史环境;“文学选读”可以验证和巩固“文学史”的发展,把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变得活跃和真实.基于这种现状,几乎没有教材能够让教师完全参考其编排来讲解文学课程.


笔者认为,在文学课程授课中,教师不妨脱离开教材,以教师对英美文学各个时期特点的理解,整理出清晰的脉络,向学生有目的、有层次、有重点地介绍文学知识.必要的时候,可以放弃“平均分配”的讲解,着重强调文学成就更高、产生影响更大的文学时期,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细读,而对时间间隔较远、文学成就不突出的时期只作简要介绍,选文略讲或者不讲.另外,英美文学课程的安排往往是一学期英国文学,一学期美国文学,分别为32课时.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英国文学起始较早,积淀更加深厚,从中古时期一直讲到现代时期需要花费比美国文学更多的时间(美国文学基本从浪漫时期讲起),所以不必拘泥于时间的限制,在英国文学上逗留的时间长一些,才能保证学生对英国和美国文学的学习尽量全面.自主讲解也可以精简授课内容,有取有舍,重点突出.

二、设计艺术的文学课堂

英语专业的学生或多或少都读过译文版的英美文学小说,但要把英美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的时候,只读过几首诗歌或者几本小说就远远不够了.教师的任务就是要把文学知识用系统化和深刻化的方式讲授出来.但庞杂且枯燥的文学时代的划分以及文本的含义往往令学生感到僵化和难以记忆,渐渐失去兴趣,于是设计艺术的文学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学课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1.打破一个教师“一讲到底”的模式.本科阶段英美文学课程一般开设在第三学年,由一名教师把课程从头讲到尾.由于授课任务量很大,教师难免会顾此失彼、难以深入,在上课前仅仅将基础知识整理准备好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让教师无暇设计课堂的互动环节,如此一来,文学课堂就必定显得单调.所以,像英美文学这样提高性的课程完全可以打破单一教师的授课模式,让多名在文学方向有研究的教师分担这一学年的课程.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特长,分别负责讲解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文学特点,既可以保证教师备课的充分和讲解的深度,也能让学生保持新鲜感.如果受到师资力量的限制,可以采用两名教师同时授课的方式,一人负责一个版块.如一名教师介绍某一特定文学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另一名教师负责介绍该时期文学作品的特点,这样能够让教师的思维更流畅,讲解更全面.如果时间富足,可以共同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现场进行讨论、戏剧表演、诗歌朗诵、小说片段重现等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2.加大“文学选读”的分量.正如在上文提到的,英美文学课程是“文学史”和“文学选读”的结合.但这两方面却不可能完全对等.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史”轻“选读”,教师侧重于对文学发展历史的介绍,只留下极少的时间带领学生浏览文本.学生只能从教师的讲解中记忆文学和文本的特点,没有时间在具体的文本中求得证实,所以笔者提倡相反的重“文本”轻“史”的方式.根据现在教材的编排方式,文学史的知识完全可以通过让学生提前阅读教材,自主提炼某一特定时期文学作品所具备的共同特点,但让学生自己阅读具体文本是相当有难度的.如果教师能在课堂上加大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选读”的分量,扫除学生在理解文本语句上的困难,并通过分析具体的人物形象,欣赏独特的表达方式,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自然地加入文学术语的讲解,将对学生的学习大有裨益.如要介绍诗歌的格律,可以通过阅读莎士比亚著名的十四行诗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抑扬格”,再通过阅读布莱克的诗作《老虎》给学生介绍“扬抑格”,然后经过对这两首诗所表达内容的分析,向学生讲明这两种诗歌格律运用的范围和在表达不同含义时所发生的作用.

有效开展高校英语专业英美文学课程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英美文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在给本科生讲授英美文学课程时,适当地引入简单的文学批评理论也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如鼓励学生用女权主义批评来阅读《简·爱》,让学生除了理解简·爱这个女性是如何独立外,也能看到女性角色在社会中是如何被压抑的,而简·爱这个勇敢的女性形象又是如何反抗和颠覆了传统的意识形态,这也是《简·爱》这部小说备受赞誉的原因.再如,可以用自然主义宿命论的观点来思考德莱赛的名作《嘉莉妹妹》中嘉莉的悲剧命运.当然,这一切都要在“文本选读”中完成.通过加大“文本选读”的分量,可以让学生透过文本看到活生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帮助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每个文学时期的特点,有益于扩大词汇量、提高阅读速度.

3.适当加入比较文学的学习方法.文学现象多种多样,互文现象时而有之.比较文学是在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学生对某一个文本的记忆可能很单薄,但通过与另外一个文本的对比学习就会加深印象.笔者在讲解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序言)时,曾把长文本的第一个诗行“当四月的甘霖渗透了三月枯竭的根须”和英国现代派诗人代表——艾略特的长诗《荒原》的第一句“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进行对比,通过这种互文现象,让学生明白,同样是“四月”的景象,在不同时代不同文本中却表达了不同的含义,为各自的文本奠定了不同的基调,帮助学生分辨不同时期各自的文学倾向.

学生可能对英美文学文本很陌生,但却对中国文学相对熟悉,因而可以通过比较文学的学习方法将英美文学与中国文学对映比较,加深学生对文本的印象.如英国新古典文学末期的小说家亨利·菲尔丁的代表作《弃儿汤姆·琼斯》因其小说里人物众多且栩栩如生,被誉为英国版的《红楼梦》;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诗歌《一朵红红的玫瑰》里的诗句也与中国传统民歌《上邪》中的诗句相吻合.通过这种对比,能够拉近学生和陌生文本之间的距离,提高学习效率.

三、大力推行多媒体教学

要想使英美文学课堂变得有声有色,没有多媒体设备的帮忙很难达到最好的效果.使用多媒体课件首先就会为教师节省板书,将更多的课堂时间投入到讲解和与学生互动中.其次,由于英美文学中不少优秀的作品都被改编成了电影,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在课堂上播放电影或电影片段,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更为生动的印象.笔者曾在讲解庞德的印象派诗歌《在地铁站》时,发现学生很难通过枯燥的概念来理解什么是“印象派”,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了梵高、莫奈等著名画家的印象派画作,能够更直观地传达印象派的特点,那就是“捕捉和记录一瞬间的印象,使一瞬间成为永恒”“艺术家将焦点转移到纯粹的视觉感受形式上,作品内容和主题变得不再重要”.学生通过画作明白这一特点之后再重读这首诗,很容易就明白诗人是如何用一些简单的意象来表达他在地铁站中一刹那的感受.

四、结语

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为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英美文学课程的必要性自不必说,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英美文学课程是教师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要想让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程产生兴趣,教师要将课设计得生动有趣,带领和引导学生遨游在文学浩瀚的海洋里,让文学在学生的素质培养中发挥最大的效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英)杰弗雷·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M].方重,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3](英)艾略特TS.荒原[M].赵萝蕤,张子清,译.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0.

[4]胡家峦.英美诗歌名篇详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