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全息理的小学品德学科教学

点赞:8461 浏览:3291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全息理论是近年兴起的一种新的观照世界的理论,它存在于自然界、社会、思维范围内,有着重要的方法论意义.事实上,不管是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本身,还是德育素材,抑或是德育的大环境,都具有全息特征,因而将全息理论用于指导小学品德学科教学工作,对于该学科教学现状的改善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它将有利于我们以高效的整体观和发展观进行全方位的品德教学深入研究.

一、全息理论与小学品德学科教学

1.全息理论简介

全息理论最核心的概念就是“全息”.所谓全息是指整体上的任何一部分或母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都包含着整体或母系统的全部信息.1848年,德国物理学家盖柏(Gabor,D.)和罗杰斯(Rogers,G.L.)发现波前再现的两步无透镜成像现象,从而提出了全息(Holography)概念.全息现象作为客观世界的一种普遍现象,存在于客观世界的所有物质系统和非物质系统中.因此,研究一切科学领域的全息现象与全息规律的理论,就是全息理论.其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间紧密关联的整体,任何一个部分都包含着能映射整体特征的信息,这个部分就被称为全息元.全息元是整体的缩影,具有胚胎性、发育性和重演性等特征,它通过各种确定性关系或是通过继承母系统的某些信息去反应整体.基于全息元,全息理论所探讨的全息规律包括以下三大方面:(1)客观世界的任何系统都是全息系统;(2)整体缩影率,即指在全息系统内部,任何子系统都包含着母系统的全部信息;(3)重演进化率,意指各全息元的发育过程简明地重演着整体系统发展的历史;同时全息元又以自己的进化促进整体系统的进化.


2.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的全息性

小学品德学科教学活动的全息性具体表现为品德教材自身所具有的全息性.教材作为一种文化资本,传递和复制社会文化,同时也受其规范和制约.小学品德学科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课程的主要载体,它以螺旋上升式的编排设计,寓时代现状、社会问题、道德等信息于教材之中,是当今社会和时代生活的整体缩影.对品德教材的激活,意味着教师要把生活中的各种社会元素融入课堂,把学生的真实生活和想法引进课堂,避免在使用教材时存在的“照搬照抄”“看图说话”等误区.此外,品德教材的全息性是由课本中的文字、图片、留白、情境等各类文本素材的全息性决定的.教材中,每一篇德育课文都是引导学生学习、研讨的话题,课文中又生成多个小话题;主题文字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的主要思想和观点;照片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空白框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情境对话则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还有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形式的图标,是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讨论、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任何部分都是整体中的部分,都反映整体,就是一句名人名言,一张照片,甚至是一个词也都是全息的.

基于全息理的小学品德学科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品德学科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0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基于全息理论的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策略

全息元的三方面特征在小学品德学科教学中具有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基于该理论,品德学科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新策略:

1.资源提炼,寻找全息元

全息元是构成系统或整体的基本单位,它不仅是整体控制下的结构和功能单位,还是相对独立的自主发育单位.当我们把一篇德育课文看成是一个整体时,该课中的文字、图片、情境等素材则成了该系统的部分,其不止能折射知识与内容方面的信息,还能成为“能力元”“情感元”“价值元”,且随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而相应变化.我们的教学若能紧扣这样的全息元,就能以最佳的视角将德育素材有血有肉地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达成有效教学.

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不说话的“朋友”》一课,课题中的“朋友”一词,就是激起学生关心和保护公用设施意识的情感元;使学生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公用设施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初步形成爱护公用设施人人有责的公德意识等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几乎都囊括于“朋友”这个看似寻常却内涵极其丰富的全息元之中.

2.遵循“整体缩影”,开发德育主题

根据全息元的胚胎性与发育性特征,每一课的品德教学内容总是按照全息的规律而产生的,是对比它更高一级的系统的“整体缩影”.然而,必须承认的是教材所承载的信息量是有局限性的,教材不能穷尽所有信息;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也不能全面做到与时俱进.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在使用课本时可对教材内容和编排顺序作适当调整,要不失时机地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事例来充实教材.这就需要教师提升学科教学敏感度,学会从“整体”理解“缩影”与从“缩影”理解“整体”,在教学中适度挖掘和拓展课本中的素材,引领学生与多个文本信息精神交汇,促进富有个性的教学信息的生成以及课程资源的全息开发.我们利用品德课程资源的胚胎性特征,就可以以“一斑”窥“全豹”,扩大德育素材信息域,进而让课堂教学发育“丰满”.

如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下册《可爱的家乡人》一课,可将其与同一单元的课文有效结合,亦可融入地方课程中的内容,组成一个教学主题,之后教师再紧紧围绕主题,带领学生高屋建瓴地学习教学内容,提升品德教学有效性.

3.重视体验性学习,完成高速重演

根据全息元的重演性特征,学生提高思想道德认识的学习过程应该就是对德育素材的高速重演.学生只有亲历某件事,从中获得真切感受,才能激发起相应的道德情感.小学“品生”“品社”课中的体验式学习是学生在不同的实践及活动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促进道德成长的一种学习方式.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参与到信息领悟过程中,努力建构有意义的理解.而建构的前提是对文本的激活,激活各类文本素材所映射出的关于生活和社会的信息,让学生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中,开展“拉钩上吊一百年不许变”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与自己的好伙伴拉钩许下承诺,帮助孩子们重演真实的诚信生活.

4.全息建构,多角度探究学习

信息的提取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建构,同时又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全息视野下的教学信息重构,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已有的条件,注重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客观世界与人的主观世界,形成兼容的整体.对于学生来说,文本是一个全息元,学生必须调动自身的已有经验来学习它.教师可以将文本看成一个研究主题,设计和组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解决问题,让学生探究的思维向四方辐射,进而获得更好的全息元.学科知识、方法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都可以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得以全息地建构与发展.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同样是学习》一课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用红黄蓝三种颜料调试出紫色.在活动中,有的学生多加了一些红色,有的学生多加了一些蓝色,还有的同学多加了一些水,结果每一小组调出的紫色都不一样;学生就在这样的探究中完成对本课“做一做也是一种学习”的德育主题全息建构.

全息理论思想丰富,并逐渐运用于教育领域.本文仅是对全息理论与品德学科教学的结合做一粗浅的尝试,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更多的品德教育工作者对此问题的讨论与探究,从而为品德学科教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单位:南京市双塘小学

江苏南京210004)

责任编辑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