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

点赞:5972 浏览:2122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教[2001]17号)(以下简称“纲要”),启动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纲要”在课程结构中提出: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等以及综合实践活动.高中以分科为主,开设技术类课程.特别强调“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的内容.从吉林省的情况看,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重点是城区(包括县城)的学校(场所、基地).因此,加快建设好城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是吉林省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落到实处的关键所在,同时也需要有关部门建立相应保障机制、保障政策,促其健康向前发展.

一、我省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发展情况

1.我省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进入了稳步发展时期.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高中开设技术类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保证小学生每学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10天,初中生每学年不少于20天.据此,吉林省城区开始兴建综合性劳动实践场所(学校),集中对城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教育教学活动.2003年,教育部、农业部、国土资源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意见》(教财字[2003]6号)文件,指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是培养学生劳动观点、劳动技能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深化农村教育改革、提高教育为农村经济怎么写作能力的有效载体.2005年5月,根据国家文件精神,吉林省教育厅下发了《吉林省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实施意见》(吉教校产字[2005]1号),对全省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场所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加大投入、注重实效”原则,有效整合现有教育资源,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出地方特色;把城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和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一期部署、同步建设;努力拓宽育人渠道,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场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积极响应号召,城镇兴建综合性、独立建校的劳动实践场所,农村普遍兴建有育人特色的较大规模的劳动实践教育场所.截止到2009年末,全省已建立城区(含县城)综合性劳动实践场所19所,农村乡镇学校兴建较大规模实践场所460个,数百万学生参加了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能力普遍有了提高.先后涌现出长春市朝阳区素质教育基地校、延吉市中小学劳动实践基地校等一大批先进典型.

在场所(基地),学校组织陶艺、木艺、布艺、电工、钳工、摄影、烹饪、野外生存训练、无线电测向、农作物种植、军训、野炊、垂钓、篝火晚会以及思想道德教育、安全教育、环保教育、国防教育、禁毒教育等活动,深受学生、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普遍欢迎.全省已建成的19所综合性劳动实践场所,年接纳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达30万人次;已建成的460所较大规模的劳动实践场所,年接纳学生参加生产实践活动达120万人次.其中长春市朝阳区素质教育基地校、白城市洮北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基地校一次可接纳学生350人和10名指导教师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2.当前影响我省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面临的问题不容忽视.尽管我省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1)领导认识不到位.有的城区教育局以为有没有劳动实践场所都行,建设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的积极性不强.

(2)场所建设数量有待提高.吉林省现有城区22个,有14个区兴建了综合性劳动实践场所,有9个区设有劳动实践场所;县(市)38个,有3个县建了综合性劳动实践场所,大多数县没有建劳动实践场所.较大规模劳动实践场所数量、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不仅场所建设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还没有行动,而且已建成的劳动实践场所设施还简陋,劳动实践场所开设项目也较少.

(3)和新课改衔接不紧密.新课改规定中小学开设综合实践活动、高中开设技术类课程;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同时予以时间保证.现有的劳动实践场所(学校)课程设置与新课改要求衔接不好,多以简单的军训、手工包饺子等体改综合实践活动,远远不能满足新课改的教育教学要求.

(4)场所建设运行经费短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及教育教学活动没有单独立项列支,也没有纳入到收费项目中,只是场所建设教育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越是场所建设好、教学内容丰富的场所(学校),经费越是短缺,制约了场所建设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开展.

(5)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数量不足,尤其是既具有教师资格又具有一定专业技术的“双师型”教师比较缺乏,综合实践教师队伍还很不稳定.

二、城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基本思路

“纲要”中将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纳入课程结构中,显示其所担负的责任、目标的重要性.

1.以“纲要”为依据,确立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发展方向.(1)以学生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初步掌握获得从事基本劳动和劳动技术活动的能力;(2)为素质教育搭建平台,发挥场所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作用,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3)学校劳动实践教育研究能力的提高,增添了场所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和活力;(4)学生“三个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培养多样化、复合型适用人才.同时,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开展多种模式的场所可持续发展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研究.

2.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创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新模式.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社会资源,建设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各地应利用乡校合并的契机,把闲置的学校改建成为城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目前,吉林省城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的建设模式都是通过这一途径来实现的,做到了劳动实践场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根本性改变.

3.加强场所建设管理.建立学校劳动实践场所是落实“纲要”精神的具体体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和高中通用技术教育,加强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和教育教学管理,这是场所今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场所建立后要加强管理,发挥育人效益.目前,综合性实践场所管理基本上采取由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筹措建设资金,实践场所(学校)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由同级人事、财政部门解决编制、人员和经费.这些做法还要坚持下去.按照教学计划要求,每学期初,确定各学校到综合实践场所(学校)参加实践活动时间表,定期安排学生到场所参加劳动、实践、创新等课程内容的教育活动.

三、加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几点的建议

1.进一步明确学校劳动实践场所性质,落实师资和课程计划.劳动实践场所是为中、初等学校素质教育怎么写作、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场所.要经一般中小学需要开展却因不具备条件不能或不宜开展的实践活动项目放到劳动实践场所(学校、基地)开展,同时有效整合教育资源,综合利用,提高场所的育人效果.因此说,劳动实践场所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体系的一部分.它不同于校外教育机构,其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教师享受和其它学科教师同等待遇.城区学校将小雪高年级及中学的综合实践活动有计划地安排在劳动实践场所,将更有效地利用场所资源.我们建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给予场所更多的关心,协同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劳动实践场所(基地)为学校或准教育机构,妥善解决场所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编制问题,尤其是教师待遇问题.像办学那样办好劳动实践场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作为劳动实践场所的主管部门,要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制定有关场所建设政策和对场所建设予以宏观指导;勤工俭学管理部门作为劳动实践场所管理的牵头部门,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教师进修学校(院)等相关处室同理配合,共同抓好学校劳动实践场所中的校本教材以及教师、管理人员培训;要将场所建设工作作为当前的重要工作来抓,做好本地区场所的规划、建设、管理、协调和运营等项工作.

城区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素质教育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多渠道筹措场所建设费,加大对场所“社会实践活动费”的管理力度.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应该像学校建设那样,在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题,加大投资力度,逐步完善各项措施和活动项目的建设.为保障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高综合实践教育教学质量,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应设立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专项资金,以保障劳动实践场所建设可持续发展.针对中、初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教育教学特殊性,需要消耗一定的实践材料的状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予以解决.要认识到实践材料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要的辅助材料,也是保障综合实践活动得以有效进行的必备教学手段.所以,为了保证劳动实践场所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保质保量地完成劳动实践课的教学任务,在义务教育保障机制逐步建立的基础上,应把劳动实践场所(学校、基地)的实践材料费纳入义务教育阶段的代收费项目中或纳入到财政保障范围内,纳入到政策体系,确保劳动实践场所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3.加大整合力度,提高劳动实践场所的使用效益.目前,各种教育基地星罗棋布,如青少年宫、校外活动基地、军训基地、思想品德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国防教育基地等等.有的地区教育基地建设较好、有的地区建设一般;有的地区学生到教育基地参加活动的多,有的基地学生去的少;有的基地项目单一,在使用率低,直接影响了教育基地的作用的发挥、教育效益的发挥,造成了资金和资源的浪费.因此,我们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整合教育资源,将教育基地归口管理,根据素质教育和新课改要求,对场所建设、教育基地资源加以整合,合理布局,统筹安排活动内容,发挥场所、教育基地最大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