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实做新校本教研助推教师专业

点赞:33746 浏览:15737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420

如何促使教师转变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方法,适应新课改的需要是当前学校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我校非常重视校本教研工作,在工作中注重做实做新,以校本教研助推教师专业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以课例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课堂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渠道,是反映校本教研成败的窗口.我校将解决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难题作为校本教研的关键,在实施中,以课例研讨为载体,围绕课前、课中、课后,抓实五种课例,同伴互助促教师专业发展.

(1)推门听好“常态课

(2)群力打磨“精品课”

(3)师傅听好“跟踪课”

(4)专题开展“研讨课”

(5)抓好教学“比武课”

(6)(一)以制度确保课例研究的顺利实施

(1)各备课组教研活动围绕“课例研究”开展:除了备课组自行组织的小规模的课例活动,学校每学期都要进行以年级备课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大型的“同课异构”活动,50岁以下的任课老师都要参加,无故不参加的,视为常规检查不合格.这样用制度来约束每个老师每学期至少要讲一次课,在讲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同伴互助中去提升自己.

(2)所有课例活动,采取“讲、说、听、评、思”的方式进行.上午讲课,下午最后一节评课,评后一周内还要写出反思或教学设计,上传至个人博客.没有互助、没有反思就不会有提高.这样的讲课也就流于形式了.讲课重要,评课、反思更重要.每次评课,年级主任、分管业务领导都要参加,每个人都要发言,在评说优点的同时至少要提一点不足,杜绝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杜绝老好人思想,敢于向经验、权威挑战.分管领导开诚布公,做评课的表率.卜丽勤老师在博客中这样写到“天天听课,天天被听课,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可回过头想想,正是这样一次次的听与被听,自己每天都在提高.仔细想想,真的是这样,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堂课都有它闪光的地方,多看看人家的优点,多反思反思自己的缺点.听,要抱着学习的态度,抱着欣赏的态度.被听,要有平和的心态,要有感动的心情.那么,听课也好,被听也好,恐怕就真的是件双赢的好事了.当听课与被听课成为教师自觉自愿的的一种交流形式,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也就指日可待了,教师的幸福指数也就逐日飙升了”.秦霞老师在博客中这样写到:“在评课过程中,在自己畅谈自己的想法,听取同行们的观点后,我真切的感受到‘同课异构’这种研课形式的优越性!它可以促使我们每个人静心想出自己的上课策略,思考该如何更好的让学生掌握各知识点.又可以促使我们进一步的把握编者的意图,挖掘教材内容所对应的课标要求.应该说这样的研课评课对每个人都会有启发,如果能用这样的方式来研讨我们的每一节课的话,相信我们的水平都会有大的飞跃与提升.”骨干教师胡善芬老师在反思中写到:“今天下午听刘校长评课,过瘾.‘预设多于生成’就这六个字,竟然把自封为‘老人’的自己一直蒙在鼓里,不是不知道,不是不追求.但却竟然,迷失在自己精心打造的神话城堡里.‘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君之一语,使迷茫的教书匠茅塞顿开.”

做实做新校本教研助推教师专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校本教研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3)各备课组的课例研究以“小课题研究”形式展示课例研究成果.为了提高实效性,我们摒弃了传统的人人必须有市、校级课题的做法,实施小课题带动战略,即教师的课题基于学校,基于教育教学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解决问题,随问题而研究,随感而发,从而解决问题,得到提高.如:八年级物理组、数学组、生物组开展的“问题式导学案编制”,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收效很好;物理组实施的“小专题训练”,重点突出,入木三分,能够很好地突破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讲义少而精,很受学生的青睐,练习效果也是非常明显;厉永生班主任的班级文化建设“青春励志树”搞得有声有色,在全校推广;七年级语文组搞的《作文教学如何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有效地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等.现在,小课题研究已经成为老师们自觉的研究行为,真正做到了人人有课题,处处搞研究,人人有提高.

(二)搭建多种交流平台,浓厚校本教研氛围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项长期工程,单纯靠讲、评、思一节课远远不能满足发展教师的目的.它需要慢功夫,需要日积月累.学校积极搭建多种交流平台,为老师们提供互助交流的展示平台,拓展了互动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校本教研无处不在,无时不研,让老师们不由自主地融入到校本教研的氛围中,有效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1.扎实开展“教学漫谈”

为了能够及时地分享一线老师们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的经验、解决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惑,“教学漫谈”不失为一种很好的交流平台,让老师们面对面畅谈自己的经验和困惑.

2.用好信息平台、教研群,同伴互助打造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由于受时间的限制和其他活动的冲击,学校统一组织的教研活动开展的次数每学期最多1-2次,同时感觉参加漫谈的老师毕竟是少数,多数老师并没有机会发言.如何让全体老师都参与进来,我们又想了很多点子,先后设立了学校信息平台、创建教研群,这些平台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学校领导、任课教师可以在平台上、群中随时随地随感而发,它的时效性很强,不需要长篇大论,有时一句话就能耐人寻味.

3.专家引领,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请进来、走出去”是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技能的一条捷径.为使教师在课改中少走弯路,在积极参加上级安排的通识培训的基础上,我校抓住一切机会选派骨干教师外出学习,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充分利用好教研员视导检查之机,零距离指导教学实践,解决困惑和疑难,迅速提升专业素质.

(三)加强校本培训,引导教师专业发展

自主研修是校本培训的主要方法,我校鼓励教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展开自学,阅读教育教学刊物、教育专著、中外名著,上网浏览各种信息、查阅各种教学资料,引领教师由“外培”转向“内培”,促进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发展.(1)充分发挥图书在教书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教科处每学期向教师推荐一些教育名著,供老师们学习借鉴.如:上学期为老师们购写了《做一流的教学能手》、《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这两本书实用性、操作性很强,老师们非常喜欢,受益匪浅.(2)通过校园网络平台学习一些优秀的文章、剖析一些案例反思自己的教学.(3)充分利用年级组、备课组研讨时机,观看有关课程改革教科研、教育理论等多方面的光盘、录像等资料,以丰富广大教师的知识阅历.有了以上的理论学习,教师就不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成为教改的“局外人”.观念跟进,则会使教师明确教改方向与目标,不断增强自己的理论修养.学校则通过不同的形式检查与反馈,将这项工作落到实处.我校要求教师人人写教学反思、教育叙事,定期组织经验交流会,每学期召开一次读书交流会,交流学习心得,极大地激发了教师学习的热情,促进了专业知识的提高.本学期我校成功举办了《读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师》为题的读书交流活动,10位老师根据本学期以来读教育名著情况,结合自身所带学科及如何做智慧教师谈了心得体会.“静静地撒播生命的阳光”、“让爱成为一种智慧”、“做幸福的教育生活”、“相信孩子每一天都是行的”等一篇篇精彩的经验交流报告获得了阵阵掌声,也引起了全体老师们的不断思考.自主学习已经成为我校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和良好习惯,“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有效地推动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二、校本课程研发,展示教师专业发展魅力:

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校本教研的过程.在开发过程中,可以使自己的专业得到一定的发展,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使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转变.

校本课程开发活动自身就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长远规划、谨慎设计、长效利用一切可用的资源.所以我校定出整体框架:日照港中学校本课程“阳光少年”读本——XXXX,要求校本课程编写的内容主要从以下15个板块入手,先编辑出初步讲稿(电子稿),今后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增补,直到可以形成系列教材.(1、文明礼仪,2、阳光文学3、进步之旅,4、魅力读写,5、卓越口才,6、中外文化,7、海洋之窗,8、安全校园,9健康防疫,10、健康心理,11、艺术天地12、校外实践13、创造活动14、劳动体验15、研究性学习.)这样使课程开发上升到"持续发展"的高度,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同时我校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成果进行奖励机制的保障,所有待研发的课程学校都要向教育局基教科申报备案,学校将依据教育局每年进行的校本课程评比的标准对所有板块课程开发的参与人员进行评价,视开发情况给予荣誉和物质的奖励,并与年度考核挂钩.


三、优质课、论文、案例、博客评选,见证校本教研成果

扎实有效的校本教研,使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后村中学观摩了我校八年级的同课异构,对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给予了高度评价.本学期教科所举办的新教育开放日上,秦玉彬老师的数学课受到了大家的好评.本年度市教研室举办的优质课评选中,我校王学术等参赛教师的新的教学理念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和喝彩,在2011年市优质课评选中,我校有20位教师参加比赛,在目前还有两科成绩未出的前提下,已有12位老师获得一等奖.论文案例评选也是成绩颇斐.上交35篇参评论文,其中23篇获一等奖;21篇参评案例中,13篇获一等奖.在2012年1月市教研室组织的优秀校本课程评选中,我校有两门校本课程分获一、二等奖.

校本教研引领了我校教师的专业成长,打造了学校一流教师群体,为日照港中学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