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硕士(MTI)培养中的文化知识教学模式的

点赞:14527 浏览:6030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翻译硕士培养普遍采用的学科设置方案和教学模式,指出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中尚未对相关文化知识的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作者就翻译硕士教学中文化知识的考察及教学模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相应制订了优化的方案,认为翻译硕士培养中,学生的知识面广博与否,直接决定了翻译硕士培养的质量,应当予以足够重视.

[关 键 词]翻译硕士;文化知识教学;研究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H159

为了满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水平翻译人才的需求,翻译硕士学位于2007年正式设立.近几年来,翻译硕士教育方兴未艾.但是,由于翻译硕士教育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仍有待提升,文化知识的考察和教学便是其中之一.

一、我国翻译硕士培养中“文化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首先,知识链的脱节成为主要问题.翻译硕士(MTI)入学考试《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科目占150分,由招生单位自主命题.通过对全国前三批翻译硕士招生单位近3年来的试卷汇总分析可以看出,90%以上的学校的百科知识考题以主观题方式考察,即考生可以有适当的发挥空间,答案并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尽管如此,考生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该科目考试的高分率和通过率始终不及预期.其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考生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翻译硕士的招生并不局限于本科英语专业的学生,这就导致很多跨专业考研的学生在文化知识领域的储备不足;第二,即使本科专业为英语的考生,在本科阶段也很少系统地学习文化知识,造成知识面的狭窄,不能适应对知识背景的考察.由此可以看出,本科教学中的课程设置弊端,即不重视文化知识的教学问题,是导致考生个人素质与翻译硕士考察标准脱节的重要原因.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考试大纲中明确规定,该科目旨在考察“考生对中外文化、国内国际政治、经济、法律以及中外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了解.这一要求与全国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翻译硕士的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及提高国家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适应国家经济、文化、社会建设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性口笔译人才”是相衔接的.如何能够实现衔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其次,部分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弊端.就当前翻译硕士的学位的课程设置来看,绝大多数的培养单位采用了必修与选修课相结合的模式,特别突出了翻译硕士“实用性”的特点,实践课程占有很大比重,理论课程却相较于学术型硕士要少很多.这样的课程设置无疑为翻译硕士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遇,但如果一味强调实践而忽视理论学习,就会造成学生的基本功不牢,基础知识的缺失,无法胜任多种场合、不同领域的翻译任务.文化背景知识正是翻译理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多元的文化知识对于翻译硕士的教学具有重大意义.可以说,翻译硕士教学的成功与否,不但取决于翻译技能的“精深”,同时也取决于对不同学科领域知识掌握的“广博”.


最后,教学中还产生了“供”、“需”矛盾和教材内容缺陷等问题.所谓“供需矛盾”,即学生所学知识和实际应用中的所需知识不对等.造成了“学的用不上,需要的又没学”的尴尬局面.一些学校虽然已经认识到“文化教学”在翻译硕士培养中的重要性,并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语言文化》、《中国古典文化》等等.但是,相关的教材大多数都采用了条块化的知识结构,内容生涩,缺乏实用性.而且,大多数文化课程仅限于中国传统文化,并无更大扩展.对外国文化的忽视以及跨文化交际视野的缺乏,都造成了此类课程的缺陷.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试心理较强,并不能做到学以致用,对其翻译实践起到促进.同时,单纯的将文化课程与翻译课程分裂开来,也是不科学的.文化教学的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翻译技能.二者存在着广泛的交叉部分,应当考虑教学中的相互渗透.

二、“文化知识教学”创新途径初探

针对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笔者建议在多个方面进行改革,以提升“文化教学”的质量:

第一,尽早完善本科英语专业课程设置,设立系统的文化知识课程体系.随着翻译硕士的诸多优势被广大学生认同,报考翻译硕士的人数将进一步增加.只有本科阶段接受了系统的相关课程的学习,考生才能够掌握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为硕士学位的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科目的考察目的才能达到,相关学校能够根据考生反映的真实水平,制定教学规划,使得教学更有目的性和实效性.建议尽早设立文化知识学科,组织编写并推出更符合时怎么发表展和学科特色的教材.教材内容应力求中西兼顾,突出跨文化特点.可以考虑将中西方国情探讨、文学、历史、经济、政治、科技等等方面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加入教学范围.

第二,结合学校自身资源优势,学科特色以及生源特点,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进一步细化文化知识学科,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学有所用.由于开设翻译硕士的高校已经达到了159所,各个学校间的具体状况不同,办学条件不同,特色和优势也不同.基于这样的背景,不同的高校应当对翻译硕士的学科方向进行科学规划,以突显其优势.工科背景院校可以注重对学生科技领域翻译技能的重点培养,而文史类学科具有优势的学校可以加强对学生人文领域翻译技能的培养.例如,外交学院在翻译硕士选修课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具有国际视野和外交特色的相关科目,如《当代中国外交》、《美国外交政策》、《中国国情讨论》等.学生在提升翻译水平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学习了相关的背景知识,减轻了学生在面临相关领域翻译任务时由于不熟悉相关专业知识而产生的压力.学生毕业后,在翻译需求旺盛的政治、经济、外交等领域均能够胜任相关工作.此外,鉴于翻译硕士考生不同的学科背景,学校应当适当扩大文化知识学科的课程领域,从而能够使学生发挥专业特长,提升翻译水平.

第三,应当考虑将翻译实践课程与文化知识课程进行适度整合,以使文化背景知识能够真正怎么写作于翻译.具体的做法可以是,进行翻译技能专题训练时,针对不同领域的翻译任务,首先进行相关知识的传授.如讲授“经济专题”时,可以将相关的经济领域名词进行解释、梳理,同时扩充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可以涉及国内外相关政策及动态.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学生在接受翻译训练时,不再是单一的平面式教学,不再拘泥于翻译文本所限的内容,而是立体多元的知识结构,易于学生课后以及今后从事相关行业翻译是能够做到举一反三,无限扩充知识储备.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对翻译内容进行准备和自我训练的能力,确保学生掌握的知识是实用性高的、用得上的.这样也自然摒弃了陈旧的文化知识教学模式,过滤了实用性和实效性低的知识,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第四,应当适当地了解报考人群的学科背景,对于教学过程的实施差异化的控制.有些考生报考之前的学科与英语口译差异很大,甚至是工科专业直接跨专业报考,对于这样的情况,为保证教学质量,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给予一定的调整.例如,在每届学生入学之前,可以进行摸底测评或问卷测评,以对学生的学习背景及相关的知识积累有大概的掌握.如果学生的整体知识储备不及预期,不能达到马上投入翻译学习的程度,可以考虑适度加大文化知识的课程比重,以使学生拥有更加扎实的知识储备,再投入翻译专业课程的学习之中.

三、结束语

通过近几年来的翻译硕士教学的探索,笔者认为:在英语教学中,要正确认识语言和文化相统一的辩证关系,不能孤立地只重视语言点教学,而是应确立语言点学习和文化点讲授并重的原则.教师应适时讲授和语言点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这也是我国翻译硕士培养的主要目标之一,即”宽口径、厚基础、跨文化、具有国际视野”.何其莘认为“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是在参照欧美各国和港台地区多年来培养翻译专门人才的成功经验之后,为我国的翻译专门人才培养提出的一种新思路、新模式.这种强调学生翻译实际操作能力、兼顾翻译理论素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模式,能够使我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批我国急需的高层次翻译专门人才”(何其莘,2007).我国的翻译硕士培养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应当多多借鉴他国的相关经验,同时也要保留我国英语教学的优势,环环相扣,博采众长,将“实践技能”与“知识储备”两大重心结合起来.

翻译硕士(MTI)培养中的文化知识教学模式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外语教学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办.学位办[2007]11号文“关于下达《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附件一、附件二,2007

[2]关于《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说明[OL].中国翻译协会网站.http://.tac-online../ch/tran/2009-09-24/content_3156107.,2009-9-24/2011-10-30

[3]何其莘.翻译和外语教学[J].中国翻译,2007,(4)

[4]何瑞清.对翻译硕士(MTI)笔译方向课程设置的思考[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2):38-41

[5]谭载喜.翻译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今天、昨天与明天[J].中国翻译,2004(3):31-32

[6]仲伟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J].中国外语,2007,(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