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中

点赞:4998 浏览:1900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众所周知,地理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其教学目的是:①使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智力,培养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爱好和独立吸取地理新知识的能力.②使学生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有关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的教育.此外,还应结合乡土地理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使他们树立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祖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雄心壮志.

寓德育于地理教学中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地理知识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课堂是现代学校教育的缩影.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课堂中度过的,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应成为实施学校德育的主渠道.加强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分辨是非的能力和优良的心理品质的需要.80年代以来,国外“课程设计的人本化”和我国对素质教育的研究,作为教育改革的热点,已引起现代教学论和当代心理学家的极大关注.贯穿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是课堂教学整体生命的一部分,与智育、体育等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直接发挥着导向、激励、调节和强化的功能.

课堂德育是学校德育中最经常、最丰富、最有效、最现实和最活跃的一种形式.因此,加强和改进课堂德育对实施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德育的必要性

1.地理学科本身的要求

初中地理是一门基础学科.新课改下的初中地理课程更注重让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积极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和进一步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及有关的国情国策教育,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教育.可见在初中地理学科中实施德育教育是地理学科教育目的的内在要求,而且从地理学科教育发展趋势看德育在地理学科教育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2.个人成才发展的必修课目

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达到和谐发展,中学各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应该借助学科教育力量,促进学生品德发展.优秀的人格品质可以产生力量,促进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3.学校全面发展的需要

任何一个学校的发展都离不开学生的自身素质的发展与提高,而一个学校要想在激烈竞争中立足更非易事.学校的发展不仅靠资金,更要靠无形的道德力量.将德育运用于具体的教学中,找出与教学的结合点,更进一步研究德育的含义、内容以及实施途径,为学校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根基.

4.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正处于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时期需要大量的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培养大批具有法制意识、环境意识、社会责任感等现代道德观念的公民是社会的必然需要,在一定意义上讲,德育是社会现代化的基础.


(二)、地理教材中的德育内容

1.通过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辽阔的领土、广阔的大陆架、丰富的资源、众多的物产、多彩的名胜古迹、雄伟的名山大川等地理知识的传授,使学生了解祖国的伟大可爱.从而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

2.通过对行政区划和香港、澳门内容的介绍,对学生进行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国防意识教育和开创的“一国两制”重大意义的教育.从而增强对祖国统一大业必定实现的信心和决心.

3.通过对新中国成立61年来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对外贸易、城市建设、江河治理、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讲解分析,来颂扬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引导学生全面辩证地分析我国国情,如国土辽阔,资源齐全丰富;但人口众多,增长过快,人均资源的占有量较少;经济发展迅速,但环境污染、资源被破坏严重等等.使学生初步树立起正确的人地协调的观点,懂得按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的道理,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逐步树立科学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

5.通过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我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也常受多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基础设施薄弱,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仍还有较大差距.从中意识到作为一个中国公民肩负的重任,加深对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艰苦性、长期性和复杂性的认识,激发学生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产生立志建设好祖国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为使爱国热情转化为爱国的行动创造条件.

6.通过对人口政策、民族政策和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法规的宣传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国情是制定国策的依据,确信国策、法规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正确性,从而提高学生执行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自觉性.激励学生为创建一个清洁、优美、安静的生活环境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7.通过对本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理、乡土地理知识的讲解和实地考察,社会调查、家庭访问,使学生了解家乡,从而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之感情,培养他们立志为家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身的崇高思想.

(三)、在地理教学中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

1.紧扣教材,寓德育于地理知识之中.地理德育是在地理知识的传授、地理能力的培养中渗透的.认识国情就要认识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就要了解地理环境既有向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必需的场所和物质来源的作用,又有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制约的作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既有保护利用也有破坏污染作用的辩证关系;就要明确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中,人是起主导作用的,只要人类能正确认识自然,合理利用和改造自然、保护环境,使人地关系朝着有利于人类和生产的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这些在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中蕴藏着的极为丰富的德育因素,就构成了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与德育情操的培养过程的一致.只要教育者在品格方面具有崇高的职业理想,强烈的事业心和优秀的心理品质去影响和感化学生,做到有机渗透、有意渗透、有情渗透,便能充分发挥教材内容的德育价值.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有意识地感染学生的心灵,使教学过程既顺理成章,又具有强烈的教育作用,融德育、智育于一炉.决不能脱离教材,补充与教材无关的内容,勉强说教,把地理课变成政治课、历史课或其他课.2.实事求是,正确导向.在地理教学渗透德育过程中必须运用辩证的教育方法.一方面利用自然条件的优势和取得的巨大成就,在新旧社会对比和中外对比中,充分发掘国情优势,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那种一切不如外国好的民族自卑感和崇洋媚外思想.另一方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工作失误,不能采取回避或报喜不报忧的态度.相反,应把困难讲清,问题说明,以激发学生改造自然、克服困难的雄心壮志,鞭策他们从小刻苦学习,掌握为人民怎么写作的本领,为医治祖国大地的各种“创伤”而努力奋斗,使学生产生忧国、富国、强国的崇高情感和树立报效社会主义祖国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3.开展多种形式的生动形象教育.通过地理知识的传授,去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道德品质,是一项长期的、潜移默化地艰苦工作.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征,枯燥乏味的说教是难以奏效的.必须讲究方法,把握时机,适时适量,有的放矢地开展国情教育.地理课外活动是开展国情教育的好形式.它具有机动灵活、选题丰富的特点.结合学校实际,组织国情小论文演讲、专题讲座、国情新闻发布和评论、影视观看、出黑板报等活动,还可以把优秀小论文送电台或广播站、报社,向群众进行国情宣传.有些活动也可以与语文、历史、政治等学科联合进行,以求综合效益.

4.理论联系实际.把国情教育与省情、市情、县情和乡情结合起来.实践经验证明:乡土地理是进行国情教育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起点.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人生的摇篮,是伟大祖国的缩影,在家乡这块沃土上,母亲的乳汁,家乡的清泉,乳水交融,哺育着人们的成长,家乡的山水草木最能唤起爱乡之情.学生走出课堂,理论联系实际进行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家庭调查、参观访问,身临其境,直接感受到家乡壮丽的河山、丰富的资源、优美的环境、蓬勃发展的经济等素材.使学生触景生情,爱乡、爱国之情油然而生.通过乡土教学,直接与学生周围的生活、生产结合,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亲身感知体验到的乡情去联想国情,达到以知国到爱国最后报国的情感升华.在教育力度上,构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两翼的三位一体教育网络,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5.以新的质量观评估学习成绩.评估就是以某种有效和可靠的方法,对计划实施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进行衡量、测定的过程.在地理教育中,有些评估单靠采用考试是难以获得的,如情感、意志、态度、行为等.然而从现代教育观点来看,它们是学习成绩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这部分情感,评估就不能全面.而学生思想意见的发表、行为的表现等终归要反映出来的.这些外部行为的表现和内心活动的流露,最充分也最真实地体现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评估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考试等定量测定外,还应看学生在地理教学中情感的内化程度和国情知识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能力.如向社会作国情宣传时态度是否积极;对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能否用科学的人地观去观察、分析和应用;写的国情、国策等小论文观点是否正确,论据是否充分等.总之,我们应努力探索和掌握地理知识、能力培养、思想政治水平三者结合的评估方法.

课堂教学,不单是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它还包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因此,要求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必须善于发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这就要求地理教师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善于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择善而从,结合实际去进行创造,从教学的整体目标出发,在德育与智育之间寻求最佳的结合点,使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得到合理、充分、有效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