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硕士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利弊之我见

点赞:6674 浏览:2046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伴随着硕士研究生的扩招,应用型硕士研究生逐渐成为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的需求人才,“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的一种好的探索,通过对“双导师制”的利弊进行分析,从而得出该培养模式的适用条件,为该模式的有效推行提供

借鉴.

关 键 词:应用型硕士;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一、“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内涵

所谓“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研究生培养中,每个研究生有两个导师指导,这两个导师分别是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理论导师一般就是高校或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担任的研究生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课题选题、学位论文理论指导等;实践导师是由该专业所属的实践行业中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在其行业中具有一定威望或者是相当于副高以上职称的企事业相关人员担任,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课题实施、学位论文实践部分指导等.

随着近几年我国研究生教育形势的改变,我国对应用型研究生的社会需要逐渐增大,以培养实际应用人才为目标的专业学位型、应用型研究生逐渐增多,为适应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双导师制应运而生.然而作为一种新的培养方式,必然有其利弊,本文正是通过对双导师制的优缺点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其适用的条件,为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单位在推行双导师培养模式时提供借鉴参考.

二、“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利与弊

(一)“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优点

1.实践导师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毫无疑问,“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就是为了增强研究生

的实践能力而设置的,因此,该培养模式的首要优点就是实践导师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和指导.实践导师凭借其在该领域丰富的实践经验为研究生提供实践能力的指导,有效地弥补了理论导师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欠缺.理论导师往往由于承担高校的科研和教学任务,且指导的研究生数量过多,难以针对研究生的专业实践学习展开具体指导,而实践导师多数就在

实践工作岗位上,有的还在实践岗位担任领导之职,不仅可以承担研究生实践学习的指导任务,有的还可将研究生安排到其所在单

位进行实践学习,建立良好的师徒情谊,有的实践导师还可为研究生就业提供良好的途径.总之,实践导师在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2.理论导师可以专注于研究生理论水平的提高

作为较高学历层次的研究生教育,理论水平的培养是不可缺

少的环节.目前,我国多数硕士研究生的学制是两年,而在两年中要将研究生的理论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时间是相对紧张

的,“双导师制”的推行可发挥双导师各自的优势,使理论导师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研究生理论水平的提高中去,这样可以在2~3年的时间里使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得到一个较大空间的增长,同时又

平衡了研究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解决研究生培养单位师资缺乏等问题,提高了研究生的总体培养质量.

3.“双导师制”可以培养研究生理论与实践的综合思辨能力


在科学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总是存在着“理论思维”与“实际问题处理”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当一个问题在理论上符合逻辑性的时候,在现实执行中却是很难的,或者在实践中具有普及性的问题,在理论上却很难找到合理的理论依据.而“双导师制”的建立为研究生在实践操作和理论思辨之间搭起了桥梁,理论和实践导师分别从不同方面的侧重点对研究生进行培养,加强了学生的综合思辨能力.

4.有利于开展校企之间的合作交流

“双导师制”的设置实际也是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一种表现,通过“双导师制”的联合培养架起了研究单位和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桥梁,既可以解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成果的问题,也可以帮助企业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为企事业单位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科学系统的思考,缓解企事业单位生产和管理任务繁重、高层次人才资源不足等问题.

(二)“双导师制”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缺点

1.管理制度的缺失

由于“双导师制”的培养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研究生培养单位对此模式还缺乏一套完备的制度设计,相应的配套机制也是

欠缺的,这样就造成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践导师指导责任目标不明确,往往造成形同虚设

由于实践导师往往是导师,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较难专注于研究生的培养.多数实践导师对于指导研究生的具体任务不甚明确,不少实践导师只是挂有导师空名,基本没有具体的指导工作可做.研究生培养单位在聘任实践导师时,也往往注重于实践导师的头衔,对实践导师的工作责任缺乏明确描述,监管不到位甚至没有对实践导师的监管,这些造成了实践导师形同虚设的现实.

(2)双导师之间的分工不明确,两导师之间也缺乏有效的沟通

如同“多头领导”的弊端一样,双导师在共同指导研究生时会出现缺位或者重合指导、意见不统一的现象.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双导师培养体制上的制度缺失,在管理制度上不能对两

位导师的具体分工进行明确规定,特别是涉及研究生培养的各个

详细环节方面,两位导师之间的分工不可能进行很明确的制度规定,当两位导师之间的沟通不畅时,就容易产生各种问题.

(3)对“双导师制”缺乏合理的评估体系,导致“双导师制”的实施效果不明显

“双导师制”在实施过程中缺乏一套完备的评估体系,包括学校对双导师的教学评估、学生对双导师的指导评估、社会对毕业生反馈等评估方式的评估;对导师的个人素质、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等评估内容的评估;对两位导师评估侧重点等评估结构的设计等方面.与此同时,评估体系的缺乏也导致相应的监督机制的欠缺,最终造成“双导师制”的实施效果不明显.

2.实践导师多数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教师培训,在指导研究生的教学方法上有所不足如前所述,实践导师来自于实践岗位,虽然熟悉实践领域的操作技能,但在教学方法上并不是十分擅长,这样可能造成实践导师向研究生传授实践知识时,研究生并不能有效地接受等情况,大大降低了研究生的培养效果和实践学习的效率.

应用型硕士生“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利弊之我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导师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3.教育和管理成本的增加

“双导师制”增加一位实践导师,必然会造成研究生培养经费的增加,这包括教育成本,如,研究生参与实践环节的经费等;管理成本,如,聘用实践导师的费用以及相应的管理成本等.根据当前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还要求导师提供给研究生一定的资助,在单一导师的情况下,此项资助经费一般都是由导师的科研经费来进行资助,而在双导师制的实施过程中,这项经费该由谁来承担并未明确,各培养单位的做法也参差不齐,有的培养单位还是由理论导师一人承担研究生培养部分,增加的部分从招生院系的经费中解决.

三、“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适用条件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双导师制”培养模式是利弊共存的,作为一种新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不能因为惧怕其缺点从而回避了其优点,研究生培养单位到底是否适合推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应根据具体条件进行判断.那么,“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究竟适合于什么样的条件呢?

(一)“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首先适用于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

由前面的分析可以得知,“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重要特征就

是对于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毫无疑问,“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首先适用于应用型研究生的培养.这里所讲的应用型研究生不仅仅是指专业学位教育的研究生,还包括非专业学位教育中应

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比如,企业管理、旅游管理等,这些专业对毕业研究生的实践能力要求高于理论能力,因此,需要引入“双导师

制”培养模式.

(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适用于制度创新氛围浓厚的机构

如前所述,“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顺利推行需要有相应配套完善的制度作为保证.而我国研究生培养单位多属于事业单位性质,有的带有传统的行政色彩,在新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过程中遇到的阻力较多,制度创新和改革能力较弱,这样的机构在建立实施双导师制时,相应配套机制会建立得相对缓慢,在推行过程中就会产生较多的问题,因此,“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适用于制度创新氛围浓厚的机构.

(三)“双导师制”培养模式适用于社会对职业应用型人才认同度高的社会环境

应当承认,我国社会受传统“官本位”的封建思想影响,对职业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认同度不高,但经过这么多年的改革开放,职业应用型人才的社会认同度越来越高,而这种思想意识的存在也影响了“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充分推行.实际上,国人心中对专业学位的认同度也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存在着偏见,认为职业教育不属于正规教育范畴.受上述因素的影响,不仅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就业中受到歧视和偏见,对于非专业学位的研究生在学习过程

中也存在着重理论学习、轻实践学习的行为,这都不利于“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施.

综上所述,只有恰当地认识“双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利弊,才能有效地推行该培养模式,达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