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的

点赞:15350 浏览:610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承担着向大学生们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双重任务.本文对如何提高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实效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改进思路.

关 键 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效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在高等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承担着向大学生们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双重任务,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对于高职教育而言,《基础》课程更应以职业为前提,从能力与素质教育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既承担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应凸显能力与素质教育的教学理念与目标.笔者认为,为了实现《基础》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明确教学理念,找准教学定位

“做事先做人”,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但毋庸置疑,这些都应以提高学生道德素质为前提,并将学生的道德教育放在所有学科教学的首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在学校的教学理念明确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学管理的指导思想上强调德育与职业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使道德教育真正融入到素质教育的目标中.实践证明,用人单位选才的首要考虑因素也恰恰是毕业生的个人道德素质,如对企业的忠诚意识、对工作的责任态度等.工作经验欠缺、职业技能生涩等是高职学生所面临的共同问题,但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从而得到锻炼,而缺乏起码的道德尺度和底线则是任何一个工作团队都无法容忍的,更是我们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所不能接受的.所以,高职教育应以德育教育为前提,只有依托良好的德育教育,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才能从根本上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实现素质和能力培养的双重教育目标.

关于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效性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法律基础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整合教学内容,使理论回归实践

《基础》课程包含道德与法律两个部分的内容,涉及内容宽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对于教材内容,教师不能仅仅是照本宣科,而应梳理合理的教学逻辑,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整合.比如可以将教材内容整合成专题,在专题中将相应的道德和法律知识穿插其中,突出重点和难点内容,结合现实案例和贴近大学生们关心的热门话题,在问题中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而对于教材内容的梳理完全可以凸显授课教师的个人教学特点和风格,使《基础》课程在注重理论知识讲授的同时,还能呈现出不同的教学特色与风格.如可以将课程内容中的职业道德和相应的《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等内容整合为一个有关就业的专题,在专题中再将内容拆分成若干精选问题,以问题的方式着重将学生们所关心和感到困惑的问题与所学内容联系起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程的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引入多种教学手段

在课堂中,学生是主体,简单的灌输式教学很难带动学生的求知热情,尤其是《基础》这样的理论课程,学生们更是有先入为主的偏见,认为枯燥、乏味.但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笔者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感到我们的高职学生们对于《基础》课程中的内容其实是非常感兴趣的,尤其是与自身关系密切的内容如择业观、婚恋观、人际交往等及相关的法律知识都表现出极高的求知.近年来,许多教师在改进《基础》课教学方法方面做了大量探索,灵活运用案例式、启发式、讨论式、情景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了课堂的气氛,使原本死板的单纯讲授式教学焕发了生气,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们对《基础》课程的固有看法,激发了学生们对课堂的参与意识,增加了师生与生生之间的互动机会,使学生们在轻松、活泼的教学气氛中得到知识与能力的双重收获.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尝试运用了诸如辩论、小课研讨与展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良好,学生反应热烈.

在教学手段上,也应在保留传统的“黑板-粉笔式”教学手段的同时,放开思路,大胆求变.在信息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不仅学生渴望接受更丰富、生动的知识内容,我们的教师更应主动紧跟时代的脚步,将便捷、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到教学中,将知识内容以图片、声音、影像等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可视、可听,从而极大地提高教学的实际效果.在《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时事新闻、社会热点问题、经典案例等均可借助多媒体手段得以呈现,方便、生动、一目了然,同时学生们在发言的过程中也可借助多媒体手段,使自己的发言内容清晰、生动,极大地提高了授课与发言的效率.而MSN、、E-Mail等网络交流手段也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教学内容由课堂延伸至课下,《基础》课程也真正由单纯的理论基础课程成为了贴近高职学生心灵,为其分析和判断现实问题提供正确指引的实用型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