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社会学

点赞:11081 浏览:4589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导致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从社会结构、社会规范、家庭教育等社会学的视角来分析其产生原因,并对应提出加快社会结构转型、内化儿童社会规范、增强父母责任意识三种对策.

关 键 词:留守儿童;社会学分析;共青团河北省委;承德市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进入城市谋生,随之在广大农村产生了“留守儿童”这一未成年群体.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其成长状态直接影响到未来人口的素质以及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共青团河北省委书记梅世彤同志多次强调做好留守儿童权益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要求河北省各级团组织结合本地实际全方位推进这项工作开展.本文选取河北省承德市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从社会学的理论视角进行分析,希望对解决承德市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一、承德市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

留守儿童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快速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主要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城市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23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以承德市黄旗中心为例,400多名的在校生,留守儿童有130多名,占学生总数的32.2%,平均每班14人,有的班甚至达到了42.9%.有报告显示,在承德市农村留守儿童中,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4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男孩占53.71%,女孩占46.29%,男女性别比为114:75.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的社会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接受教育、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他们过早脱离了父母的关爱和教育,在生活、学习和生命安全等方面都面临着困境.一方面,由于亲情的缺失,留守儿童容易性格孤僻,不愿主动与人交流,人格发展不健全.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家长管理,留守儿童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缺乏正确判断能力,很容易受到一些不良文化的影响,导致违法犯罪.此外,留守儿童中男性儿童多会成为人贩子注意的目标,而女性儿童多受到人身的侵害,人身安全缺乏保障.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成因的社会学分析

(一)社会结构:城乡二元体制障碍

在社会学体系中,社会结构(socialstructure)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及其关系格局,包含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社会组织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就业结构、收入分配结构、消费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等若干重要子结构.当前的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中西梯度继续扩大,城乡二元结构体制的弊病愈加凸显.而且,与工业以及城市第三产业相比,农业的利益长期较低,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远远落后于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于是,基于现实选择,农村劳动力大规模流动方向除了转向农村内部的第三产业和新兴的乡镇企业外,还有数千万计的农村劳动力涌向经济相对繁荣的城市.

而城市在制度上并未做好接纳大批外来人员的准备,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使农民工和城市居民受到不同的“国民待遇”,就业机会、社会保障、工作安全系数、收入水平,居住条件都比较低,城市学校入学门槛高、打工子弟学校发展不完善,诸多原因致使其子女在城市很难受到良好的教育.由于缺乏基本的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农民外出务工后只能选择将子女留在农村原籍居住地接受照顾和教育.

(二)社会规范: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德国社会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提到:“个体通过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获得一个特定的社会位置,并在他人对自我行为的期许中成就类型本身.”①个体社会化需要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互动,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通过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人内在的行为倾向才能使外在力量以“持久的、系统的和非机械的方式起作用”.而在社会化过程中,儿童由外在影响逐渐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念和角色定位,这也直接塑造了儿童的性格.作为社会初级群体,家庭实际上是儿童接受启蒙教育的学校.一个社会人需要掌握的社会规范几乎都要通过家庭的传授和影响才能知晓.而在留守儿童家庭,父母因为长期外出,对子女的监管和教育能力大大减少甚至可以忽略不计,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的教育力量往往不够强大,留守儿童对长辈的遵从感和信任度降低,学习生活毫无限制,对价值标准和社会规范的识别和遵从陷于混乱或盲从状态,不能顺利地实现规范的社会化,在生活中常常表现出失范现象.

而且,在儿童进入学校后,面临的是与家庭完全不同的社会化环境,科学知识的系统学习,对不同组织规范的遵从,不同的评价体系和期望标准会给儿童带来多种困惑,儿童则要依据这些标准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心理态度.总体而言,非留守儿童因为有家庭的支持和帮助,能较为容易地适应这个过程,但留守儿童由于家长长期缺位,缺乏来自家庭的关心和指引,很难综合协调这个过程,社会规范的内化工程并不顺畅,漠视法律法规现象比比皆是,打架斗殴甚至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一些地区“二无一未”(无学上、无工打、未成年)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农村留守儿童占全部案件的比例在40%以上.

(三)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监护

“家庭是社会共同体的一种最古老的形式.”②根据功能主义的观点,家庭在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和维持社会秩序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将家庭的功能概括为生殖、保护、社会化、规范性行为、情感交流和提供社会地位等六个方面,家庭功能的弱化也主要通过这些方面而得以体现.③家庭是“为了保障孩子得到保护和供养而造下的文化设备”.因此,抚养儿童就成了家庭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人类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每个个体在“较长的依赖生活期”内必须得到家庭提供的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家庭功能的弱化是一个不可否认的客观事实,这给留守儿童的初级社会化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农民进城打工,一年甚至几年都不回家,与农村留守儿童之间的交往具有时间上的长期间断性、空间上的远距离性、交往的非面对面性以及互动频率极低的特点,致使家庭初级群体对子女的教育和影响功能大大减弱,亲子之间的交往几乎成了一种正式的次级群体交往模式.在留守儿童家庭中,父母双方或一方缺位的情况下,通常将子女交给(外)祖父母、亲戚朋友、同辈群体或由父母一方来照顾,也就是目前学术界所区分的单亲监护、隔代监护、托管监护、同代监护及自我监护,这是一种不完整的家庭结构,它会导致家庭的抚养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并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造成一系列影响.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关系到农村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和有效转移,也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根据上述社会学理论分析,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缩小差距,加快社会结构转型

社会学体系中有种观点认为童年是一种社会建构过程,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和不同的社会力量作用于童年,就会建构出形态各异的童年.新童年社会学研究者克里斯·詹克斯提出:“童年可以被理解为一种社会建构,与社会身份有关,随着时间以及社会的变化,童年自身的边界也不断地变化,它内含于社会结构中,形成特定形式的行为并通过这些行为表明该社会身份.”④因此童年被年龄、性别、地域等分割,被文化、价值观、阶层等浸染,能够折射出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这就要求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源在于改变社会的大环境.

1.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使农民不用背井离乡就能挣到钱.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对农村基础建设项目的投入,吸纳当地农民就业,既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又能留住农民,使其在家中教育监管子女.

2.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取消各种针对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不合理限制,拓宽城乡就业渠道、改革教育制度、加强社会保障,加大农民工在城市生存的教育,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融入城市,帮助他们适应城市的生活环境,将其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事业发展规划,鼓励公办学校吸收农民工子女,加大对打工子弟学校的资金投入.

形成合力,内化儿童社会规范

“童年不同于婴儿期,是一种社会产物,不属于生物学的范畴.”⑤成人对儿童的规训方式,显示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态,也体现了社会权力的行使及其受制约的情况.成人通过规训儿童使之形成自己期望的社会规范,这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除了依靠家庭教育,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系统解决.


1.增强政府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力度.出台相关政策,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的环境,加强和改善农村中小学寄宿条件,加大对农村学校寄宿基础设置的建设.通过法规和宣传教育等手段,对农村地区出现的不良社会现象进行治理,并组织各种形式的社区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团承德市委采取若干关照留守儿童的措施,比如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村建立留守儿童托管中心,对留守儿童在亲情上关爱,生活上关心.同时,建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档案,探索留守儿童教育新路,开展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等.成立留守儿童监护、生活料理和教育工作的专职机构,由村委会、学校联合办公,专门负责管理孩子校外的学习、生活、教育、安全等.相关措施的实施为众多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促进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

2、增强社会对留学儿童的关注力度.大众媒体应该广泛深入地开展重视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活动,利用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各种渠道引起社会各领域各层次人士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和呵护.团承德市委开通志愿者帮扶留守儿童的渠道,为留守儿童托管中心招募老师、退休干部、协会会员为“编外家长”、“写作技巧爸爸、妈妈”,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

再次,增强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学校是留守儿童的第二个家庭,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和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开展丰富的心理拓展训练,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解决留守儿童出现的心理问题;建立“一帮一”小组,由一个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组成小组,互帮互助,几个小组由一名指导教师负责,可以让学生学会关爱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重点关注节检测日留守儿童动态,避免留守儿童在检测期由于脱离学校和家长的管制造成的不良事件.

加强监管,增强父母责任意识

家庭之爱是一种“服从于自身的规则以及将其自身的信息铭刻进人们的期望、焦虑和行为模式之中的强大力量”.父母作为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理应承担起应有的功能和责任,强化监护意识,确保家庭教育力量.每个家长应主动通过书信、和网络等多种形式来增进与子女间的情感交流及沟通,沟通内容除了关心子女的物质需求外,还应该涉及子女心理的方方面面,一方面不能不闻不问,另一方面也不能因为不在子女身边产生的内疚心理而放松对子女的严格要求.此外,作为临时监护人,同样应增强自身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

团河北省委书记梅世彤表示,“要完善保障措施,从工作机制、政策保障、阵地建设、社会联动等多方面来实现青少年权益工作积极有序的推进,最终实现权益工作点线面的全覆盖.”总之,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关系到当下及未来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我们要积极调动各方面力量,帮助留守儿童塑造健全人格,促使其全面健康成长.

[注释]

①(美)刘易斯·A·科塞.社会思想名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60.

②(奥)米特罗尔.欧洲家庭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

③(美)谢弗.社会学与生活[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287-288.

④Penn,Helen.UnderstandingEarlyChildhood:IssuesandControversies.Maidenhead,Berkshire:OpenUniversityPress,2008.32

⑤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