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生心理健康教育

点赞:21216 浏览:9471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积极心理学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探讨了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当前研究生群体所面临的普遍性的心理问题及形成原因的分析,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有针对性地应用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从树立积极取向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促进朋辈心理互助辅导以及建立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这几个方面,来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加强和改进.

关 键 词:积极心理学;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8-0170-02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生心理健康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一、积极心理学简介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倡导心理学研究积极取向,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学定义为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而且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主张以人的积极力量、善和美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里格曼说道,“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注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发展完善和自我实现的科学.”

二、高校研究生心理问题的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在校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日趋低龄化的发展态势,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研究生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方面.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虽已取得了显著发展,但其热点、难点、重点仍然集中在大学生群体中,对于研究生这一高层次群体的心理健康工作还需加强和改进.

某高校调查显示,研究生群体中轻度心理问题者占32.18%;中度心理问题者占11.04%;重度心理问题者占0.95%.从单项因子检出情况来看,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及抑郁三项因子的检出率相对较高.结果表明,高校研究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比例较大,不少学生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研究生相比于本科生,需要面临更多的来自学业和就业上的问题和困惑,还要承受经济方面和家庭责任的巨大压力,极易出现焦虑、抑郁、强迫、自信心下降等问题,与此同时,因心理问题引发的研究生休学、退学甚至、凶杀和其他犯罪案例日趋增多.而形成研究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内外因两个方面.

第一,来自多方面的压力过大.包括来自学术科研压力,为了完成规定的科研论文、课程论文、课程考试及英语水平考试,学生不得不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繁重的学习和科研中,毕业前论文的写作、发表、论文答辩也会造成学生的恐慌和焦虑.这种紧张情绪如果得不到有效缓解,就容易导致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以及来自就业的压力,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压力也促使部分研究生出现焦虑、烦躁等心理问题;加之沉重的经济压力,由于高校研究生学费制度的改革,自费研究生在研究生群体中还占有相当比例,他们要支付数目不小的学费、住宿费及日常生活费.还有一部分已婚研究生,负担家庭开支,以及经济困难的研究生会感受到沉重的经济压力;最后研究生还面临着来自人际交往的压力,研究生课程紧张,学习形式、生活环境相对独立,交际圈相对本科生要小得多,学生忙于专业学习和研究能力的提高,忽略交往交流,缺乏相互信任.在同导师的交往上也欠缺情感上的积极有效沟通,经常会导致研究生产生自闭偏执等心理障碍,影响心理健康.

另外,社会支持不够也是影响研究生心理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支持是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减轻心理应激、缓解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社会支持是他人提供的一种资源,包括情感支持、信息支持和物质支持.当代研究生群体如何调节压力,如何应对心理问题困扰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家庭以及朋友等成员提供足够的信息支持、感情支持及相应的物质支持.而现实情况是社会及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还不够,有的高校甚至未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育计划,更谈不上针对研究生的心理辅导与帮助了.

第二,成长过程中的缺陷.在基础教育阶段,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通常偏重智力教育,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关注较少,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研究生群体往往被称为高学历高素质人群,有着较强的学习、科研能力,在学业生涯上可以说是一帆风顺,长期处于顺境之中,没有经历过艰苦磨砺,因自此他们面对失败、挫折时的承受能力较差.加之独生子女群体的扩大,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较强,且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良好的集体协作精神也极大地影响着研究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妨碍正常的人际关系,同时还会给人蒙上一层消极、阴暗的色彩.一些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人格缺陷也是导致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内因.例如回避性人格缺陷,包括由于害怕批评、不满意或被拒绝而回避他人;不会与别人保持很密切的关系,除非确定对方很喜欢自己;很害怕在亲密关系中,被羞辱和嘲笑;对批评和拒绝极其恐惧;由于感觉到自己的不足,在人际关系中,总是很沉默;认为自己不行、社交无能;由于害怕尴尬,而拒绝各种活动等等.边缘性人格缺陷,拼命努力以求不被抛弃;人际关系既热切又不稳定,常常不是把别人理想化,就是诋毁别人;自我意识和自我意象长期不稳定;行为冲突,具有毁灭特性,如乱花钱、吸毒、性乱等;频繁表现出的倾向,或威胁,或自伤;情绪极度不稳定,如短期内出现抑郁、焦虑、易激怒等;持续地感到空虚;容易生气或发怒;在压力作用下会变得偏执、抑郁或有分裂症状等等.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培养途径

(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实际工作中仍然沿袭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模式,心理健康工作关注的重点和难点集中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产生的问题和困惑,把学生存在的问题、心理成长中的弱点和缺陷当作了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陷于被动和片面.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通常以是否有心理问题去看待学生,这种关注学生缺陷和问题的心理健康教育可能会对学生形成一种反向的心理暗示,会导致部分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开始注意自己的消极面,形成关注自身的消极层面,忽略自身积极品质培养的定势思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关注的主要人群是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对于心理亚健康状态的学生则缺少必要的关注与引导.但正是这些学生才更需要心理帮助,以帮助其挖掘潜能,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预防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产生.(二)积极心理学模式下研究生心理健康的培养途径

1.树立积极评价取向的教育理念

针对研究生当前的心理状况,面对普遍存在的亚健康心理状态,心理健康工作应该转变传统的消极心理学理念,采纳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也意味着拥有积极而丰富的心理体验,并发展起积极的人格品质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点不仅在于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帮助和治疗,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如积极情绪情感体验、乐观的人格、积极的认知方式和意志品质等,包括自信心、自制力、心理承受能力、情绪控制和调节能力的培养,真诚、正直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育者要坚持积极的评价取向,引导研究生构建积极的压力认识,锻炼积极处理问题的行为模式,以开发和挖掘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和巨大的潜能.

2.注重研究生的积极心理体验

积极心理学强调人自身的积极方面,相信通过积极品质的培养人有依靠自身潜能走出困境的能力.积极的心理品质的培养既是一个行为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积极的心理学注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参与体验,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对于研究生来说,研究生相对大学生更加成熟,有良好的自主性、自制力和较高的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能力,并且有更高的知识水平和较稳定的价值观,因此应该积极引导研究生群体采用自助式的教育方式来获得深刻的心理体验.例如采取多种主题式自助式心理辅导活动,包括意志品质的培养,情绪调控的方法,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等等.

3.朋辈心理互助辅导

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式以自助研究学习为主,组织形式也转变为以研究课题小组为单位,同本科阶段的班级集体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加之研究生不再严格要求集中住宿,导致研究生同学之间交往减少,集体活动也相对变少,人际接触面缩小带来同学间归属感相对缺失.加之生活习惯、年龄层次、生活阅历等不同,也会导致同学之间人际交流和沟通出现问题.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充分认识到朋辈互助、朋辈辅导的意义,通过同辈、朋友的互助行为来增进研究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获得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进而缓解心理压力,改善人际关系淡漠的情况.学校可以在每个班设立一名心理委员,在每个学生宿舍设立一名“心理信息员”.以班级心理委员和各宿舍的“心理信息员”为骨干组成团支部心理互助小组.团支部互助小组通过举办各类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和素质拓展活动等心理健康怎么写作,使研究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体验、感悟在心理健康知识,在活动中解决所遇到的心理问题,以良好的身心状态投入紧张的学习工作中.

4.建立积极完善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校的其他工作应当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去.学校可以建立起点面结合的校、院、团支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学校应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充分调动各级组织、各职能部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渗透,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