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点赞:8701 浏览:3313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聋哑学生由于语言障碍,与健全学生比较起来,他们对抽象的概念不仅知之甚少,而且在理解上也较肤浅,道德判断水平也较低,概括能力差.他们的是非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明确、不稳定.然而他们有比正常学生更强的模仿性和易于接受直观行为影响的特点.因此,对他们进行道德品质教育,多从模仿开始,传授道德知识最好是借助课文中我身边的人和事,把那些良好的品质及时输送到他们的灵魂中去,否则对于这些学生的教育将是抽象的,枯燥的.而语文教学在整体结构中所占比重最大.它所涉及到的知识内容也最广泛,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开辟多条渠道,使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与生活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使德育像涓涓细流浸润着学生的心田.因此,加强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是抓好德育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具体做到:


一、结合知识点,引导聋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聋生由于听力失聪,除了在学校和老师同学用手语交流,和其他人几乎无法沟通,因此,健全学生很容易建立的道德观念,对于聋哑学生是淡薄的,而且有的相对表现得比较自私、自卑、固执、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为什么错.在聋生个性的形成的这一时期,是抓住思想教育的最佳时机,通过各种渠道影响并进行教育,以防沾染上不良的行为,使他们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要在语文教学中实现这一德育目标,首先要准确的把握住教材的知识点,充分发挥教材的教育作用,因此,在备课时,除了明确学生在该篇课文中必须掌握哪些字、词、句、段、篇内容的必要知识外,尤其注意寻找那些与道德教育密切联系的语文知识点.在指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如《送雨衣》、《关怀》、《在延安医院》等课文显然是一篇篇思想品德教育的好课文,但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受到中革命领袖高尚思想熏陶呢?在教学课文中,紧紧抓住周总理、非常关心同志,关心下一代,严守纪律的高尚品德这一中心内容可渗透.通过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使学生懂得革命领袖的高尚道德情操,从而产生敬佩感,热爱之情学习之意,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在讲读中心内容时,学生能够聚精会神地看(听),眼里流露出思索的神情,这也许是他们为崇高的道德情操所感染,而且在反省自己.这样的语文教学就成了通往人类“美”的道德世界之桥梁,并同时成为学生对照自己的镜子.聋哑学生是额很富于情感的,随着老师透彻的讲解,他对课文的理解就加深了,道德教育也自然加强了,班里学生形成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好风气,学习自觉性,纪律性都比较强,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早、晚于老师在不在一个样,原来比较自私、懒散的同学也行动起来,而且常常帮助小同学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创设情感点培养聋生树立美好的道德情操

道德教育是随认识而来的一种内心体验,是对事物爱憎好恶的态度.相对来说聋生的情感体验比较贫乏,一些人之常情的事,在他们身上反映较少.如何借助语文教学帮助学生体验复杂的内心感受培养美好的道德情感呢?这是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要以情,备课时要认真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讲课时要进入角色.根据聋生形象思维的特点,争取生动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准确的把握课文饱含的情感内容,老师要善于发现,捕捉教材中的情感点,逐渐的由浅入深的培养聋生“情之所至,兴趣盎然”的学习心态.如教《在艰苦的岁月里》、《人桥》等课文时,应充分注意这些特定的时代背景,制定相应的教育措施,研究课文所蕴含的思想内容,落实在教学中.《在艰苦的岁月里》一课,教师重点指出老红军和小红军的衣着,外貌及其神态,来反映当时社会的艰苦和黑暗,人们盼望黎明的到来,又通过有感情地指导朗读课文,启发学生思考,来反复体会这种情感告诉学生是革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幸福生活,让聋生再度唤起情感热点,触动其心灵,聋生从认识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从他们的神态中可以看出憎恨旧社会的感情,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珍惜今天美好时光的思想感情,收到较好的德育效果.

三、注意连贯性,帮助聋生锻炼道德意志,落实道德行为

道德意志是一种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道德行为时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好坏的重要标志.它与情感体验和情感意志结合起来,使行为训练具有强大的心里动力,最后把行为落实到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因而德育过程是提高认识、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巩固、强化进而达到德育的最终目的.在教学中,通过学习相关的课文,来达到较好的渗透作用,如学习《两只小狮子》一文时,就可以把两只小狮子相对比,讨论哪只做的对,为什么?理解狮子妈妈的话:只有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才能成为真正的狮子.引导学生理解做人也一样,要自立自强,不能依赖别人.另外,通过《爬天都峰》进行意志教育,知道做事要有毅力,不要半途而废.教者应注意教材内容的整体性和连续性,把全册或一学年的教材的德育目标都做到心中有数.从中心内容入手,开展系列教育.

这种德育教育借助语文教学进行渗透的教育手段,既能培养聋生,阅读兴趣,理解能力,又能接受教育,提高思想素质和道德认识.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地把德育教育通过教材的德育内容感染渗透,使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美好的道德情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所有的观念、情感、意志最终要通过行为个体体现出来,那么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是我们进行德育渗透的最直观的教育效果.

综上所述,聋校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注重内外部因素相结合,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以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聋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从而使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达到一定的实效性,使聋哑学生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