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生命教育

点赞:27273 浏览:1289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笔者将通过对90后孩子存在的问题进行简单剖析,简单阐述生命教育的发展,结合一些身边的案例,分析这一现象发生的各种原因,寻找一些具有操作性的解决方式.同时笔者在课堂上尝试生命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培养其责任心,让他们认识生命和珍惜生命.

关 键 词:90后独生子女生命教育

一、话题背景

1.关于90后:现在的初中生基本都出生于90年代末,可以称之为95后.他们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21世纪这个信息网络时代,他们有优越的生活环境,他们除却其天真可爱的一面,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心理问题.其中心理脆弱、承受能力差、漠视生命自残危害他人生命等现象在这一代孩子中也正在滋生蔓延.

2.关于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是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是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

二、案例:

1.L女在两臂上划了无数刀痕,后浓妆艳抹离家出走数日,被家人找回.

2.Y女,以方式表达对家长的不满,解救后进行心理疏导.

3.来自网络的一则:有的学生用刀片划破手臂后,还将这一场面拍下来,发到自己的空间.

4.某地5名中学生因“旧怨”发生争执,致一人死亡.

5.某次法制教育上的一例:某初中生用刀将人捅了之后若无其事离去,他认为像游戏中的那样,人死后只要有能量还会复活.

6.一些初中生因为各种压力,残忍杀害父母.

7.模仿电影情节,试着玩,结果酿成.

三、原因

往往在这一敏感的事情出现后,不少矛头会直接指向教育部门指向一线老师.笔者以为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看待这一问题,出现问题就是要解决,而这些不仅仅是老师、教育能解决的.

1.家庭环境.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90后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性格上有些孤僻.同时,90后的很多家庭都有过拆散重组的现象,这样无疑带给他们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创痕,使他们变得冷漠与自私,缺乏应有的温暖感与亲切感.如案例1中的女孩,在不健全的家庭环境里,培养了其双面性格.笔者与其交流后发现她渴望父母关爱的同时又怕被束缚,表面的快乐掩饰着内心的痛.她渴望母亲的呵护,但是也会说母亲的种种不好以发泄内心的不满.她觉得父母给予她的都是应该的,“回报”这个概念在她脑海里很淡漠.

初中学生生命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生命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社会环境

90后的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经历了多次教育改革,虽然体验过“减负”、“素质教育”.但这个时代的孩子承受更多的还是学习压力、升学压力.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得部分90后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而21世纪是个信息社会,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90后的生活.所以他们借助网络游戏以进行所谓的“减缓压力,”然而他们玩的龙之谷、dnf等游戏则是被称之为“爽快格斗式”的游戏,案例5中的孩子就受这方面的影响.

3.初中生的部分心理特点

1)承受挫折能力弱: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心理脆弱,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甚至采取过激的行为.笔者观察过班里一部分学习成绩不错的孩子,他们给人的感觉是批评不得说不得.

2)不会用恰当的方式和他人沟通:由于知识经验相对增多,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相对发展,初中学生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不断广泛而深入,特别是对新的自我的发现,使他们的心理活动开始指向自己的内部世界,指向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关系,此时他们逐渐出现了心理上的“闭锁性”.这种闭锁性,使他们不再轻易向别人吐露真情,交往中的要求较高,选择条件也比较苛刻,此时,他们很难找到“心心相印”、“相互理解”、可以产生心理共鸣的知音,甚至是自己的父母亲,如同案例2中的女孩,在渴望父爱和挑剔父亲的矛盾中选择割腕,实则是内心焦虑迷茫的一种表现.

3)嫉妒心较强法律意识弱:有些学生嫉妒心较强,看不惯别人比他强,我没有的别人不能有,不允许别人比我“拽”,否则他们就会搞些小动作,甚至会想方设法让你“拽不起来”.案例4就属于这一类,学生打群架,小范围班内年级,大范围则成了伙同社会跨学校的斗殴事件,砖头石块管制刀具都是致命的东西,僻静的角落甚至家属区楼道死胡同都可能是解决问题的地方.


4)极力表现与众不同:一部分学生在学业上无法做到出类拔萃时,会选择其他各种方式获得心理满足.轻则上课调皮捣蛋、起哄,穿奇装异服,男生戴着耳环、打着耳钉、染了发,有些女生刻意模仿自己喜欢的日韩明星的穿着打扮,重则自残(如案例3),一群不懂事的孩子盲目的模仿非主流,认为反叛,堕落自残就是最帅就是美,他们试图通过这样的表现来获得“与众不同”的感觉,引起老师和同学关注,寻求心理平衡.

5)对网络十分依赖:青少年上网现象被称为“网络”,也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迷恋网络的孩子,也有求助心理咨询的,他们往往都知道迷恋网络的害处,又无法控制自己.笔者在一本家庭方面的杂志上曾看到过有“”群之说,并且有孩子就相约结伴.

6)有强烈的反叛意识:原来我们总认为孩子在初二是个心理反叛期,但是许多“90后”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语言的创新性更强.这是这一代人的显著特点,但是有些时候他们的反叛意识也会出现偏差.一旦在学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说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包括平时比较老实的学生)便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心中的情绪.在压力较大父母管制较严的情况下也有走极端将不满宣泄到父母身上,甚至是伤及生命.

四、解决措施

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解决:

1.相关部门需要重视生命教育,启动生命教育,着手制定相关的文件规则,编辑相关的书籍资料,让教者有据可依有法可循.

2.从家庭教育出发,注重亲子教育.对家长进行相关培训,让孩子从小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有责任心,有承受压力的坚强意志,有些孩子的心理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从小的耳濡目染,酝酿已久后在某一时刻某一外界诱导下而爆发的.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让孩子认识生命、珍视生命家长责无旁贷.家长需要和孩子一起成长,要关注孩子内心需求尤其是青春期的初中生,家长更要有耐心去聆听,和孩子一起化解他们的困惑.

3.有必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大学开设生命教育的课程,培养相关的师资队伍,再对一线老师进行培训,在各个学校做相关的演讲报告.研究生命教育的专家学者可以承担起某一地区某几所学校的指导工作.毕竟孩子的教育往往容不得太多失败的尝试.

4.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科教育中.结合学科特点,学科内容以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在教学的点滴中渗透生命的意义,让学生不光是为了成绩升学而学习,而是为了更好地生存而学习.

5.在适当的年龄段,看一些生命教育方面的书籍,如《新东方生命教育双语绘本系列》,田维的《半亩花田》等.

6.正规的心理咨询室和专业的心理咨询员.心理疏导和心理干预不仅只是在如同之后才采取的救援方式,而是在中学必备的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让孩子有一个可以信得过的地方,释放他们的不满和压抑.

五、反思:

21世纪教育改革的呼唤越来越多地关注生命.然而生命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孩子十几年形成的习惯和心理素质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的,他们迫切需要孝心、爱心和感恩心的教育,学会平等、尊重和承担责任.我国的生命教育尚处于萌芽阶段,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社会、家庭的力量,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生命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