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

点赞:5932 浏览:2100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体育竞赛不仅仅是体能和技术和战术的对抗,而且也是心理素质的较量.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运动员的技、战术水平和身体素质越来越接近,但比赛的成绩往往相差悬殊,这其中心理因素是一个重要原因.

关 键 词: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心理特征;心理训练

1.前言

足球运动是一项深受人们喜爱的体育活动,具有极高的锻炼价值,同时还是一个观赏性极强的体育竞技项目.随着现代足球运动的不断发展,研究和掌握运动员比赛中的心理变化规律,以及不同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对提高运动竞技能力,发挥比赛潜力具有极大的作用.

2.心理素质在足球竞技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足球运动中,完成任何一种技术动作或战术行动都是必然会受到生理和心理因素的制约,也必然会受到时间,空间和对抗条件的限制,还要受到对手的阻扰与干扰.这就要求运动员必须有强烈的战术意识,行动迅速、准确地感知和判断,灵活、果断的抉择,主动、适时的反应,特别要求在心理上战胜对手.

3.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主要心理特征

3.1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认知心理

足球运动的实践过程有其自身的规律与特点,它要求运动员在完成技术动作和战术行动时,要形成和具备各种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的准确性,包括对球的估计,注意的集中、分配、转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和正确性等这些心理能力或心理品质.这些心理能力或心理品质,构成了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感知过程的心理特征、思维过程的心理特征和注意的心理特征.

3.2感知过程的心理特征

足球比赛是以足球为核心,并以射球进门来战胜竞技者的直接对抗.为了实现某种足球技术动作目的或者实现某种战术行动的意图,任何一种形式的触球过程都是由众多环节同时或者连续实施组成的.直接参与和调节控制踢球动作的生理机能有视觉、肌肉运动觉、平衡觉、听觉、触摸觉、机体觉等,所有这些生理机能的活动又必须在大脑皮层统一的分析综合活动下,特别是要在稳定的心理状态下有序进行的.

3.3注意的心理特征

足球比赛作为一项集体对抗性运动,不但要求运动员较为稳定的注意,并且对注意的范围也有较高的要求.注意的范围指的是一个人同一时间内意识清楚的反映对象的数量.在单位时间内注意到对象的数量多,则广度大,数量少,则广度小.所以注意的转移和分配,是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品质的又一特征.

3.4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情绪和意志心理特征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情绪体现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首先,情感和情趣体验经常是围绕着成功与失败而变化着.成功的强烈愿望常常笼罩着运动员的整个“心灵”,但有时候又不能摆脱可能失败的焦虑情绪.

(2)情绪体验异常强烈与鲜明.运动员高涨情绪的产生总是与运动员对比赛的意义的认识和对结局的估计以及其他各种因素或想法相联系的.随着比赛时间的临近,则可能变得愈剧烈,也可能趋向稳定.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素质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3)情绪体验的性质变化迅速.情绪体验的性质迅速变化,是和场上比分变化、优劣的转换、技战术应用的效果等多种因素相联系的.

3.5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个性心理的特征

足球运动的特点和专项运动的心理特征,对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在精神运动,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等方面同样也有一定的要求:

1.从气质特征上看,人的气质特征是以个体精神运动特性为基础的,是精神运动性为基础的,是精神运动的特性在人的行为方面的表现.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类型对照如下表:

2.三种气质类型即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都适合足球运动的特点,而多血质和以多血质为主的胆汁质或黏液质的中间型都为理想的足球运动气质类型.

从性格特征来看,足球专项运动活动结构,条件以及训练比赛特点决定了高水平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所具备的性格特征,对待足球运动的态度是具有目的性、事业性、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有较强的自尊心、自律性、谦虚、克己等.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运动员的生理、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可塑性,特别是心理状态不是一个稳定的常数,变得逾加复杂和向更高层次递进.由于运动员的特殊身份,造成他们的心理变化因素增多,若处理不当,极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训练和生活,存在一些不健康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挫折心理.运动员在通往既定目标的道路上遇到挫折所产生心理上和情绪上的波动.表现为悲观失望,训练无精打采,成绩不提高,比赛失利.

2.逆向心理.运动员对运动队组织的一些活动表现出偏激态度,特别是在训练中,不执行运动训练计划,不按教练要求去做,不配合,不响应,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3.厌练心理.运动员由于动机的变化或受到挫折而厌倦训练,运动成绩下降,与教练员关系发生冲突等,使训练兴趣、动机消失.

4.嫉妒心理.表现为心胸狭窄,自私自利,看到其它队员成绩提高或技能进步而嫉妒,影响了自己的训练.

4.2建议

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使运动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体力、技术和战术水平,全力以赴参加训练和比赛,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

1.形成运动竞赛的专项心理素质

进行运动竞赛,首先要求将平时训练的心理素质转变为临场竞赛的需要.运动竞赛在运动强度上、技术动作熟练程度上以及身体负荷量上,均不同于平时训练水平,这就要求进行心理素质转化的准备性训练.

2.淡化比赛名次,减轻心理负担

名次等硬性指标,对于运动员可以是一种动力,但在压力过重的情况下,这种压力会给运动员造成不必要的心理负担,比赛中患得患失.教练员在比赛前应该避免给运动员下达硬性的指标任务,可以采用婉转的方式,淡化运动员对名次的追求,轻装上阵.

3.正确分析比赛中对手的情况,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教练员应帮助运动员正确为自己在比赛中定位,充分了解对手,找出克敌制胜的方法,避免运动员在技、战术运用上的盲目性.

4.强调运动员自身修养,完善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运动员作为比赛的主角,始终是赛场上的焦点.因此对于运动员来说,应该不断地加强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使自己在任何场合或出现任何情况时,都能冷静对待,胜不骄,败不馁,客观地评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