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意识述评

点赞:9282 浏览:4157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继江苏扬中高级中学钱吕明先生首次提出“语文意识”这一概念,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对其内涵进行首次界定之后,语文教育研究者关于“语文意识”的研究才不断深入展开.通过检索中国知网,共梳理出39篇主要论述“语文意识”的论文,这些文章涉及:语文意识的内涵,语文意识的培养策略,语文意识的分类,语文意识的研究意义.

一、“语文意识”的定义

根据资料显示,“语文意识”这一概念最早见于1999年第10期《语文教学之友》所刊载的钱吕明先生题为《关键是培养语文意识》一文中,随后著名语文教育研究专家王尚文先生在2003年第5期《语文学习》上发表《语文意识:语文学习的阶梯》,对“语文意识”下了定义之后,相关研究与探讨才逐步深入展开.

钱吕明先生是利用类比推理方法提出“语文意识”的,由于各种原因,当时钱先生所提及的“语文意识”还只是一个只可意会、颇难言传的概念.但该概念的提出对于语文教育、教学及研究具有深刻影响.浙江师范大学王尚文教授在《“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一文中,明确将“语文意识”定义为:“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的自觉关注.”王先生紧接着指出:“‘语文意识’关注的是言语本身的物质存在,就要认真听听它的声音,辨辩它的色彩,掂掂它的分量,摸摸它的‘体温’,把它摆在它和整体的关系之中,摆在它和语境的关系中反复审视、掂量、咀嚼、玩味,从这里出发走上正确的语文学习之路.”[1]王先生以其扎实的研究、睿智的思想和积极的探索,对“语文意识”这一玄而又玄的新概念进行了界定,这一界定对于推动“语文意识”研究向更深、更理性、更科学的水平迈进具有重大意义.此后,相关研究者对“语文意识”的界定基本上是在王先生的定义上发展、丰富的,例如,温州大学彭小明教授认为“语文意识是指我们在听、说、读、写过程中,对如何运用语言文字正确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如何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即对语文的自觉关注.”[2]董明凤老师认为“语文意识对大多数人来说首先是一种对语言的敏感,即‘语感'.”[3]随着研究的深入,钱吕明先生在《“再”论语文意识》一文中给“语文意识”下了一个更为全面的、合理的定义,即“‘语文意识’是对于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审美意识.”[4]

我们试着将王教授、彭教授、钱先生及董老师所下的定义进行对比观照,不难发现彭教授关注的是学生的听、说、读、写过程中的自觉,将王尚文先生所界定的概念具体化了,跟中小学语文教与学的联系更加紧密了,因而有利于指导中小学语文教学在方法和程序上做到有的放矢.钱先生所下定义突破了王先生只关注客体的片面性,考虑到了主客体的动态变化与思想的内在生成,即教师或者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要素的变化.教育培养的目标是灵魂充实和敞亮、人格健康与完善之人.从这个意义上说,钱先生对“语文意识”的重新界定更加全面、更加丰富.而就董明凤老师论及的语文意识即语感这个角度而言,语文意识还应该涵括语文教学中的两极——阅读与写作,即对语言文字凝练处、精彩处的思考、品味与内化.

我们认为语文意识这一概念应该包含以下几个要素:⑴主体是学生,主导是教师;⑵本质是对语言文字得体运用的有意注意、自觉关注及审美评价;⑶重点是通过对言语内容的斟酌品味、推敲鉴赏涵养情感,发展思想然后抽象出言语形式.比如在赏析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诗时,除了要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更要关注一个“绿”字何以成为全诗的诗眼.掌握其形式:词类活用,化静为动,富于色彩美感.因此,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过程中应该聚焦于“怎么说”,也就是语言文字具体是怎么运用的;⑷途径是强调家庭启蒙、学校教育、网络学习、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系统培养;⑸目的是通过培养语文意识提高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语文素养.

语文意识述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语文意识的分类

钱吕明先生在2004年第8期的《中学语文教学》上刊载的《“语文意识”培养之我见》一文中认为,一般而言,“语文意识”至少应该包含朗读的标准意识,说话的达情意识,书写的规范意识,词汇、名言警句、常见典故、生活素材的积累意识,语言运用的通顺、得体意识,与常见文体相关的审美、评价意识等等,并且指出咬文嚼字、推敲斟酌应该是“语文意识”的核心.这是钱先生从学生学习的实际出发,站在与中学语文教学紧密联系的听、说、读、写等角度去概括和划分的.

王清华在《开发学习资源培养语文意识》中认为通过开发学习资源来培养的“语文意识”包括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积累、整合意识;培养学生实践、运用意识.[5]

我们认为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类:⑴语言文字意识.即学生自觉地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否严谨、妥帖、巧妙,通过有意识地对语言文字运用做出辨析、品味,从而促进自身语言审美、反思和迁移能力的提升.⑵文学文章意识.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本文在此强调的文学文章意识其实也就是文体意识.那么,什么是文体意识呢?王元臣在2006年第8期《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上发表的《文体感下的写作行为》一文中指出:文体感指的是主体对某种特定文体的全部表现形式规范的领悟与把握.福建师范大学潘新和教授也曾论述过“阅读与写作是一种文体思维”.我们认为文体意识是指人们在文本的阅读鉴赏与写作实践中,对不同文体模式的自觉关注、深刻体验、熟练运用.对于学生而言,也就是要区分且把握文章体裁中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文学体裁中的诗歌、词、赋、骈体文、小说、戏剧的本质.文体意识的凸显对于促进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大有裨益.⑶民族文化意识.《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是课程目标之一.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字是祖国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此处,民族文化意识即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自觉关注语言文字背后的民族文化,得到民族文化的教育,在心灵上获得民族文化精神的熏陶.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文化因子引导学生阅读,启迪学生与先贤和文本对话,感受与领悟深邃的思想、博大的智慧.如此,学生不仅能体验到语言文字的魅力,而且能受益于优秀民族文化的陶冶,从而开阔视野,发展思想,升华精神.三、语文意识的培养策略

钱吕明先生从“语文意识”是审美意识的角度出发,以审美的心理机制为抓手,总结了“语文意识”的培养策略.“语言积累是养成语文意识的基础,咬文嚼字是养成语文意识的关键,联想、想象是催生语文意识的激素,语文知识是培养语文意识的向导.”[6]

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郑军艳的硕士毕业论文《培养初中生语文意识研究》一文,从学校生活、课外生活、社会生活三个方面总结了“语文意识”培养途径.例如,在学校生活中通过课文的朗读教学、揣摩语言、积累素材、修改作文、作业艺术化设计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及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在社会生活中培养,发掘生活中语文资源进而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7]


彭小明教授对“语文意识”培养策略也提出了见解.他认为,首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语文意识.指出了构建有效的语文知识体系和强化学生语文学习的“非认知因素”以及教师对于培养学生“语文意识”的重要作用.其次,树立大语文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8]

我们认为可以从家庭语文教育、学校语文教育、网络语文学习及社会语文实践等四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具体而言:(一)培育语文意识要基于家庭语文教育.著名教育家福禄培尔说:“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一个时期,不,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的.”家庭教育在孩子语文意识的培养上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而言,家长可以通过创造快乐的心境、创造的家庭气氛、培养兴趣、引导孩子感悟艺术等方式培养孩子的语文意识.(二)提高语文意识则要注重学校语文教育.主要包括:1.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讲授语文知识、示范语文运用、训练语文能力是学生养成语文意识的基础;2.学生的主体努力:积累语言、品味语言、应用语言是养成语文意识的关键;3.学校的环境优化:养成语文意识的条件.(三)强化语文意识可以提倡网络语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重视网络语文学习,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的新颖性、共享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发挥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强化学生的语文意识.(四)巩固语文意识则要强调社会语文实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我们要努力创设条件,开发多种语文实践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语文实践,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内容,鼓励学生采取多种形式的交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体验、感悟、积累、提高,从而达到巩固学生语文意识的目的.

四、语文意识的研究意义

王尚文先生认为“语文意识”是培养语感的途径,应把“语文意识”视为语文教育的阶梯,对提高语文教育的效果而言,这个“语文意识”一日不可或缺,它就是语文的缰绳.[9]

彭小明教授认为对“语文意识”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特别是能在帮助学生培养语感能力的过程中找到抓手,并指出学生语感能力培养好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这涉及语文教学的根本、终极目标.

钱吕明先生认为研究“语文意识”一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需要.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比教授主体的积极性更重要,任何训练题都不能代替学习个体的积极参与;二是因材施教,培养个性的需要.是引以促进学生个性思维品质的形成,形成自己特有的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和方法乃至激发出创造性的火花.还可以促进学生个性言语品质的形成;三是终身教育的需要.[10]

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提高语文学习效率.王尚文先生曾在《“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一文中指出:“如果我们有了自觉的语文意识,学习语文就会事半功倍.”语文意识强调的是学生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及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对如何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一种自觉且有意识的审美活动.学生主体对语文学习的自觉行为、审美活动涉及到其意识的开发及开发之后的内化,从而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和语文学习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语文意识为语文教学提供有效抓手,从而有助于丰富语文教育理论.观照我国传统语文的教学过程可以发现,语文教学基本上处于朦胧不可言说的状态中,而这种状态可以说是语感教学.教师让学生熟读、涵泳、品味但并不作深层次的讲解,有悟性的学生是能悟出其中一二,但终究弄不懂的学生也大有人在,作文教学亦然.因为读书、练笔、熟读、涵泳这些都强调的是对语言和文字的感觉力和感悟力,而这种感觉即语感属于语言无意识,无从传授与考查.因此,与其说培养语感不如说培养学生的语文意识,架设语文意识这座通往语文教学光明大殿的桥梁有助于我们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和目标,丰富语文教育理论.

注释:

[1][9]王尚文.“语文意识”:语文教学的阶梯[J].语文学习,2003,(05).

[2][8][10]彭小明.语文意识论.中学语文教学[J].2005,(06).

[3]董明凤.注重语言形式是培养语文意识的重要途径[J].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05).

[4][6]钱吕明.“再”论语文意识[EB/OL].http://blog.sina../qianlvming,2009-03-12.

[5]王清华.开发学习资源,培养语文意识[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5,(04).

[7]郑军艳.培养初中生语文意识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

[10]钱吕明.关键是培养语文意识[J].语文教学之友,1999,(10).

(张海兵彭小明浙江省温州大学人文学院325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