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课堂中环保意识的培养

点赞:33424 浏览:15584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环境教育,有利于学生环保意识的树立和培养,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在研究环境教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探讨了通过地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培养的若干途径.

关 键 词:初中地理环保意识体验式教学可持续发展

前言

目前,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以及自然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为研究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的地理学理应担负起向学生传递环境保护意识的重任.同时初中也是地理教学趋于系统化的过渡阶段,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该把握时机,重视在该阶段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渗透环保教育,促进学生环保意识的提高,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地理知识体系,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质量.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总结,认为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在地理课堂中渗透环保教育.

初中地理课堂中环保意识的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环保意识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灌输环保意识,激发环境危机感

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最主要平台.在进行环境教育的初期,为了让学生充分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要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应设法让学生充分了解环境状况,认识环境问题.首先要给学生以直观的声音或影像冲击,激发学生的环境危机感,让其初步树立一定的环保意识;其次要让学生体会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不只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息息相关的,让学生建立一种“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责任感;最后,还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对环境问题的所见所闻,向同学描述自己周围的真实现象,尤其是这其中的哪些现象特别严重,甚至对自己的生活已经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使学生产生急切想要改善环境质量的愿望,这样一来,再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想要实现上述课堂教学目的,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幻灯机和投影仪等设备,使死板的教材文字内容变成可以听、可以看的影像或教学录像.例如为了让学生了解破坏生态环境会引发一系列灾难时,教师可以播放泥石流、滑坡等现象的模拟视频,并告诉学生这都是由于人们大量砍伐森林、破坏植被而使水土保持能力下降导致的,以此给学生以视觉冲击,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这不仅能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会让学生更切身地产生保护自身赖以生存的家园的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法,进行体验式教学

虽然室内的课堂对于地理教学非常重要,但是地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需要大量真实的资料和数据,尤其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时,让学生在大自然这个课堂中亲身感知的作用是室内课堂教学无法比拟的.因此,有必要让学生从教室的局限中解放出来,科学运用体验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使其在环境中有所体悟,在环境中有所提高,在环境中有所收获.

在学生开始进入大自然中体验环境状况之前,教师可以预先布置一些课题让学生们去寻找答案,例如:我市的水资源质量如何,有无污染现象?河流附近有哪些工厂向河流排放污水和垃圾?布置了这些易于探寻答案并且能让学生迅速了解环境问题严重性的课题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分组去有针对地进行亲身体验和社会调查.在目睹大量触目惊心的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现状之后,学生就会发自内心地把自己融入到大自然之中,深刻感受到自己也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从而切实做好环保工作.比如:学生们为了使自己喝到的自来水是纯净的,一定会从自己做起,甚至劝说其他人来共同保护水资源不受污染,就会担负起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和谐的责任.

三、结合学校管理,形成长效机制

培养初中生的环保意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不仅需要地理教师的努力,还需要学生自身的配合,更需要家庭、学校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协作.仅仅依靠教师有限的课堂教学还不足以使学生们把保护环境养成一种习惯,形成长久而坚定的环保意识,所以地理教师应该与学生家长及学校各部门工作人员通力合作,加强管理,确保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长期性效果.

结论

综上所述,在地理课堂上渗透环境教育并非一朝一夕之事,绝不是在授课过程中通过讲授教材中的个别案例或者简单描述一下当前的环境问题就可以达到教学的目的.首先,教师自身必须具有系统而严密的环境教育体系以及较强的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教师必须与家长、学校形成一致的教学目标,从帮助学生意识到环境和生态问题到切身体验到环境和生态受到破坏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危害,再到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长期坚持将保护环境作为自己的一项义务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