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热”看应用型人才培养

点赞:25815 浏览:11911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考证热”是高校的一个普遍现象.高校可以根据问卷调查反映的学生考证的利与弊,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合理调整人才培养思路.反思当前培养方案制订以及执行过程中的偏差,从思想、课程设置、证书取舍、拓宽渠道各方面合理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考证,将考证与技能有机结合,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关 键 词]考证就业人才培养应用型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437(2014)18-0063-02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各行各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也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办学思路,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许多普通高校的选择.为此,高校各专业不断调整培养方案,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与此同时,许多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积极报考各种培训班,考取书,甚至出现了“考证专业户”.这个现象促使高校积极调整办学思路,正确引导学生.为此,我们制作了问卷并在学生中做了调查,生源全部是在校本科生,文理兼有.通过对学生考证现状的把握,思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方向.

一、学生“考证热”的诱因

“考证热”是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社会就业矛盾加剧和学生认识存在误区共同诱发的结果.调查显示,高达85.5%的学生有考证打算,这还不包括英语四级和计算机二级的考试.(1)在提及为什么要考证时,64.5%的学生是为了更好地就业.因为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与社会人才需求矛盾的加剧,就业危机不断加大,迫使大学生尽力提高自己的竞争力.而如今的企业越来越注重个人的能力,尤其是工作经验,在用人单位不了解应聘者的情况下,证书成为最直接的证明.(2)有些学生考证则是为了丰富知识,提高能力,认为证书是证明自己能力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同时在考证过程中搭建了一个与人交流的平台.(3)值得注意的是,高达63%的学生不要求所考证书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符,认为课堂讲授的专业知识枯燥无用,这也说明课堂教学的引导不够.(4)培训机构在招生时,常大力鼓吹参加证书培训的种种好处,并通过个例夸大证书在就业时的作用.

二、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反思

首先是培养方案的定位.应用型人才要能应用理论,能将客观规律运用于相关的领域进行工程设计、规划决策,换言之,就是要“学以致用”,具有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理念要求教学结构以基础为导向,注重学科基础以及社会发展,尤其是实践环节的合理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知识扩展能力以及应用创造能力,使学生尽快明确专业特点、专业用途.

其次是注重培养方案的系统性.本科教学的培养方案一般包括通识(基础课)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拓展(专业个性)教育和毕业适应(就业适应)教育四大模块,前两个模块是一致的,后两个模块则充分体现了专业优势和学校特色.所以在培养方案的制订中,学生专业个性的塑造至关重要.尤其是在实践环节的设置中,各个环节之间应相互关联,相互承接,通过专业能力塑造的主线将一个个分散的实践环节串成一个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项目化工程.

“考证热”看应用型人才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再次是在培养方案的执行上,要细化内容与标准.许多高校制订培养方案的初衷是好的,但是执行起来却偏差很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识模块所含课程的授课教师对专业不精通,不能很好地处理课堂教学内容,讲授内容不分专业,知识重点与学习要求不分专业.而实际上不同专业对基础知识的广度和深度要求有很大的差别.(2)专业基础课的教师只管自己所讲授的课程,对不同课程之间的衔接,讲授内容在专业中的作用,以及所授知识在其他课程中的应用都不提及,学生很难将不同的课程理解为一个知识系统.(3)受学时的限制,专业课教师通常感觉学时不够,上课压力很大,很难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将专业内容交代清楚,有些教师索性能讲多少讲多少,往往只讲了基础知识学时就用完了,学生到就业之后才发现真正有用的部分根本就没讲.(4)实践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有些学生交个报告了事,有些实践内容远远达不到方案要求.

三、正视问题,合理引导

第一是要让学生正确认识专业学习、考证与专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在参与调查的学生中有67.4%是迫于就业压力而考证,只有17.1%的学生是为了验证自己的实力.目前出现的农民工工资高于大学生起薪的现象更使一些学生急于求成,不愿意静下心来学习基础知识,而选择花大价钱去专业机构培训.针对这些问题,要给学生分析这些现象形成的原因,背后隐藏的实质,强调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不要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做长远考虑.调查显示,57.8%的学生课余准备考证花费的时间远远超过学习专业课的时间.同时有53.5%的学生在第一次考证没通过时会选择再考一次,说明学生是很重视考证问题的.另一方面,只有27.7%的学生认为证书越多,就业就越有把握,体现了学生的矛盾心理.这些都需要合理引导.

第二是就业指导课程的调整,一般都在大四进行,其实应该分段分时进行,贯穿在每个年级中,学生一入学,就会考虑就业问题,有的甚至在报考专业时就考虑到了就业,所以一入学教师就应该向学生说明本专业或其他专业的就业情况,行业的发展趋势,就业对学生专业素质的要求等.在最近的新生入学专业教育上,特地加入的就业信息在学生中反响强烈,许多学生认为入学的专业教育极其重要.调查显示,50.3%的学生认为在大二考证比较合适,因为大一时大多数学生都比较迷茫,而这时考证并不合适.教师可在就业指导课中告知学生,专业考证应在大三下学期或大四上学期开始,即在专业基础课学完之后.因为大二正是学生发现自己兴趣,挖掘自身潜力的时候,这时考证因为没有扎实的基础,也会事倍功半.大三应让学生对自身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就业方向,提出企事业单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再去选择自己的努力方向和考证内容.大四主要向学生说明就业简历的注意事项,面试技巧等.这种分时分段的指导更具有针对性,能即时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决定.第三是合理引进证书.68.1%的学生所考证书与专业一致或相关,说明大多学生还是希望强化自己的专业技能,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而在这方面,社会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远没有学校专业、系统,既然如此,学校何不利用自己的优势将证书引进来,从而将学生从培训机构拉回课堂.这样既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又降低了学生的考证成本(时间和金钱).这方面,我们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例如“电子工程师”认证,培训内容包括电路、电子技术、单片机等,都在专业基础课中,学生学完这些课程后,可以经过强化培训后直接考证,不需花费太多的课余时间,反而还抓好课堂学习,一举两得.另一个“NCIE”认证也是异曲同工,学生学完通信工程专业的基础课后,就可直接认证.在能力需求上,超过半数的学生承认实践能力比证书更重要.所以在实践环节的内容设置上,我们引入了校外的培训内容,例如“嵌入式”课程,在社会培训机构中很流行,而许多学校开设有这门课程,欠缺的是项目化实训,我们在实践环节中加入这一内容,很受学生的欢迎,学生不出校门,也能在课堂上学到在校外花大价钱才能学到的东西,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要对社会培训机构的招生进行干预.对培训机构不能禁止,也不要放任不管,而是本着合作培养的思路,对其进行一定的干预.这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例如许多学生一入校就报名参加相对专业的培训,还为此逃课.对此一方面引导学生此类培训至少应在大二以后进行,有了专业基础后,会学得更好更快.另一方面,禁止培训机构招收大二以下的低年级学生,同时在其招生时,要求说明专业特征、培训时间,不得与学生上课时间冲突.在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尽量为其提供便利,方便学生学习.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考证需求,又为培训机构树立了口碑,达到双赢.

第五要关注学生的多兴趣取向.有超过40%的学生所考证书与专业不符,这部分学生有的是入学后发现自己不是很喜欢这个专业,有的是想提高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这些学生也要很好引导.现在许多高校加大选修课学分,通过增加人文选修课和专业公选课,拓展学生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都是很好的举措.

不同层次、不同地区高校出现的大学生“考证热”,是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必然现象.只要合理引导,处理得当,使高校的人才培养契合社会发展,同时与社会培训机构融合,共同努力,就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减轻学生的就业压力,寻求到符合发展方向的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刘德仿.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机械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体系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9(11).

[2]谭海鸥.大力开展产学合作教育积极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途径[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3]林守珠.多视角探究大学生考证现状[J].闽江学院学报,2010(7).

[4]刘成.大学生跨学科考证的心理透析[J].学理论,2012(12).

[5]杨晓.大学生考证的功利化现象剖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5).

[责任编辑:覃侣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