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影响的元

点赞:25659 浏览:11829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摘 要:本文采用元分析方法,从论文发表年份、教育阶段、教育形式、研究主题等四个维度,对近年来研究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影响的文章进行量化分析,了解国内对该研究现状.通过对相关论文的统计分析,我们发现近年来研究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影响的文章有以下几个特点:关注学校德育工作的力度越来越大,重视小学科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逐步重视有效利用新兴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同时有效注重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

关 键 词:学校教育;品德;元分析

【中图分类号】G410

一、概念界定

(一)学校教育

有人认为,学校教育是一种正式的社会制度,是指在作为正式的社会机构的学校内,主要发生在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两个群体间以及学习者群体内部传承文化和传播文化的过程①.

我们比较认同这种说法,同时也认为学校教育是学校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生品德

没有找到专门的界定,但我们认为学生品德是指,学生在各年龄段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道德倾向,比如与人为善、公正无私、谦虚谨慎、诚实待人、乐为善小、积极忍耐等品德.

(三)元分析

元分析,英文为“meta—analysis”,其希腊文前缀“meta”有“above、beyond、behind、after”之意,即“在上、在外、在后”.第一次使用“元分析”这个概念的人是美国教育研究联合会(AmericanEducationResearchAssociation)的发言致辞上将元分析作为一个哲学概念提出、当时并没有把它作为一种统计技术来看待.在Class看来,资料分析应该划分为三个水平:(1)初始分析,是对单个研究资料的最初分析,通常是统计方法的直接应用;(2)二次分析,是对初始问题的在研究或用“旧资料”回答新问题而对资料进行再分析;(3)元分析,是对大量分析结果(分别来自各个单独的研究,即初始分析和二次分析的研究结果)“综合”或“整合”式的资料统计分析这种针对同一课题的“单项研究”结果作出的“综述”或“概括”有助于弥补单项研究的不足.为此,Class主张,元分析是一种对分析的分析,它是以整合结论为目的,对搜集来的大量个别研究结果进行的一种再统计分析②.从这之后很多学者开始关注元分析,也对元分析进行着自己的界定.近来更多人开始认为元分析是一种新的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文献综合方法③.而不仅仅是一种定量的统计分析.我们认同这种看法,并将其作为我们分析文献的工具.

二、研究方法

1、抽样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在2011年5月4日,以“学校教育”并且“学生品德”为主题进行搜索,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全文期刊数据库(核心期刊)、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四个数据库中搜集了近12年(2000—2011)的研究论文,结果搜到330篇.依据我们对学校教育和学生品德概念的界定,经过筛选,剔除了与研究主题不符的、重复研究的文章,最后实际获得文章为167篇.我们将这些文章按照以下分类标准进行了统计分析.

2、分析单位

我们以所搜集的研究论文为分析单位,从发表年份、教育阶段、教育形式、研究主题等四个维度对“分析单元”进行分类和编码.在这一过程中,对这些维度的具体操作性定义如下:

(1)发表年份:把每篇论文都标出发表年份,从中发现人们对学生品德的关注程度以便梳理国内学界对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影响的研究变化的时间趋势.

(2)教育阶段:分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个阶段.

(3)教育形式:主要分为两个主要方面.即显性课程,除了思想政治品德课以外,其中还包括渗透在各学科内的品德教育;隐性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活动、学校的管理及环境、新兴教育资源及教育手段以及教师自身对学生品德的影响等等.

(4)研究主题:主要是指研究相关论文对学校教育和学生品德解释和关注的主要论题.在具体操作中,按照论文主要阐述的议题将论文归入了以下几个类别当中: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学生品德形成的影响因素、在学科渗透背景下进行的德育,学校今后德育工作的方向.

由于有些论文涉及多个主题,为防止在统计时把同一篇论文归入多个主题的问题,我们将按照论文讨论的核心主题进行归类.这样,就保证了这4个主题在统计上的不排斥以及不相互包含.

三、研究结果和分析

发表年份

研究主要分析了2000年以来,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影响的研究情况如表1所示:

从这张表格可以看出,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在近八年中,研究热度不减.说明这一研究在之前是今后可能还会是研究的热点.比如一些学者在做学生德育的研究时,将德育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将德育指向文化层面以及指向交往中的人这样一角度④.这些研究期望都在进一步进行中,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影响的研究将会进行下去.

(二)教育阶段

我们在所有有效论文中筛选符合这一分类的文章有83篇.它们的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从这张表格可以看出关于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影响的论文在教育阶段上更多的关注初中阶段的学生品德发展.这有可能因为该阶段是学生品德养成以及发展的关键期,这一阶段学生品德如何定型将影响到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今后的研究也会继续偏重于此阶段的学生品德发展的情况.

(三)教育形式

我们在所有有效论文中筛选符合这一分类的文章有101篇.它们的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

从上表我们不难发现,在学校教育中德育工作的开展已经渗透到各个方面,包括学校显性课程中的各门学科和学校潜在的隐性课程领域当中,其中较为明显的是在体育课程当中对学生品德的有意培养,而我们将我们的研主要定位在学校中艺术教育开展情况对学生品德有何影响,因此,我们就艺术类课程的开展情况单独列出来分析,如表4所示:这张表格的数据表明,在已有研究中,学校教育中艺术类课程对学生品德的影响很少,艺术教育中的教学形式又不是很丰富,因此可以说这方面的研究较为缺乏.

(三)研究主题

在全部的论文中,对从学科角度出发来培养学生品德的论文最多,而学生品德发展现状的分析虽然较少,但在不同学科中渗透德育的文章里也提到很多,只是单独列出进行的较少而已.其具体分布情况如表5所示.

四、结论与讨论

(一)越来越关注到当前学校的德育的具体开展对学生品德的影响

从总体而言,近些年来研究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的影响的文章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这表明在当前整个社会文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学生品德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

教育工作者也已经开始意识到之前的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杜时忠指出了当前学校德育存在着“学校中心论”、“专门德育论”和“即时效果论”三大认识误区,认为这样的错误认识从根本上制约了学校德育的深入发展⑤.例如之前的学校思想品德课的实施,这样的课程向学生传输的是客观化的道德知识,抽象的道德准则和规范,通过这样的知识化,德育倒是成了一门系统的、科学的学问,但是德育“忘了本”,忘记了它原本来自生活,背离了道德的本性,失去了道德教育的意义与价值⑥,不可避免地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对学生品德形成的作用发挥也极其有限.而在的研究者们逐步认识到这

样的问题,已逐步在学校教育中的各个层面开始渗透,如表3所示,已经深入到学校教育的各方各面中.

(二)开始重视小学科对学生品德发展的影响

从表3我们可以看出,在学校的学科教学中,除了正规的课程以外,在各种各样的小学科如体育,美术,音乐,信息课中开展对学生品德的培养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重视.这些小学科影射教育的大环境下,在早些年常常被我们忽视,可殊不知它们对学生的品德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从体育可来看,它可以学生进行遵章守纪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及意志品质教育和竞争合作意识教育,教育学生爱劳动、爱护公物等等.而音乐、美术等都是是表达情感的艺术,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这些学科的教学中,采取“潜移默化”的方法,学生、在学习和欣赏中,能够切身感受到道德意志的力量,通过这样的教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学生的品德行为也会在无形中慢慢养成.因此,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提出的对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视,通过使德育“艺术化”,将会成为学校日后培养学生品德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校教育对学生品德影响的元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学校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6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三)开始重视有效利用新兴教育资源促进学生品德发展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日益普及,学校教育工作越来越离不开现代科技及其提供的怎么写作.例如网络的普及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网络传媒能形象直观提供品德教育内容,改变过去的空洞说教和道德灌输,学生愿意接受这样的方式,能够从中收益.另外其他先进的方式例如利用手机短信、班级博客等的开展,对学校德育工作提供平台的同时,也面临着各方面的挑战,向如何健康正确地使用这些先进的资源,也已成为现代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


(四)开始注重隐性课程对学生品德发展的作用

所谓隐性课程,是与显性课程相对的,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发挥作用的课程.它往往不直接在课程规划(教学计划)中反映,或者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但却对学生的知识、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中,主要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设、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学风、班风、校纪等)⑦.隐性课程作为对显性课程的补充,更具渗透性和感染性,通过这种教育影响来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培养和内化,也是目前学校教育中德育的一个重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