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型教授”能否推动职评定改革

点赞:6071 浏览:203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教学型教授”“教学型副教授”,这是安徽财经大学最近设立的工作岗位.教授分出类型,是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水平.安徽财经大学决定试行新的教师职称评定方案,拿出小部分职称指标授予符合“教学型教授”和“教学型副教授”标准的教师.那么,什么样的教师才够得上“教学型”的教授或副教授呢?该校提供的标准是“在教学上获得公认好评”“得到教学督导老师多次表扬”以及“最受学生欢迎”等.

据报道,此方案出台之后,既受到了该校师生的欢迎,也得到了相关方面的认可.当地教育部门相关人士表示,此举开了省内高校职称评定先河,值得借鉴,而媒体亦以“破冰”论定意义.

事实上,就全国范围而言,安徽财经大学此举并非首开先例.此前,武汉大学就设立过“教学型教授”岗位,旨在为教学业绩突出的教师评聘教授职称创造公平环境,同济大学则通过设置“专业建设责任教授”岗位,实现“教学型教授”享受与“科研型教授”同样的待遇,天津师范大学也曾在职称评定中单列指标,评选“教学型教授”.而在这些措施实行前后,相关讨论更是时有所见,比如北大教改之时,有论者就建议设立教学型教授、副教授岗位,以便改革循序渐进、顺利推行,又如,上海交通大学教师晏才宏教学出色却只以“讲师”终其一生的悲情遭遇,引发过关于教学、科研与职称晋升的大讨论.这些先期的尝试和讨论,实际上构成了此次安徽财经大学职称评定改革的大背景.

近年来,高校的职称评写作度颇受诟病,诸如评审标准过于僵化、行政主导色彩过浓、教学与科研比例失衡等,都是舆论剑锋所指之处.这些弊病,经过多年的累积,形成了彼此牵扯、剪不断理还乱的局面.“讲课再好也评不上教授”的情况,只是其中的一个现象.现下的职称评定虽然包括了论文或著作、研究项目以及教学成果等几方面的标准,但学术研究成果的数量要求显然占了压倒性优势,由此写论文、出专著、搞项目几乎成了晋级的不二选择,而跟着这个指挥棒,教师自然也就埋头于数量指标,轻视教学实践.硬性指标的指挥和教师的偏向,两个方面互为强化,就易形成“教授不教书、教书的难评教授”的现象.“教学型教授”的出现,在制度之内单辟了一条路径,有利于解决科研与教学失衡的毛病,有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也有利于各个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安徽财经大学的尝试,又为这种改革提供了一个样本.

当然,总体来看,“教学型教授”只是高校整个职称评写作度改革的一个“小手术”,只是稍稍缓解了高校职称评定标准过于单一和僵化的趋势,要想让教授安心在一线给大学生上课,还要从根本上重建职称评写作度.而且,即使是这样的“小手术”,也还有种种争议,比如教授的根本职责到底是“科研”还是“教学”.但不管如何,尝试总是好的,各种各样的试验终究会为更合理的改革提供经验.

陈建新:高校教学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即使是建设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首要任务也是培养出高素质人才.世界一流大学的首要标准,就是大学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型人才的摇篮,不断培养出具有优秀的思想政治素质,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其中相当一部分应成为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领域的领导人.因此,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追求卓越”的人才培养目标,高度重视教学工作,以高水平的教学保证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高等学校“重教学”怎么强调都不为过.“重教学”的过程已经将大学其他方面的工作包括其中,对其他工作有良好的带动作用.重教学的出发点是育人,搞好教学的最终检验标准是是否培养出合格人才.搞好教学必然注重科研,大学的科研毕竟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发中心不同,在提倡科研为经济社会怎么写作、与生产实际结合的同时,还要强调科研为教学怎么写作.

“重科研、轻教学”,脱离教学搞科研,那是为了科研而科研,争项目、争经费、争获奖,于培养人才无益,还搞坏了学术风气,联系教学搞科研,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重教学”的过程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大学精神和教师的职业精神,扭转“高水平大学重科研,一般大学重创收”的不良现象.一个领导重视教学、教师严谨教学、学生积极向学的大学校园,一位甘于清贫、耐得住寂寞,时时以“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勉励自己搞好教学的教师,不会给物欲横流、追名逐利、浮躁钻营的不良风气任何可乘之隙.

笔者一直认为,“教学型教授”是我国现阶段一个不得已而为之的自相矛盾的概念,它是现行大学体制、校园文化和社会风气孕育的“怪胎”.教授教授,本来就是一个教学授业的过程.不上讲台,不教学生,何以成其为教授?不搞教学、只搞科研的人冠冕堂皇地当上教授,潜心于教学第一线、精于教学、培养出大量优秀人才的还必须加上“教学型”才勉强成为教授,这本来就是很滑稽的事情.热爱教学、专心教学、教学有法、教学业绩突出,才是评聘教授的首要条件.“科学研究与学术水平”等其他方面的“硬件”必须与育人和教学成绩相关,它既然是“教学的活水源头”,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现,体现在教学业绩中.

笔者绝没有轻视科研、鄙薄科研的意思,那些在科研中作出成绩,解决了科学技术难题、为人类科学文明作出贡献的学者是很值得崇敬的.笔者只是呼吁大学要回归本位,教授要名副其实,不能再容忍教授不教、学生厌学的现象存在下去、蔓延开来.

吴平:让擅长教学的人乐于教学

武汉大学教授

也许有人认为“教学型教授”放弃了对教师科研业绩的要求,而如果教师不做科研,教学一定搞不好.其实“教学型教授”的评审并不排斥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尽管对申报人的科研成果要求有所降低,但教学研究成果要求较高,它强调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工作,认真思考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主动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根据社会发展需要适时修订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等.这比单纯地生产所谓“科研成果”、强调在权威或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更有意义.为了纠正高校职称评审过程中存在的“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同时不影响高校科研水平的正常提升,在现有的职称评审制度没有根本改变之前,为专注于教学的教师单列“教授”指标,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权宜之计.随着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与岗位聘任将逐渐分离,设置“教学型教授”岗位非常必要.大学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教学本身是一门艺术,在大学里,科研水平高的教师不一定教学效果好,科研成果少的教师不一定教学效果差,因为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取决于教学中花费的时间、精力.教学要高效、完美,教师必须勤于动脑,不断钻研,一堂课的内容有时甚至需要几天的备课准备.设置“教学型教授”岗位,可以做到让擅长教学的人更乐于教学.

“教学型教授”能否推动职评定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财经大学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陈梅芬:教师本位的回归与矫枉过正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教学是教师的主要任务.现行的职称评定虽然也对教师的教学实践和成果有相应的要求,但学术研究成果的数量要求显然占了压倒性优势,因此,写论文、出专著、搞课题几乎成了晋级的不二选择.跟着这个指挥棒,教师自然也就埋头于数量指标,轻视教学实践.

教学型教授岗位为在教学一线取得突出业绩的教师晋升教授创造了相对公平的环境,可以激励更多的教师刻苦钻研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学型教授岗位的设立,是对教师职责本位的回归,必将促进大学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而学生则是最终的受益者.

但教授为大学教师职称的最高级别,一名合格的教授必须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深入的学术研究,并且要有具备一定水平的学术科研成果问世.而设立教学型教授岗位传递给人们的信息是:只要教学好,科研不够,也可以做教授.笔者认为,这是矫枉过正.教学型教授岗位设置的意义是还教学一线人员以公平,而要从根本上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就必须通过制度革新让教授回归教学一线.

陶家柳:不能走向忽视科研能力的极端

江西师范大学档案馆副馆长

最近,一些高校推出了新政策,即只要教学效果特别好,即使科研能力弱一些,教师也可以评上教授.我认为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教师.众所周知,高校有三项职能:教学、科研和社会怎么写作.就是说,高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创造知识.创造知识依靠谁?主要靠教授.一个好的高校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搞科研.仅仅会教书的教师,只是把书本上已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不大可能真正教好书,因为他没有深入到研究前沿,不能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所获有限.从已评选出来的几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介绍的经验看,他们的科研能力往往也非常强,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

从美国等发达国家来看,高校对教师的科研有较高要求.青年教师要取得终身教职,科研上必须取得较大成绩.越是好的大学,对教师的科研要求越高.

我国高校也应对教师作出科研上的要求,尤其是研究型大学,教师要获得教授职称,就必须在科研上站得住脚.强调教学重要固然不错,但也不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即忽视教师的科研能力.

范纯龙:“教学型教授”是管理残疾所至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

“教学型教授”在这里被理解为只关注教学而不需关注科研的高级职称.有人认为教学型教授本身与教授职称的内涵和本质不符,是画蛇添足之举,有人则强调了科研对于教师和学校的重要性,还有人则从实际感受和管理现实指出“教学型教授”只是解决利益冲突的一种手段.

在笔者看来,“教学型教授”的设立其实是大学管理水平低的直接体现.关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表面看是老师的水平问题,但其实质却是管理问题.目前高校中做纵向科研的,很多被迫成了项目痞子,为了项目而使用的手段不可谓不多,圈子文化更因为收益多多而备受推崇.教学的老师在没有项目支撑、没有名利支撑、没有圈子的条件下,从事追求科研成果的研究,对老师而言是不现实的.有横向课题的老师,许多又因为时间投入多、灵活性差等,在没有配套政策支持的条件下,根本无法保证或不愿投入足够的教学精力.

教学和科研在高校应该是统一的,是我们急功近利的浮躁管理导致了这种统一的破裂.教学不是一本书,教师需要教学修养、需要新知识,有些课程还需要实践,需要文献积累,需要作学术研究,但是不一定会有大量的科研成果,科研也不是一篇论文,技术员需要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样需要实践,需要文献积累,需要作学术研究,但解决的问题和理论不一定能发论文,更不一定是教学所必需的.

教学的目标是育人,科研的目标是解决问题,二者有时可以兼顾,有时却不可以,而管理者们将二者简单生硬地绑在一起后,又人为地加以畸形分离,这蹩脚和残疾的管理才是将教学和科研对立起来的罪魁.

链接

美国的“教学型教授”是怎么评定的

美国终身教授的要求是在三方面中至少有一面是杰出(excellent),其他方面满意(satiactory).这三方面是研究、教学和怎么写作.申请人可以自选哪方面为杰出,也就是说申请人既可以申请研究型,也可以申请教学型,还可以申请怎么写作型.大家也许觉得怎么写作型或教学型容易申请,事实并非如此.

在美国学校不管是申请哪方面,杰出的标准是一样的.格里菲斯大学对于终身副教授的要求是要有国内外发表的学术论文、同行评议认可的学问,在国内开始初露头角(Recordofnationallyand/orinternationallydisseminatedandpeerreviewedscholarship,Emergingnationalreputation).也就是说,“教学型教授”要求发表关于教学方面有独到创见的论文并且在同行中有一定声誉.更具体一些,有教学创新、课程发展、学生指导、学术活动及奖励、教学专业发展五大方面.在教学创新上,要有无与伦比的教学成功的案例,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要有创新、不断反思教学的证据.在课程发展上,不仅仅要发展有效的课程,而且要有课程的设计、设想在同行中传播,被同行应用的证据.在学生指导上,要有你的影响导致学生成功的例子,学生指导方法的创新及论文发表.在学术活动及奖励上,要有对教学知识发展贡献的证据,有同行对教学论文质量的肯定,获得过国内外教学奖及显著的教学科研基金.在教学专业发展上,要有试验、反思,追求、发展教学理论及实践知识的记录,参与教学专业协会的活动,在同行中要有一定影响力.有一定影响力是指常被邀请在研究教学方法的大会上作报告,能获得国家级教学研究经费,论文的引用程度高及匿名同行的在教学方面的高度评价等.

相应而言,在教学方面做研究发表有创见的论文要比科学研究更难.这是因为很难有比较客观的评定标准,而且不能说说而已,要在实践中有效果,被同行认可及推广应用才行.所以美国理工科大部分人的申请是申请科学研究上的杰出.

摘自科学网http://blog.science./u/yaoqizh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