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的

点赞:17232 浏览:7958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近年来,随着某些高校“校园事件”的发生,大学生心理健康已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2001年4月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目前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客观深入地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大学生在不同情境、不同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心理问题是不同的.比如入学的适应问题,对所学专业的兴趣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等.

1.社会适应问题.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进入大学,而现实和理想存在差距,如学校、专业、学习、人际关系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所有这些情况都可能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适应问题,出现矛盾、困惑的心理.


2.发展方向问题.中国的大多数学生在中学阶段,考大学成为生活、学习的唯一目标,但一旦考上了大学,特别是自己不理想的学校,就变的苦闷,找不到发展目标.

3.就业压力问题.目前就业问题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多数学生都意识到,毕业就意味着失业,面对如此大的就业压力,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都感受到了形势的严峻,恐慌、焦虑、烦躁打破了他们的心理平衡,使他们对前途失去希望,对处境无能为力.在关系到自身前途与命运的人生重大选择中,大学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坦然面对.

二、解决问题的举措

1.营造良好的大学校园文化环境

大学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最主要场所.学校应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心理氛围.严肃活泼、松弛有度的作息安排,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业余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都可以成为一种心理背景,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增添情趣和色彩.反之,呆板的生活节奏,沉闷、压抑的校园氛围,则很不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2.进行正面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

首先,新生入校时,向学生介绍本院、本专业的现有状况,发展前景,引导学生转变观念,了解、热爱所学的专业.其次,为学生安排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如生活学习经验交流会,使学生逐步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方式和特点.第三,锻炼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活动内容应包括:自信心训练、语言表达训练、人际交往训练、情绪控制训练、潜能拓展训练等等,促进大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第四,大学生的心理困扰大都与自我意识有关,例如不能客观地认识自我,不能准确地自我定位.引导学生要学会客观地评价自己人生走的每一步,勇于面对问题,面对成长中的困惑.做到为他人负责、为社会负责,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教育就是要帮助他们理性地自我分析和自我定位,以实现大学生们的人生理想.

3.引导大学生充实自我,积极规划好个人的职业大体方向.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专业、兴趣和职业的困惑;二是如何参与与适应社会.究其原因,也是两个方面:不了解自己;不了解社会.大学的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自我与社会.首先,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包括:准确评价个人的特点,认识自身的价值,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的差距,将个人与事业相联系等等,这样给自己一个人生的定位.其次,在大学低年级阶段,多引导学生学习社会这本书,引导学生定自己的职业理想、职业目标.了解这个职业的各种要求,包括知识、素质和能力,以及离这个目标的距离.个人自我的完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的培养,都需要多参加社会实践,多与社会接触.这样,从一开始,就为踏入社会,进入职业领域做准备,也避免了平时的盲目困惑、毕业时的盲目应对.

今天的大学生是明天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素质如何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得失成败.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历史的重任,更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