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背景下的教育叙事

点赞:30478 浏览:1431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后现代背景下教育叙事研究的转变

后现代主义,相对于现代主义而言,它是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的产物.现代主义是与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对抗中逐步形成的,并伴随着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的进步而发展起来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逐步演变成为一种占据主导地位的思维范式,被人们广泛接受.19世纪中叶,在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孔德的影响下,通过英国教育家斯宾塞,德国的拉伊、梅伊曼等人的努力,教育学研究领域内逐渐地将精确性的标准、普适性的规范、技术性的方法等作为衡量教育研究是否科学、是否严谨的基本依据,并最终在教育领域内形成了范式研究,开创了教育学科学化的潮流.然而,伴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这种片面追求科学化的研究范式面临着很多的发展障碍,尤其是教育领域内的过度物化和人文关怀的缺失使得范式研究步履艰难.同时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的兴起,教育研究者开始放弃对普适性的教育规律的探究,转而将更多的目光放在寻求情境化的教育意义之上.

后现代主义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反思,以反理性主义、反中心主义、反本质主义为特征,其主张的差异性和多元性,认为不存在统一的一元化的标准.这些观点都对教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众多后现代主义思想大师中,作为法国后结构主义哲学重要代表的利奥塔在《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中,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知识普遍追逐的“元叙事”的不足,“元”即初始、传统之意,也就是对宏大叙事的范式研究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主张放弃总体化和普适性的研究方法,弘扬一切教育领域及知识体系中差异性与多元化.这种主张进行“微观叙事”的研究,使传统的那种依赖宏大叙事而取得自身统治地位的科学主义陷入了生存危机.在利奥塔看来,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无论在科学领域还是教育知识领域,对差异性、特殊性、多元性和开放性等的崇尚已经迎来了春天,而对整体性、普适性、一元性和封闭性等的追求已经开始没落,这种后现代背景下的哲学思维为教育研究尤其是教育叙事研究提供了理论平台和方法支撑.

教育叙事研究是从文学叙事理论借鉴而来的教育研究方法,指叙事研究者以教育生活世界为出发点,把教育经验组织成有意义的事件,通过对事件的描述分析,重点挖掘内隐于教育事件背后的教育理想、教育信念和教育理论,揭示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教育叙事研究是质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是指“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1]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后现代背景下教育叙事研究有以下几点优势.

1.教育叙事研究是对现代教育范式研究的批判和发展

在现代文明过程中,那种以价值中立式的科学化语言,运用分类法或抽象的概念化方法,更加关注普遍意义的形式化研究,忽略了个体性的、地域性的、情境性的特殊事件的研究统称为范式研究.然而在后现代背景下教育叙事研究恰恰与之相对应,它弥补了范式研究无法适用于个体特殊教育事件研究分析的不足.教育叙事研究作为一种更加注重质性研究的教育模式,是对传统教育领域内有关范式研究的重大革新,它在传统范式研究范围之外批判了范式研究的劣势与不足,进而彰显自己的独特优势.所以,教育叙事研究是对传统教育研究方式的批判和发展.

2.教育叙事研究逐渐从普适性迈向本土化

工业文明以来,由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以欧洲为中心的思潮,使得西方现代教育理念对普适性规律的追逐日益泛滥,也使教育研究日趋抽象化、概念化,在倡导普适性的背景之下整体一般性研究往往无法适用于特殊文化背景下的地域性教育问题,眼光过度专注于宏观整体缺乏微观视角.而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影响,教育叙事研究试图摆脱以往理论研究自上而下的普适性路向,以研究者言说自身的有效形式,将其自我经验与感悟性解读进行融合,通过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更适合自身教育特点的本土化教学模式与理论,不断开拓教育发展的新途径.

3.多元化的教育叙事研究范式适应了多样化的社会需要

在现代社会中,后现代主义反对单一的视角,倡导多视角多元化的方法,单一的视角不可能完全如实地反映社会,后现代主义否认现写作技巧论所推崇的社会一致性的理念,强调世界的多元化和多重性,反映到教育领域则认为世界的知识也是多元的、多样的.因此教育研究范式的多元化成为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教育叙事研究受此影响则对现写作技巧论中范式研究进行了批判和发展,主张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相互结合,这被更多理论和实践研究者所赞同.教育叙事研究实现了行动研究与批判研究有效互补,不仅有利于被研究者自身个性的发展,而且能够满足社会对于多样人才的需求.

4.后现放性的理念促进了教育叙事研究与科技怎么写作平台的有效融合

随着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速,科技的进步为教育叙事研究的发展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同时在后现代背景下,人们反对将事物看作由僵硬的秩序和固定的意义构成的封闭集合体,提倡自由开放的思维方式,打破对事物认知单一的传统的认识理念,主张发挥人的个性,激发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些都推动了教育叙事研究中的研究者在更加开放的互联网范围内收集整理信息、共享资源和交流思想.更为丰富优秀的教育叙事案例和更加深刻的教育本质规律与价值意义,为青年教师的发展和研究者的教育创造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困惑

1.教育叙事研究中叙事本身的可靠性不足

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首先要搜集大量的各类教育叙事题材,而搜集题材的首要原则是要保证叙事的真实可靠性,也就是“信度”,这是保证在以后的研究过程准确性的首要前提.然而“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教育叙事研究实践中叙事者和研究者都可能对于不清楚的叙事文本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加入主观猜测,甚至是虚构或者篡改叙事材料,以求讲述故事情节的感人和精彩,最终可能哗众取宠,并无半点深刻意义和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叙事”基础上的“研究”何从谈起?例如,美国小学课程中有一篇关于华盛顿砍樱桃树的文章,目的是赞美华盛顿小时候的诚实和勇气,然而后来得知这个精彩的故事情节是出版商为吸引消费者而杜撰的.这种通过人为主观的为所叙述的事件设计一个完美的感人情节和结局,不但虚构事例,而且虚构教育意义的教育叙事研究并没有任何价值.相反,如果不能保证叙事真实性的教育叙事研究很可能会助长教育研究的虚检测不正之风,这样的教育研究不仅无助于教育科研的不断探索,还会对其正常发展带来极大的威胁.2.教育叙事研究中研究结论的理论性不深

后现代背景下的教育叙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理论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实践过程中的教育叙事研究,由于本身研究人数的有限性、研究过程的短暂性以及研究方法的特殊性,研究中深层次的东西很难挖掘出来,结论上不易达到学术理论的高度.因而教育叙事研究中出现结论研究的理论性不深,也就是指“效度”不够.深度的叙事描述才能提供诠释经验意义的功能,然而教育叙述研究中还存在另外的一个普遍的问题,那就是叙事研究者过于注重教育叙事的客观描写,将被研究对象的教育学习、职业发展、生活经历等研究题材以真实的言语准确可靠地表达出来,但由于理论基础的薄弱和分析视角的单一往往对于研究对象缺乏深刻的分析,也不能深入探究事物发生、发展的机制.此外,研究者的研究分析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研究过程和结果即使坚持中立的价值取向,但是由于个人知识水平的限制和思维方式的局限,不可能完全得出系统深刻的研究价值,甚至得出与教育教学规律、学生阶段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的偏差性研究成果.总之,由于主客观的原因,教育叙事研究想要从“叙事”中研究出真正有价值的教育观念和思想依然任重道远.

3.教育叙事研究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

在上文关于教育叙事研究优势特点分析中,教育叙事研究面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开始逐步摆脱传统范式研究的束缚.然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还是比较严重,教育叙事研究仍然面临很多挑战.研究者由于长期受科学主义研究范式的熏陶,比较强调量化取向和逻辑推演,叙事研究也往往注重理论化、普适性.一时间难以摆脱传统教育范式思维的影响.另一方面,教育叙事研究的质化研究与科学主义的量化研究是任何研究过程中都不可或缺的方法.如果由于人们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对于叙事研究过分推崇,对范式研究过分打击,则可能会造成矫枉过正的严重后果.例如:有的学者认为教育叙事研究不关心是否能揭示普遍的教育规律,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教育理论,而应该关心个体的实实在在的体验,这就造成了教育过分注重个体的独特性,而忽视了研究对于群体一般的意义.总之,教育叙事研究正徘徊在矛盾对立之中,面临着走极端的研究倾向.

三、后现代视野下教育叙事研究的未来发展路向

1.摆脱教育叙事研究方法中的主观思维

面对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容易参杂研究者的主观性以及可靠性不足的现状,为了保证研究的科学准确严谨性,需要我们对教育叙事研究方法本身进行反思和探究,使得研究者克服自己的主观偏见,不断改进研究方法,保证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客观公正.研究者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叙事案例的选择.后现代主义主张研究从普适性到本土化转移,所以案例的选择应与中国传统的教育题材相吻合,和中国的教育实际相结合,只有切合本土化的典型的、代表性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才能在提高受教育者的兴趣,推动教育叙事研究根植于中国的地域性的教育实践之中.第二,资料收集和整理.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完整性和严谨性关系到研究者能否了解事件的真相,能否促使个案叙事研究目标的完成.研究者在广泛详细收集资料的同时,还要通过对资料进行理性分析,筛选准确可靠的材料,以保证信度.另外,通过对资料再次访谈和观察确保筛选资料的准确性.第三,叙事材料的写作.教育叙事研究者要明确材料的写作分为“叙事”和“研究”这两部分的写作.“叙事”主要是对故事的描述,在保证故事的准确性的同时,能够让故事的意义自然地表现出来.“研究”注重探讨叙事现象背后的思想和价值,注重的是经验价值的呈现和功能意义的彰显.总之,在教育叙事研究过程中,研究者要尽量使得“叙事”和“研究”得到准确可靠的完成,坚持价值中立的态度,减少主观性的猜测.

2.注重教育叙事研究者跨学科视野的培养

随着教育叙事研究实践的深入,学者们发现教育叙事研究结论的价值意义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其中最主要的是因为在后现代主义背景下教育领域内的多元化和多样性的观点,要求教育叙事研究者要具备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理论功底,而研究者这方面却很欠缺.因此,教育叙事研究必须基于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和多学科的理论视角.现代教育叙事研究的理论支撑基础涉及的学科很多,除了宏观哲学中的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哲学、解释学、现象学之外,还有微观领域的扎根理论、杜威理论、文学中的叙事理论等等,这些学科理论为叙事研究提供了广泛的视野,作为研究者应该认真研究借鉴,取长补短.例如杜威理论认为教育题材应该源于教育生活和教育经验,这恰恰契合教育叙事研究中的经验主义研究范式.另外,文学中的叙事学作为叙事研究的方法论,为如何撰写叙事文本和如何在撰写叙事文本的过程中将教育思想、教育理论融合到叙事文本中提供了写作范式.叙事学研究也为叙事文本的解读和阐释提供了方法论[2].由此可见,教育叙事研究想要实现其价值目标,如果研究者缺乏足够的跨学科研究视角,即使所有的研究者都具备本土化的叙事题材和准确可靠的叙事文本,但由于不能将研究与叙事材料相整合,仍然缺乏深层次的理论探究和价值发现.

3.整合教育叙事研究中的研究范式

面对教育叙事研究中追寻普遍意义的科学实证主义和注重特殊意义的个体叙事倾向相对立的研究困境,后现代主义背景下的多元化和开放性的教育理念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研究者认为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研究者的思维,不利于研究参与者创造性的发挥.然而两种研究方法各有各的优势,并无孰优孰劣之分,想要获得对教育叙事更为全面、深刻的真理性认识,首先,应该超越这两种教育研究范式的两极对立.教育叙事研究是在后现代背景下不断发展起来的,一方面要弥补范式研究过程中,过分注重普遍主义和宏观概括而忽视个性关注与微观视角的不足,另一方面还不能完全抛弃普适性理论的指导,否则教育叙事研究只会停留在零散的、碎片化的叙事层面,而不会上升到价值功能“研究”的深层次中去.其次,在教育实践中应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种方法必须结合,但是究竟以此方法为主还是彼方法为主,关键要根据研究环境、研究目的和研究对象等研究的各种要素来定.当代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保罗·法伊尔阿本德所倡导的“怎么都行”的方法论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这种“怎么都行”的研究方法实质是实行教育研究方法论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这样,既能够使教育叙事研究变得富有活力、丰富多彩,又能够防止矫枉过正,避免因过分推崇教育叙事研究而导致对范式研究等其他教育研究方法的忽视或排斥.因此,要学会充分发挥叙事研究和范式研究的优势,在研究中不能将两者完全割裂开,还要学会针对具体问题整合恰当的研究范式.

四、结语

在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开放性、多元化、微观化的教育观念对于我们反思现行教育叙事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培养研究者跨学科的视野、中立性的态度等都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所应该去培养的.不过后现代主义思潮仅仅是众多理论中的一种影响和借鉴,想要教育叙事研究获得更长远的发展,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不断地努力去探索、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