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

点赞:22729 浏览:10482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品德教育的涵义

20世纪初期以来美国现代德育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大历史阶段:古典品德教育阶段;相对主义和过程主义阶段;复兴的品德教育阶段.80年代复兴的品德教育扬弃了过去的种种弊端,强调正面和直接的道德教育,要求学校与社区、家庭在德育上的配合,以及努力促进青少年学以致用、践行道德价值以形成良好的品德等特征[1].美国教育自此呈现出勃勃生机,并得到各国的积极借鉴.在我国教育改革反省思潮中,品德教育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然而对其中的涵义却呈现出各自表述或诠释的现象,有人将品德教育窄化或者浅化为生活常规、文化传统、个人私德与知易行难等等.威斯康星大学的阿兰·罗克伍德(AlanLockwood)教授就曾经给出过一个较为清晰的概念界定:“品德教育是指以学校为基础并与社区机构合作进行的,通过直接、系统而非相对主义的价值影响去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一种教育.”[2]而品德教育伙伴组织(CEP:CharacterEduca-tionPartnership)1999年也曾经给出过一个更加简捷的定义:“品德教育就是学校、家庭与社区在帮助孩子理解、关心和实践核心价值的有意识的努力.”[3]笔者认为,处于、自由、多元和开放的当代社会,品德教育应包含四个方面的涵义:

品德教育兼顾知善、乐善、行善等多方面的教育过程与结果,而并不仅限于知易行难;

品德教育是引领学生由他律到自律的全人教育,而并非仅限于生活常规;

品德教育包括个人修养、人际关系、公民素质以及过程价值等多方面教育,而并不仅限于个人私德;

品德教育是对有关善的核心价值、原则和方法,是不断反省与批判的教育动态过程,绝非单指文化传统的复兴,而在于传统文化精髓和现代精神的融合与创新.

所以,品德教育不再仅仅是教导顺从听话的“乖”孩子、行动举止复制成人(父母或师长)的要求与模式;而是要教导“好”孩子,在公共领域中能懂得思考、准确表达并且善于与他人沟通,能共同形成并塑造群体的共识与规范,这样才能称得上是品德教育的现写作技巧想与愿景.

然而,教育理想只有付诸实践,才能见其功效,也就是“如何做”的层面常常成为教学现场最为关注的课题.因此,本文基于当前品德教育的思维,阐述品德教育应秉持的课程设计理念,以期品德教育实践不至流于形式的“无力”、“说教”甚至“体罚”等非教育或反教育的作为,而促使其在推动实践品德教育中有效进行.

二、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

2000年,品德教育伙伴组织公布了“有效品德教育的11项原则”作为评定优质品德教育的依据:(1)品德教育使核心价值观念成为优良品德的基础;(2)必须对品德进行综合的界定,以便把思维、情感和行为都考虑在内;(3)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采取一种有意识的、积极的、广泛的态度,来促进学生在各个阶段生活中的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4)学校必须是一个充满关爱的社区;(5)学生要有机会参与道德行动以发展自己的品德;(6)有效品德教育包括有意义的、充满挑战的学术课程,这种课程尊重所有的学习者,并且帮助他们获得成功;(7)品德教育应当努力发展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8)学校全体员工必须是有学识的、有道德的公众,他们有责任从事品德教育,努力奉行指导学生品德教育的核心价值观;(9)有效的品德教育要求学校员工和学生都发挥道德的领导作用;(10)学校必须召集家长和学校所在的社区全面参与学校的品德教育活动;(11)评价品德教育应当注意评估学校有无公认的品德标准、员工对品德教育的支持和学生对美德的认可程度[4].密苏里大学教育学院的马文·博克维茨教授也在最近的研究中归纳出了有效品德教育的八大要素:(1)学生得到了尊重和关怀的对待;(2)学校存在积极的角色榜样;(3)有自律与发挥影响力的机会;(4)提供反思、争论与合作的机会;(5)学校有明确的品德教育的目标和标准;(6)提供社会技巧的训练;(7)提供实施道德行动的机会;(8)家长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有一个支持达到品德教育标准的大环境[5].可见,他们都强调了正面和直接的道德教育,要求学校与社区、家庭在德育上的配合,以及努力促进青少年学以致用、践行道德价值以形成良好的品德等特征.因此,课程理念应该围绕优质、高效的特征来设计.


课程设计理念是品德教育的首要步骤,如果仍存在随性而为或仅凭经验法则,实际已经显示了失败的端倪.课程设计理念是理论到实践的重要桥梁.没有理念的实践是盲目的,而失去理念的理论则是虚幻的.相关调查表明,很多老师存在“反思”的迷失,诸多教育政策的推动也多半忽略“理念”而仅就“技术层面”进行宣导,因而容易导致“只见森林不见树木”或者产生偏差的遗憾.所以,要推动品德教育,应该先掌握课程设计理念的精准性、针对性、实用性与可行性,而且,课程设计理念是动态的、生活的、多元的以及创造的基础平台,只有奠基于此平台的品德教育才能彰显其深度与广度.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可分为课程观、学校观与社会观三个面向,共计九个理念.

1.品德教育的课程观

(1)理念一: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可以由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潜在课程等类型组成,增强其多方面的教育目标.

正式课程着重于认知层面,可以单独设置课程,以利于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完整的品德教育;非正式课程侧重行动层面,多半运用于社团活动、周会或自治活动,与学生生活结合或进行随机教育;潜在课程则较重情感层面,包括学校环境的软硬件布置、校园气氛与文化的营造,以及师生关系等均可产生品德教育的正负面效用.所以,品德教育可以由不同课程类型组成,达到强化其各个方面的教育目标.当然,针对学校的特性与实际需要,也可有不同的着重点,将品德教育在学校中准确定位.

(2)理念二: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必须掌握多方面的整合统一,包括认知、情感、意志与行动,使学生知善、乐善、行善,进而形成完整人格.

在认知层面,可以依据知识、理解、应用,进而达到分析、综合、评价等步骤,循序渐进以提升学生道德认知力;在情感层面,也有意识、珍惜、热爱、反省等依序提升等不同重点;在行动层面,则可使学生经由体验、意志、实践,以养成道德习惯,最终形成品德.(3)理念三: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应考虑背景、输入、过程与输出等因素,以建立多元且具有效能的教育历程与成果.

背景因素包括学校环境、社区特点、学生差异;输入因素包括人力、物力、财力等;过程因素包括目标、内容、方法、历程性的测量等;输出因素包括总结评价学生表现、教师表现、学校整体表现以及学校与社区关系.只有兼顾多重因素的课程设计,才能发展出具有特色、符合实际需要而且具有效能的品德教育.

2.品德教育课程设计的学校观

(1)理念四: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须让其具有深入思考、情感分享与反复练习的机会,并引发其内在动机以达到自治自律.

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理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品德教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品德教育过程中可以由论辩、价值澄清、角色扮演、戏剧、阅读、合作学习、怎么写作学习等多元教学方式,使学生有深入思考、情感分享与反复练习的机会,进而由外在动力引发其内在动机,由他律进而自律.

(2)理念五: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应将教师视为帮助学生探寻与充实生命意义的领航者,而且教师所应关切的是学生的内在善价值,而非外在成就.

所以,教师是以尊重、关怀来启发并引导各具特性的学生,教师也是主动、积极地将知识转化的品德课程领导者,教师更是提供学生品德教育身教的行动典范.

(3)理念六: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将学校定位为资源整合与发展平台,进而连结学校、家长与社区,以营造学校——社区本位的品德教育特色.

学校作为品德教育的社群,学校中所有成员都是社群中的一分子,一则彼此相互影响,二则每一分子都有责任与义务参与社群中的事务;另外家长与社区也是品德教育的支援与伙伴,以达到发挥家长、学校与社区相辅相成的效果.

3.品德教育课程设计的社会观

(1)理念七: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切勿流于意识形态的灌输,而是对诸多视为理所当然价值的超越与反省.

意识形态是指一种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单一价值灌输,也是一种“由上而下”的社会控制心态,其包括性别、种族、宗教、阶级、物种等,都有可能蕴含某种意识形态(包括偏见或刻板印象等),所以,品德教育必须时时透过反省、批判,以超越并消解意识形态.

(2)理念八: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奠基于社会多元价值,经过沟通与论辩所形成的价值及规范共识.

这个理念强调品德教育就消极面而言,必须免除各种意识形态的主宰与灌输;就积极面而言,则是建立多元价值观与容忍异见的精神.然而多元与容忍并不表示价值中立或缺乏立场,品德教育也是着重价值的引导与规范的建立,唯此价值与规范是经过沟通与论辩所形成的共识,以彰显生命的共通性与卓越性.

(3)理念九:品德教育的课程设计应同时激发理性与感性的交融,并兼顾正义与关怀的和谐.

正义取向是强调公平、权利、理性等原则,而关怀则强调弱势优先、补偿、责任与感性.然而正义与关怀并非冲突或矛盾的概念,而是不同取向的发声,更是相辅相成的互补概念,即由兼顾正义与关怀以营造真正和谐的品德理想境界.

4.品德教育课程设计的检验准则

依据前述的品德教育设计理念的课程观、学校观与社会观,此罗列教育工作者在规划品德教育时的自我检验准则.

(1)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定位清楚吗?是属于正式课程、非正式课程还是潜在课程?还是兼而有之?

(2)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否兼顾认知、情感、意志与行动?

(3)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考虑周全吗?是否纳入背景、输入、过程与输出等因素的考量?

(4)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以学生为主体吗?还是只为了应付政策或者教学的绩效?

(5)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对于教师有明确的定位吗?有让教师从中反省与修正的机会吗?

(6)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有将校园纳入考量吗?学校整体气氛对于品德教育是正向还是负向?我能善用资源并改善阻力吗?

(7)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能免于意识形态的控制吗?我是否时时思考自己背后所隐藏的或视为理所当然的价值?

(8)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是开放与容纳多元价值的吗?其是否可以由沟通以达到暂时性的共识,而非既定与单一的价值观?

(9)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展现了正义与关怀之声吗?其凸显了品德教育的涵义与价值吗?我的品德教育课程设计的特点为何?与其他的课程有何不同与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