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灾害教育

点赞:25053 浏览:11807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自然灾害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灾害防治教育尤为重要.因此,研究灾害教育对全球防灾减灾,人类可持续发展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人地关系”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学地理课程担负着灾害防治教育的重任,初中地理灾害防治教育在提高学生灾害意识,增长灾害知识,培养防灾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 键 词:灾害防治教育初中地理自然灾害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如何通过灾害防治教育减少灾害的损失,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学校作为育人的专门场所,其在灾害教育中的作用备受关注.因此,中学地理课程担负着灾害防治教育的重任.初中地理灾害防治教育在提高学生灾害意识,增长灾害知识,培养防灾能力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较为丰富的灾害教育内容,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灾害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忧患意识、环保意识、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一、培养学生防灾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地形多样且山地居多,气象、地质、地震、洪涝、海洋等自然灾害都十分严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除现代火山灾害之外,全球多种自然灾害都有发生,分布广,全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发生频率高,1998年发生了长江流域特大洪涝,2006年重庆和四川发生特大干旱、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1].自然灾害损失的不断增加,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因素.如何控制和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损失,是我国及全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我国政府为防灾减灾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活动,有利于促进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但减灾目标的实现,减灾任务的落实、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救助技能的普及与推广,都离不开教育.因此,在地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技能,是地理教育向应用学科发展的组成,是贯彻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的重要体现[2].此外,课程标准中关于《自然灾害与防治》选修课的内容标准,也规定学生应该对其达到相关知识、技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素养.

初中地理灾害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灾害地理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学生防灾能力的培养

(一)学习灾害地理知识.利用地理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高效率的学习灾害地理知识,引导学生从对灾害的表面印象深入到对灾害概念、分布规律、发生机制等深层知识的掌握.例如:利用地图法,结合地图讲授,有利于学生自我分析,掌握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训练他们的读图能力和地图思维.讲我国的气候类型时,当学生学习了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之后,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这种气候类型的特点,结合地图找到其在我国的分布区,从而可以找到我国的季风分布区也是我国频发水旱灾害的主要分布区.分析完毕,可以结合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灾害这一实例进行分析,带领学生讨论分析可以得出,长江流域正好处于季风气候分布区,因此该地区容易发生洪灾,因此预防洪灾是这一地区的防灾重点.对于长江上游河道的整治,可以提高抗洪能力,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因此,利用发现法,可以训练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并激发他们学习灾害地理的兴趣.最后,利用板书笔记法加强学生对灾害地理规律性知识的记忆.

(二)学习灾害地理知识,掌握技能、熏陶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多看、多想,多动手,从而促进学生对灾害的认识和理解.在学习地震灾害时,可以先利用演示法,放一段地震发生时的视频资料,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带领学生到地震模拟实验室,感受一下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让学生直观感知该种灾害的发生、发展特点,然后利用发现法,鼓励学生自己动脑筋,思考在这种灾害来临时,人类该如何躲避,从中学习到防灾技能.最后,让学生写出自己遇到这些灾害时的逃生方案,并以作业的方式呈现.

(三)帮助学生掌握灾害自救技能.在灾害地理教学中,利用课本、地图结合的讲解法可以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利用多媒体、图片资料可以促进学生的现象能力,并能促进学生自我认识程度的提高;利用小组合作法,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相处的交际能力等.学会冷静应对自然灾害事件,提高在自然灾害事件中自我保护和求助及逃生的技能[3].

(四)熏陶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贴切、自然、巧妙、潜移默化的灾害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建立全球的观念,都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灾害知识的兴趣,由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内在的、积极的、长期的、稳定的,它对于掌握知识、技能以及发展智力,能起积极地促进作用.从而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做贡献[4].

通过搞好灾害防治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培养具有环境意识和生态意识的未来建设者.

三、存在问题

(一)防灾意识低.以本人所在城市为例,乌鲁木齐很多学校防灾意识薄弱,对于学生的灾害知识的传播比较缺乏,但随着重大灾害的频发,各个学校也逐步引起重视,不断加强中学生的防灾知识的普及.

(二)防灾技能有待提高.学生对防灾技能的掌握水平还比较低,具有逃生意识,但受到生理年龄和心理素质的限制,很多学生无法确认自己在灾害来临的表现,有具体的防灾技能训练,但训练形式比较单一,学生缺乏对突发事件处理方式的锻炼.

(三)学习态度不够认真,重视程度不够高.学校虽然已经将消防演习和地震演习常态化,但对于学生来说认知不够充分,总认为只是演习,又不是真正灾害来临,所以反应比较慢,个别学生态度不够认真,三三两两,手拉着手,有说有笑,严重影响了演习效果.(四)有关灾害的基础知识了解不足.很多学生对各种灾害一知半解,获取的知识也是支离破碎的,缺乏全面性;有些是因为没有专门开展知识讲座,老师在传播灾害知识时也是通过各章节渗透的,缺乏系统性;对于学生认为考试考灾害方面的知识少,同时还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所在的区域不会发生以上灾害,重视程度不够.

(五)获取信息多为图片、视频、缺乏体验.学生获取有关灾害的知识多为讲座、报纸、电视、网络和视频资料,虽然图片信息和视频资料很直观,但缺乏真实感受性,如在地震灾害中会出现纵波和横波,由于比较抽象,所以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不足[5].

四、建议

(一)重视灾害教育,提升抗灾能力.结合书本知识,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传授有关各种灾害的形成原因,结合各种灾害自身特点,有效抗灾,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转化成灾害来临时的逃生技能,教师应意识到灾害教育是生存教育、安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学地理灾害教育是生命安全教育的重要阶段,教师应意识到培养学生的防灾技能也是地理教师的重要责任.

(二)因地制宜,结合当地情况开展灾害教育.我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多山的地貌特征以及强烈的地壳运动,受不稳定的季风环流的影响等,使得我国自然灾害类型多样,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且自然灾害地域分异特征明显.应结合当地的地域特征,有效地开展灾害教育.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的西北部,临近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该地区多地震灾害,因此对于该地区应加强地震灾害教育,学校应开办地震墙报、宣传地震知识,开展地震知识讲座、进行地震演习,这样对于我们这样的多地震地区可以起到有效的防灾减灾作用.

(三)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全面开展灾害教育.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专题讲座、学生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开展灾害教育,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与课外相结合,老师讲解与学生动手相结合,从而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灾害地理教学.

(四)加强防灾演练教学活动.防灾演练教学活动是目前公认的最有效的灾害教育方式,学校与社会、家长联合,开展防灾演练,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式活动,增强自身防灾技能,提高灾害教育学习效果.日本在每年的9月1日的国家防灾日,举行全国防灾大演练活动.我国在后,也有专家建议将每年的5月12日定为我国的全民防灾日.学校防灾演习包括课堂的防灾演习和课余的防灾演习.演习可以长期开展,从而锻炼学生的身心和活动能力,形成自我的防灾技能.尤其是地震灾害,由于其爆发突然,很那预知,是比较适合用这样形式开展教育的.

(五)建设学校灾害地理课程资源库.收集灾害地理教科书、灾害地理教学用图,灾害地理教学模型和标本,灾害地理图书资料、开展灾害地理学习兴趣小组等.让学生学会利用资源学习知识,从而运用知识减灾防灾.

探讨.东北师范大学

[4]李世泰.地理教学渗透灾害意识教育的探讨.地理教育

[5]单修政.对灾害研究几个问题的思考.灾害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