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关于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

点赞:5387 浏览:1282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教学有效性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在推行素质教育的环境下,提高“历史与社会”的教学有效性显得尤其重要,“历史与社会”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改指导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该门课程进行了教学反思并进行了探讨.

关 键 词:新课程改革;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093-02

“历史与社会”作为初中阶段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其主要意义在于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质量显得尤其重要.然而在近几年,我们逐渐发现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存在偏差,教学方式相对落后.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不到重视,“满堂灌”、“填鸭式”等单一落后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学习兴趣逐渐消弱.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更新,新课程改革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笔者作为“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师,结合新课改中的核心内容和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如何提高该门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一、新课改背景下“历史与社会”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中提到,“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主要是用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珍爱生命、保护自然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感、历史感.让学生能够清楚的认识到祖国的优良传统和民族文化,继承和弘扬这种精神,了解祖国历史,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人生.为此,在进行“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的教学中,要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新的教学理念,人文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另外,初中阶段学习是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这表明了全民文化水准的基础标准.所以,初中阶段的“历史与社会”教育,不但要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促进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意识.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应当始终把引发学习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即个性兴趣和求知欲,放在首位.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推动力.为此,在进行“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特长爱好,使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新课标中指出,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这足以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正确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向过程.而在这过一程中要清楚的认识到,学生是主体,教师是辅助.“历史与社会”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基础课程,其内容繁多,包含了古今中外的历史与哲学、文学与地理、科技与艺术等一系列发展史,人文性较强,所以,我们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前的教学资源.例如,教材中提到的“和谐、礼仪谦让、仁爱”等中华传统美德,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感动人物事迹演讲、参观当地纪念馆、进行帮扶活动等,让学生从身边的事情感受这种优良美德,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2.新课标中提倡情感教育,加强师生互动.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学生互动的过程中,要懂得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关心学生,用自己的真情感动学生.试想如果教师总是以权威让学生服从,而不是让学生口服的同时也能心服,也只能取得暂时的效果;从长远来看,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保持和谐良好的关系,以“亲其师,信其道”的道理,学生也会慢慢喜欢上教师的课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的课堂上来.

3.正确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介,激发学生兴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逐渐融入到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很多初中生对信息技术课甚是喜爱,主要原因就是他们对电脑的兴趣.而在我们的教学中,以多媒体为主的计算机设备也是重要的教学辅助工具.然而网络信息有利也有弊,为此,我们在进行“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设计的开放性问题,要考虑到是否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帮助.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针对性的制作课件,以图片、视频、远程教育等方式,展示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而且这样一来,教师占用课堂的时间少了,能够给学生腾出更多的时间积极思考,进行互动.

新课改背景下关于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有效性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人文素质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4.实施分层次教学对提高教学有效性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学生在智力、性格、优势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在教学中,不管是设定教学目标还是使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都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合理安排,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使用适合其的方式,只要学困生取得进步,就要及时鼓励,中等生取得进步,要激励他们再接再励,对于优等生,要使其保持良好的状态.通过团结合作的形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学习,同龄学生之间互相学习,效果更加明显.

三、教学联系实际,关注学生生活经验

建构主义理论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过程,而是学习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为此,了解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我们开展“历史与社会”教学的重要前提.但是,由于学生日常的主要生活场所就是学校和家庭,课业繁重,外出的机会较少,缺乏生活经验,而教材中的案例虽然贴近生活,但案例有限,只有课堂的讲解,学生难以亲身体会.为此,教师在了解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指导,对于学生生活面较为缺乏的地方,教师要结合当前的国情和当地乡土文化给予学生适当的知识补充,教师注意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家时事.例如,在讲授和平与发展的章节时,学生都没有经历过战争的痛苦,对国际和国家发生的大事了解又少,教师可以通过电影、视频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国际局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