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学理文献综述

点赞:32579 浏览:15379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教育经济学从起源发展至今已有快100年的历史,在国外的研究取得了举目的成果,发展了丰富的理论.文章从教育经济学的缘起及雏形、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初步发展、教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思路做一个文献综述.

【关 键 词】教育经济学理论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009-02

教育经济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前苏联,其理论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建立在以舒尔茨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所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之上.人力资本理论之后由贝克尔及丹尼森等学者进一步发展,成为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人力资本论受到质疑,涌现出新的理论流派.当跨入新时期,伴随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教育的不断普及,各种全新的理论不断涌现.本文将对教育经济学主要的理论发展做一个全面的综述.

一、教育经济学研究的缘起和雏形

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独立学科,具有一定的学科体系结构,首先起源于西方,而后传播到世界各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力,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认识到掌握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掌握科技,教育是关键.从而激发了人们对受教育的需求,因此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逐渐成为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这为教育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另一方面,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解开了剩余因子之谜,论证出教育是剩余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刺激经济增长的十分重要的因素,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也促进了教育经济学的诞生.

20世纪20年代,教育经济学以独立学科的形式最早出现在前苏联,它创建的标志是前苏联著名经济学家斯特鲁米林(C.T.Ctpymnjinh)于1924年发表的《国民教育的经济意义》,这是世界上最早用数量统计的方法阐述教育的国民经济意义的论文,被称作世界上第一篇教育经济学论文.论文系统地研究了年龄、工龄、教育程度对劳动技能的影响.斯特鲁米林认为年龄、工龄和教育程度均影响劳动技能的高低;论证了教育程度与劳动技能成正相关.

西方最早研究教育经济学的论文是美国学者约翰·沃尔什(J.R.Walsh)于1935年发表在美国《经济学季刊》上的《人力的资本观》,它被认为是西方国家研究教育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沃尔什主要从学生达到可以入大学的年龄算起,认为只有大学教育及其他专业教育才具有资本的特征.大学教育和专业教育可以取得收益但要付出代价,偿还代价之后可以带来利润或经济效应.[1]

到20世纪60年代,教育经济学在西方才真正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这一期间,美国的舒尔茨、贝克尔、丹尼森等代表的以人力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和核心内容的西方教育经济学成为主流派.舒尔茨(T.W.Schultz)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的经济价值》、《对人投资的思考》等系列论文中对人力资本理论进行了深化和系统化.其基本理论可概括为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重要源泉.他认为教育投资的最大特点是对人的劳动质的方面去衡量,而不是从量的方面去判断,即把人的劳动看作是教育装备的结果.劳动的教育装备率高,劳动生产率也就高,从而增强创造收入的能力.

与舒尔茨的宏观视野不一样的,加里·贝克尔(G.S.Becker)着眼于人力资本理论微观领域的研究,并用具体数字计算和实证研究论证了不同教育等级之间的收益率差别.他认为个人通过教育等提高能力和人力资本积蓄,由此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得到较高收入.

除了舒尔茨和贝克尔外,推动人力资本理论发展的另一重要人物是爱德华·丹尼森(E.F.Denison),他于1962年著有《美国经济增长的资料和我们的选择》.他把教育因素视为人力资本因素的组成部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经济增长多因素分析法”,细致地计算了教育的经济价值.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具体的计算方法上更加细致和精确.

至此,西方国家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从创立起就强调了教育投资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关联性,经济要发展就要重视人力资本的投资,毫无疑问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源泉,所以也要重视教育投资.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人力资本理论是教育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直接理论来源.

1962年英国伦敦布鲁诺大学社会科学院院长约翰·维泽(J.E.Vaizey)出版了第一本正式以学科命名的专著《教育经济学》,系统地阐述了教育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标志着教育经济学的产生.1963年,国际经济学学会召开了第一次教育国际学术会议——教育经济学专题学术讨论会.会后于1966年出版了一本具有一定体系结构的《教育经济学选集》,这次会议的召开以及论文著作的出版也被视为教育经济学学科诞生的标志性事件.这样,教育经济学作为一门新的交叉学科,在世界各地学术界普遍地受到了高度关注.[2]

二、教育经济学研究的初步发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教育经济学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纷纷学习和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有关教育经济学的著作及论文层出不穷.但此时的西方国家遭遇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萧条.国家在教育上的投资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不景气的经济状况与教育的不断扩张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人力资本理论表现出了“失灵”,催生出了各种反人力资本理论的新理论,重新评估教育的经济价值,使教育经济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影响比较大的理论主要有三种:筛选检测设理论,劳动市场划分理论,社会化理论.

1.筛选检测设理论(ScreeningHypothesis).是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学家提出的视教育为一种筛选装置,以帮助雇主识别不同能力的求职者,将他们安置到不同职业岗位上的理论.创始人是迈克尔·斯宾塞(AndrewMichael.Spence)和罗伯特·索洛(Robert.MertonSolow)等.1972年,斯宾塞发表了《就业市场信号》一文,论述了教育作为就业市场上的生产力信号,以及如何发射信号.形成了严格的信号理论,也标志着筛选理论的建立.筛选理论对人力资本理论宣称的教育能够提高生产率大胆提出了质疑,极端地检测设教育并不增加人力资本,只是作为一种筛选装置筛选出生产能力较高的人.[3]尽管筛选检测设理论否认了人力资本,但它与人力资本理论并不相反.实际上它指出了教育促进经济增长的另外一条途径:促进社会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正是筛选理论让人们认清了一个被忽视的事实,即教育的筛选作用无论是给个人还是给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所以,筛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正是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补充.

2.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LabourMarketSegmentationTheory).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推动下,许多经济学家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政府管制等引入劳动力市场研究,形成了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着眼点是教育与工资问题的研究.主要代表人物有斯特·瑟罗(LesterC.Thurow),彼得·多林格尔(PeterB.Doeringer),迈克尔·皮奥里(MichaelJ.Piore)等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认为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成正比例关系是有条件的;劳动市场存在主要和次要劳动力市场的分割.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和体系是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人力,而人力资本理论把本来分割成不同部分、具有封闭等级性的市场抽象地视为完全统一的竞争性市场,基本前提就不正确.教育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就业分配上,在于它决定一个人在何种市场上能谋求职位.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人力资本理论的教育程度与工资水平的正相关性成立,而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述命题不成立.[4]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并不否认教育的作用,它和人力资本理论最大的区别在于它除了将教育作为影响收入的一个重要内生变量之外,还将制度因素、雇主和雇主的工作态度因素等作为内生变量.可见,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是人力资本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3.社会化理论(SocializationTheory).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创始人是萨缪·鲍尔斯(SamuelBowles)和赫伯特·金迪斯(HerbertGintis).1976年,鲍尔斯和金迪斯合著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改革与经济生活的矛盾》引起强烈反响.他们认为教育的经济价值源于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而劳动者的表现则源自自身拥有的非知识化的个性特征(即非认知能力).而教育的经济功能便是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手段使学生社会化,使不同的学生形成经济结构所需要的各种个性特征.[5]

总的来看,以上三种主要理论表面上都是对人力资本论的挑战甚至是反对,事实上,都是从其它侧面强调了教育会带来经济效益的增长,不管是对个人还是社会.某种程度上是对人力资本论的多角度的补充与拓展.但是普遍都忽视了教育的相对独立性和与经济生活相矛盾的一面,因而带有片面性,为教育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空间.

三、新时期教育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随着教育的不断普及,对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也逐步深入,涌现出各种新理论.比如:关注人本文化的社会资本理论、基于新制度经济的教育产权理论.

1.社会资本理论.第一个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分析的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Bourdieu).1980年,布迪厄在《社会科学研究》杂志上发表了题为《社会资本随笔》的短文,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SocialCapital)的概念.之后,美国学者詹姆斯·科尔曼和罗伯特·普特南等先后提出了社会资本理论并将其作为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上的理论发展加以阐述.社会资本理论尚无统一定义,但一般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通过民众自由地将个体人力资本进行横向的社会组合而生成的能够促进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社会关系结构和社会心理结构.社会资本理论从群体人力资本角度研究社会经济,更注重一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人际关系.社会资本理论研究方法弥补了人力资本理论研究方法的不足之处:首先,它提升了人的社会地位;其次,从微观层面为主的分析扩展到宏观层面;第三,社会资本理论直接把无形资本因素(社会心理)关系引入研究.教育的作用在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不仅只是提高人力资本存量,也通过提高对社会关系的认知能力、制定合理的共享规范和合理的组织结构等社会资本存量,从而达到提高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目的.因此,研究教育经济学不能仅仅局限于人力资本的范畴,更应该通过社会资本来凝集人力资本,达到人力资本组合的帕累托最优.

2.教育产权理论.随着新制度经济学这一新的研究范式的崛起,国外学者很快将其方法的普适性运用到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分析之中.如美国学者亨利·汉斯曼(HenryHanann)研究发现营利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的逻辑是相同的,学校这类非营利性组织的非营利性实质是为了减少组织运行成本和交易费用的一种制度安排.新制度经济学对教育经济学领域的运用基本有两个走向:一是把新制度经济学作为一种新的视角,继而作为一种方法来分析教育中的问题;二是从新制度经济学中挖掘出与教育活动不同层面之间的联系.教育经济学中关于第一方面的研究就是运用制度变迁理论作为解释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的理论基础.关于第二个方面的研究则是将产权理论引入教育领域,对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问题进行制度分析,且提出了教育产权的概念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教育经济学理文献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经济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新制度经济学对教育经济学的贡献在于教育制度的变迁与教育制度的创新.通过制度变迁理论可以解释我国高等教育体制乏力的根源,从而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管理体制改革与结构调整提供理论基础.事实证明,明确提出教育产权应该说是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巨大飞跃.

四、总结

综上所述,教育经济学的研究一直是在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基础之上不断推进.起初有过强烈的反对之音,从而催生出了筛选检测设理论,劳动市场划分理论,社会化理论.看似是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质疑,实质上是一种补充.新时期的学者调整了研究的角度,把人力资本理论引申到了社会资本理论和教育产权理论,使得教育经济学的研究更加符合实际需要,丰富了研究的视角.笔者认为,反观21世纪的学界,研究成果没有多大突破性,仍然是在对以前的理论反复探讨.这门学科的下一步发展需要创见性的突破,才能为现在越来越复杂的教育领域提供新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