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的师范性其体现

点赞:6154 浏览:20083 近期更新时间:2023-1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新形势下,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更好地体现师范性,妥善处理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关键.要调整现有的课程结构,逐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发展学科教学论,改革现有的课程实施策略,使高等师范院校的网络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关 键 词:师范性;学术性;网络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40—0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0—140—02

一、正确理解师范教育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

高师院校的“学术性”首先体现为两个专业领域的学术性,即具体专业学科的学术性和教育学科的学术性;其次,在具体专业学科方面,也包括一般大学里的学术性与职业性;师范性是指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专业性和教育特征,是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集中反映了教师教育在专业思想、职业道德、行为规范、职业索养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基本要求.

笔者认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的教学质量主要是通过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平衡来保证的.学术性与师范性因其性质、内容和任务的差异,在实践中也存在对立和冲突.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培养出的师资不仅要掌握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要掌握教育学科的知识.几十年来,这两方面的知识都有了很大的发展,然而二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始终处于一种不均衡发展的链条型关系之中.19世纪的学者们认为,高等师范院校明显地脱离文化主干,强调的是教学的规律、方法和技巧.而到了20世纪,学者们又反过来指责高等师范院校“缺乏智力内容”即“学术因素”,认为传统的师范教育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术水平,要求通过综合性大学或专业性院校来强化培养对象的学术素养.我国教师教育在近几十年来更是到了几乎凝固化的地步,不仅脱离前沿科学文化的倾向相当严重,而且教育专业特征也不够突出.教育课程一般由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教育实习等四大板块构成,目前合计为12—14学分,占160总学分的8%左右.仔细研究各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的教学计划,我们发现,学科课程与教育课程简单拼凑,几乎没有模块划分,也没有什么比例的合理化.缺乏内在的教师教育理念,使得专业课程和教育课程关联度降低,进而导致学术性与师范性的矛盾和对立,影响了网络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

当前,发达国家教师教育模式是“大学+师范”,即在大学的学术层次和氛围中打造未来教师的学术视野和较强的学科发展能力,并且将教师职前教育年限延长,使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专业教育分离,学生在完成学科专业教育,取得学士学位后,方可接受教师专业教育,从而实现师范性和学术性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在这种模式下,师范性与学术性不再对立,强学术性带动了强师范性,学术性和师范性得到了沟通与融合.这并不是说我们就要延长学制,照搬他国的做法,但是发达国家的做法也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值得探讨和思考.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也具有高等师范院校的双专业属性即学术性和师范性,二者既不能相互替代,也不能孤立存在.师范性反映了教育科学自身的学术性要求,这种要求天然地成为教师教育学术性的构成部分,而专业教育与教育科学理论的有机结合既表现了学术性,也体现了师范性,更是学术性与师范性的融合.缺少学术性的师范性是浅薄的、缺乏生命力的,同样,没有师范性的学术性是不完整的,学术性是体现师范性的学术性,二者看似相互对立,实质是相互融合与统一的.

二、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

在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教学环境下,为了更好地彰显师范性,平衡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关系,笔者认为,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是关键.课程是高师教育的中心环节,其构成要素、比重以及关联方式是学术性与师范性关系最为集中的体现.目前,各国高师教育课程结构包括三种类型,即通识教育课程、专业课程和教育学科课程.侧重学术性的课程结构,强调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学生具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和高水平的研究能力为培养目标;侧重师范性的课程结构,强调教育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以为国家培养各类优秀的教育师资为目标,体现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的课程结构,要在新的教师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结合各自的实际,注重师范性的彰显,逐步建立合理有效的师范课程体系.我国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结构的比重,一般文化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宜占60%—75%,教育学科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教育专业课程的总量宜占25%—40%.这同样也适用于教师教育的网络课程结构.考虑到目前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还是以学历教育为主,以为各层次教育培养合格的优秀师资为主要目标的情况,笔者对于构建适合高等师范院校的网络教育课程体系提出以下建议.

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的师范性其体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术性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一)调整现有的课程结构

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其基本课程体系应该是学科专业课程,调整要以彰显课程的师范性为基本点,可以通过增加教育学科课程的门类和改善这些课程的质量提高专业化水平.我们设想以课程结构化和微型化相结合为调整原则.教育科学课程应该由教育学、心理学程、学科教育等课程构成.每一类课程形成微型结构:教育学课程由教育学、教学理论和教学工作、德育理论与班主任工作、教育测量与研究方法以及若干门课程构成;心理学课程由心理学基础知识、教与学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以及若干门选修课程构成;学科教育学课程由学科教材内容分析、学科教学方法、学科教学技能等微型课程构成.高等师范院校网络教育课程可以按照各专业的特点,结合自己学校的定位及办学特色等,有选择地借鉴、吸收,基本保证教师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25%左右.

(二)逐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的构建,既要注重学术性的加强,也要兼顾师范性的彰显,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新型人才培养理念,不断推进网络教育师范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构建“通识模块+学科基础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教师教育模块”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识模块的必修课部分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及程序设计等;通识模块的选修课分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美育与健康、教师教育等四个系列.学科基础模块包括相关学科基础课程和本学科基础课程.相关学科基础课程是为各专业学生掌握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以及基础知识而设置的,如大学语文和高等数学就分别作为文科专业、理科专业的相关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应该在“专业是课程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是专业的构成要素”的指导思想下,按照专业特点、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及要求予以设置.教师教育模块作开放的课程模块,应从教师专业化的角度,将“学术性”与“师范性”有机结合,整体构建通识教师教育课程和学科教师教育课程,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强化师范生职业理想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发展学科教学论,改革现有的课程实施策略

学科教学论是研究学科教学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教育学科,兼具学术性和师范性,作为网络教育师范专业的支撑学科,应该被大力发展.发展学科教学论,改革课程实施策略,首先,要加强各专业的联系、避免内容的重复.注重系科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在开课时间上,可以与教育学、心理学或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并行开设,在录制课件之前,加强各系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避免内容的重复和叠加;其次,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术性与师范性结合.学科教学论的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既注重短期目标,也兼顾长远目标.课程教学中师范性与学术性恰当的分离与组合,既体现对学术性的重视,又体现对教师的教育专业技能、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智慧等师范性的重视和强调,以促进网络教育师范专业师范性与学术性的整合和统一.例如,教师在录制课件时,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取案例教学以及其他引发学员兴趣的方法,改革现有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加强实践性,因为教师职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性课程是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注意以培养研究型教师为目标,尝试使用研究式教学,促使教师关注学科前沿,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黎波:陕西师范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远程教育教学研究]